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垂直剖面图方法,对2003-08-28-29出现在陕西关中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空间分布诊断分析,揭示暴雨过程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低层东北气流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动力抬升和聚集水汽的作用,暴雨过程中低空西南急流不明显,水汽的垂直输送强烈.上升运动发展旺盛,达到100 hPa,最大上升气流出现在700~500 hPa之间.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高层辐散中心位于400 hPa.低层正涡度中心位于850~700 hPa之间,高层负涡度中心位于150 hPa.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场的大(小)值区的几何形状与暴雨区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08年探空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中西部西南低涡暴雨是在高空急流、高空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对西南低涡的结构研究表明,高层以散度辐散为主,700 hPa附近为气旋性旋转,800 hPa及以下以辐合为主,且700 hPa正涡度中心南侧由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抽吸的共同作用造成的上升运动更显著,这一区域恰恰对应暴雨落区。分析v分量发现,暴雨落区主要位于南北风最大值中心连线附近,或其连线北侧等值线密集区,对重庆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分析低空急流和水汽条件表明,重庆地区充沛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加拉湾是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05-07-06—10安康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急流与贝湖低涡不断分裂的冷空气在安康相遇,700 hPa低涡、850 hPa切变线少动而形成的。持久而强劲的低空偏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配置及垂直运动是强降水维持的重要因素。上升运动持久且深厚,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暴雨区与水汽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图和径向速度图对短时强降水及暴雨中心预报、影响系统的形成发展有很好的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汪丽  陈静  李淑君 《高原气象》2004,23(Z1):31-36
应用中国气象局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区域性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西南低涡是暴雨开始后才生成的,但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气机效应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而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的耦合又使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和维持,给四川盆地带来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6月26-27日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强降水过程是500hPa高原东部槽和700-850hPa低涡切变以及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桂林上空持久的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850-700hPa西南急流左侧的强辐合上升运动为这次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稳定的强云带造成大暴雨.强对流回波强中心达50dBZ以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达25-30kg/m2,回波顶高达14km.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地面逐时降雨量、卫星云图FY-2G等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冷槽、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低空西南急流、东南气流共同影响下产生,暴雨落区位于副高588 dagpm 西北侧的辐合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气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长时间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是区域性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层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影响陕北地区,在中层冷空气触发下产生强对流,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中;陕北地区500~850 hPa深厚辐合层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暴雨落区和强度与上升运动相对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卫星云图、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23-24日出现在山东中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副高在暴雨预报中非常关键,副高的强弱影响暴雨的落区;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为强对流的发展积累了不稳定能量;850 hPa θse的水平变化、能量锋区和6 h降水区分布关系密切,高层引导气流对低层的引导作用较大,加强对500 hPa形势场的维持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准确预报低层影响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本次过程降水存在明显的中尺度降水特征,地面辐合中心和辐合线为强降水发展提供了启动机制,强降雨中心位于地面辐合中心、辐合线附近.  相似文献   

8.
利用T 213客观分析资料对2005-07-05—06陕南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触发对流;低层低空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大量的潜热能,3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9.
陕西历史最早暴雨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T213提供的物理量场分析了2004-02-20发生在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新疆分裂冷空气、高原槽、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形成的,环流形势为“东高西低”和“北槽南涡”.西南低空急流、低涡切变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动力结构为高层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能量场具有典型的“Ω”中尺度结构,700hPa层SW低空暖湿急流是主要水汽和能量输送系统,暴雨区水汽辐合强烈,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的最大梯度处,与夏季暴雨水汽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分析资料,研究2006年夏季一次松嫩平原暴雨的特点与成因。结果表明:强雨区始终位于高空西北风急流出口区左侧与西南风急流后方;500 hPa西风槽配合850 hPa低涡东移,蒙古锋面气旋强烈发展,地面倒槽接近东北平原;低空急流出现在最强降雨之后。暴雨之前齐齐哈尔单站K指数、可降水量以及湿理查逊数负值达到最大值;暴雨之后A指数、中高层平均比湿与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暴雨水汽源地位于超强台风桑美外围东海到日本以南洋面上;强降雨以前低层水汽平流辐合较强,强降雨时水汽辐合高层以平流辐合为主、低层则以风场辐合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