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杰  罗喜萍 《贵州气象》1996,20(1):6-10
本文针对1995年6月23 ̄26日我省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其产生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指出了直接造成这次过程的是中低层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并结合物理量分析进一步探讨暴雨成因及其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2011年秋季河南省两个暴雨日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3-15日河南省连续两个暴雨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暴雨的落区均呈狭长带状,副热带高压与低槽的相互作用使冷暖气团在河南省上空交汇。第一个暴雨日为稳定性降水;第二个暴雨日对流性加强,有雷暴产生。第一个暴雨日中,锋面呈现出高低层基本一致的倾斜状态,暖湿气流沿着锋面倾斜上升;第二个暴雨日中,800-500 h Pa附近锋面陡立,产生了对流不稳定层结,强上升气流在750-500 h Pa附近接近于垂直发展,强度也显著增加。风场分析表明,第二个暴雨日,低层850 h Pa风速加强,而500、700 h Pa风速减弱,低层动力及热力作用的加强导致了不稳定因素增加。MPV1的演变表明,第一个暴雨日,锋区内部均为对流稳定;第二个暴雨日,MPV1正值带断裂,产生对流不稳定层结。MPV2的演变表明,第一个暴雨日,锋区存在着强斜压性及风垂直切变;第二个暴雨日,MPV2负值带断裂,斜压性加强,但风垂直切变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物理量场的计算,对2009年8月17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冷暖空气在河南北部交汇,造成这次区域性暴雨.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垂直上升运动强盛;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促使低层气旋性涡度环流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及都安县自动站资料,对都安2012年6月10-11日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受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在暴雨发生前都得到积累,当低涡切变线的扰动产生上升运动时,都安暴雨发生.  相似文献   

6.
南宁市2008年6月12-13日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造成南宁市2008年6月12-13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大气物理量场、数值产品应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系统是高空槽、低涡、切变线和弱冷空气;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此次暴雨过程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盛夏长江上游不同暴雨落区天气形势对比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用TBB资料及物理量诊断分析1993年7月2 ̄6日皖南赣北致洪暴雨成因,揭示一种致洪暴雨常见天气系统的若干结构特点和TBB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杜晓玲 《贵州气象》2003,27(1):25-28
利用GMS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18-20日我省中北部地区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并对其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98年5月20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T10 6数值预报模式标准等压面上的 1°× 1°格点资料 ,对 1998年 5月 2 0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暴雨天气产生在西北干冷空气与低空暖湿气流的辐合区内 ,由于低空急流的作用 ,大量的水汽不断输送至暴雨区 ,入侵冷空气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8年7月12日崇左市暴雨天气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分析认为:(1)高空槽和低涡的共同作用是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2)大气不稳定、低层辐合为这次暴雨天气供了动力背景,低层能量和水汽的汇聚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能源和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泰安的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副高西进北抬、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低槽东移南压相结合的大尺度环流下,由黄河北部的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和鲁中地区的小低涡以及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低涡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850 hPa低空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泰安,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鲁中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低层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75 ℃的高能舌为这次暴雨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4.
对1996年9月16~18日连续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能量,稳定度,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和地面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初秋季节暴雨,连续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台风碧利斯的位涡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14-15日由0604号登陆台风碧利斯(Bilis)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这次暴雨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自身的非对称结构是暴雨维持的机制;位涡倾斜下传致使深对流出现;低层暖湿空气沿湿等熵面的爬升与下沉冷空气交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16.
对1998年7月23~25日在广西产生的大范围低涡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其预报难点和预报思路。分析得出:低涡北侧冷高压的加强和偏东北风带的扩大,变高北正南负的分布,是有利西南低涡南下产生大范围暴雨的形势。  相似文献   

17.
对1996年9月16~18日连续性大~暴雨过程从环流形势、能量、稳定度、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和地面触发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初秋季节暴雨、连续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着重分析1996年6月28-29日苏北和鲁东南地区出现的大范围暴雨环流和能量场特征。暴雨是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层的西南涡移出及涡前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而500hPa湿静力总能量Tt场高能舌和850hPaTt场能量锋区及700hPa低涡的移动路径与暴雨的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2011年5月11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11年5月10日20时—11日20时(北京时下同)发生在贵州省东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期望加深对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共同导致贵州暴雨的认识,丰富这类天气系统配合下的贵州暴雨天气分析个例,为将来建立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配合型贵州暴雨天气模型积累个例档案,为今后此类贵州暴雨预报与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暴雨落区位于:六盘水市东部、黔西南州东部及南部,安顺地区南部,黔南州中部及南部,黔东南州大部,此天气系统配置对贵州暴雨落区预报具有指导性。此次区域性暴雨具有明显的MCC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龌场资料、云图资料及非常规高密度等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5~16日湖南省桑植县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扰动机制和强对流运动,解析了"深厚的水汽辐合和伸展到对流层顶的饱和水汽柱、对流层中涡度散度场的合理配置、经向次级环流叠加所形成的强对流运动"是这次连续性暴雨产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还阐明了"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也对"强对流运动"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