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昌宁—孟连带位于保山—耿马和思茅一临沧地块之间,保存有多种缝合带记录和罕见的泥盆纪至中三叠世连续洋盆沉积序列,代表古特提斯多岛洋主支部位,临沧地块很可能是一个亲冈瓦纳的外来地体,晚二叠世前增生到思茅地块西缘。因此,澜沧江带和昌宁—孟连带晚二叠世前属于同一个洋盆,向南与泰国北部难河—程逸缝合带连接。古特提斯的最后封闭发生于晚印支期,以后又遭受新特提斯阶段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3.
颜佳新 《地球科学》1999,24(1):13-20
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化的系统分析表明,二叠纪-晚三叠世期间东特提斯地区分带型气候特征仍然较为清楚.二叠纪早期非暖水沉积在印度板块上的时空分布表明,现今印度板块东南边缘当时应贴近南极洲而非澳大利亚西北部.早二叠世早期非暖水沉积的北界在滇西位于昌宁-孟连带之西;在青藏高原,可能位于班公湖-丁青带.之后随着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亲冈瓦纳地块群经历了由南温带到热带的古气候演化,欧亚大陆南部经历了由热带到北温带的古气候演化.各地块二叠-三叠纪期间古气候特征的演化为其古地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二叠纪栖霞期古地理再造表明特提斯洋具多岛洋特点,二叠纪早期昌宁-孟连洋向北延入班公湖-怒江带,向南延入清迈带,大体占据南部亚热带,宽约10°古纬距.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同时综述了东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新资料,讨论了其构造背景及俯冲-增生过程。东北地区增生造山不仅涉及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还可能与泛大洋有关,包括早奥陶世-晚三叠世古亚洲洋主洋盆及古亚洲洋分支——新元古代-晚寒武世新林-喜桂图洋、早寒武世-晚石炭世嫩江洋、新元古代-晚志留世黑龙江洋和晚二叠世-中侏罗世牡丹江洋的演化。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初,东北地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全部闭合,所有微陆块完成聚合形成统一的东北陆块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古亚洲洋主洋盆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从早到晚以剪刀式最终闭合,完成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的拼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东北地区进入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蛇绿岩的时代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发现两条蛇绿混杂岩带,它们沿逆冲带分布。古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定年资料表明其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其岩石组合代表大洋岩石圈残迹。镁铁质岩主要形成于洋岛环境。硅质岩形成于深海、半深海环境,部分生成于洋岛或洋脊附近热水活动区。这是一套弧前蛇绿混杂岩,是古特提斯洋壳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楔。这些资料表明,可可西里地区至少在早石炭世就已存在古特提斯洋,洋盆中有一些洋岛,洋盆在早二叠世末期基本闭合。  相似文献   

6.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7.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部地层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吴浩若  杜越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1-227
滇西孟连以南,整合于南段组浊积岩之上的拉巴群硅质岩含晚二叠世早期放射虫化石,南段组时代不仅限于石炭纪,可能延入二叠纪。二者为晚古生代思茅地块的外陆坡沉积。其西面的南基河杂岩(新名)由层序混乱的晚古生代硅质岩、泥岩和少量砂岩、玄武岩构成。放射虫化石证据表明,硅质岩时代不仅限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还延入晚二叠世,而有的砂岩时代为早石炭世,它们是经过强烈构造变动的古特提斯洋的沉积记录。昌宁-孟连带向南可能延至泰国北部的清迈带,而非东北部的难河带。  相似文献   

8.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 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 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 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朋武  高锐  崔军文  管烨 《地球学报》2005,26(5):387-404
通过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西藏和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相应的特提斯洋盆演化时限。结果表明:①分隔保山和思茅地块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②保山与思茅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③古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之间;④中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在晚三叠世达到其最大纬度宽度,约42°;⑤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于晚三叠世张开。  相似文献   

11.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located between theBaoshan-Gengma massif and the Simao-Lincangmassif in Western Yunnan,preserves the complete recordof a suture zone and the most continuous record of deepwater sedimentation,representing the main branch of thePalaeo-Tethys polyisland ocean 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stage.This belt could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tectono-lithofacies zones.In the east zone,terrigenouselastics,argillaceous,marl-argillaceous and silicate sediments lie on the metamorphosed Early Palaeozoic basement in concealed unconformity,representing deep watersediments o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The centralzone,although the basement rocks are absent fromoutcropping here,includes a contemporary complexof various sedimentary types,among them one type is ofdeep ocean sediments represented by radiolarian beddedchert,appearing from at least early Early Devonian tothe Middle Triassic.Another type includes purecarbonates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 the LatePermian,a type of shallow wa  相似文献   

12.
以大地构造相研究为主导,以《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1∶2 500 000)》编图为研究平台,对洋板块地层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简述了中国新元古代以来洋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北方的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从西往东具穿时现象,西部主要在早、晚石炭世之间,东部主要在中、晚二叠世之间;宽坪-佛子岭混杂岩带是华北与扬子之间大洋消亡的产物;中央造山带从北部的祁连-阿尔金到南部的昆仑-秦岭,洋陆转换从北向南依次完成:西昆仑北-阿尔金-祁连-祁曼塔格为晚奥陶世末,西昆仑南-东昆仑-秦岭为早三叠世末;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蛇绿混杂岩带一起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洋壳持续时代自寒武纪-早白垩世;江绍-郴州-钦防混杂岩带是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造山系之间华南洋最终消亡的对接带,主碰撞期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13.
对昌宁—孟连带西区的两个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牙形刺和放射虫的发现将原定为拉巴组的塔拉弄—南雅条带的时代厘定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时代大致与南皮河群的弄巴组或“中区”的“上泥盆统”相当 ,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怕拍组实际上主体属晚二叠世晚期 ,仅顶部可能包含有少量下三叠统印度阶最底部的沉积。对怕拍组的研究证实了澜沧运动的存在 ,昌宁—孟连带自此开始了由海洋盆地向造山带的演变进程 ,这一过程持续达七千万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
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的结构及其南北延伸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在深化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格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区分多岛洋与多岛海的时、空尺度标准。根据藏北羌塘、泰国北部与滇西古特提斯沉积地质学的比较研究 ,论证了滇西昌宁—孟连带北延连接冈玛错缝合带 ,南延与泰国北部隐蔽缝合带相接。泰国东北部著名的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很可能潜伏于思茅盆地中新生代红层之下 ,因此古特提斯阶段并不存在稳定的“思茅地块”。泰国西北部湄萨良带存在洋盆硅质岩、海山碳酸盐岩和被动陆缘碎屑岩的构造混杂沉积组合 ,原属“泥盆系”的硅质岩中已发现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 ,启示了古特提斯东段存在双子星座式主支洋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湄萨良带北延最可能与保山地块、腾冲地块之间的潞西三台山蛇绿混杂带相连。滇西北地区原属晚三叠世哈工组内侏罗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等 ,启示了青藏高原三江带在古、新特提斯转折期古地理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朱勤文  张双全 《现代地质》1999,13(2):137-142
在对滇西南昌宁—孟连带石炭—二叠纪火山岩和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岩浆作用类型和岩浆演化系列,探讨了岩浆源区成分特点。昌宁—孟连带玄武质岩浆的演化主要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控制;这些岩浆可以划分为3个岩浆演化系列:(1)稀土曲线平坦型的洋脊型拉斑玄武岩浆演化系列,其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2)稀土曲线中等富集型的准洋脊型拉斑玄武岩浆演化系列,其岩浆起源于过渡型地幔;(3)稀土曲线强烈富集型的洋岛型碱性玄武岩浆演化系列,其岩浆起源于富集型地幔。南澜沧江带弧火山岩的岩浆成因主要受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也可以划分为3个岩浆演化系列:(1)二叠纪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2)中南段的晚三叠世低钾拉斑—中钾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3)北段的晚三叠世钾玄岩—高钾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芬  王京东 《现代地质》1997,11(2):131-136,T002
对山西大同煤田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1属48种,划分2个植物组合,讨论了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此外,还论证了本区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早期植物群指示的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澜沧江带龙洞河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洞河组位于滇西南澜沧江带东区,为一套以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凝灰岩为主夹硅质岩、灰岩和岩屑砂砾岩的建造组合,代表了弧后裂陷盆地的半深水斜坡-较深水局限海盆-浅水沉积环境。其物源主要来自其西侧的大凹子火山岛弧。其地层序列反映了弧后裂陷盆地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龙洞河组沉积特征与其构造古地理表明,澜沧江带在思茅地块西缘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已属滇西南古特提斯洋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标志着滇西南方特提斯洋壳最半的自西向东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basalt- (Middle Carboniferous to Middle Permian) carbonate succession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as a seamount is one of the major arguments supporting a large ocean model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Tethys. Our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aboratory work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asalt-carbonate succession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is not genetically related to seamount. It is a normal lithological succession that developed on continental crust, and it is underlain and overlain by marine carbonate and/or clastic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