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牡蛎单体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是世界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70年代后期,浙江、辽宁、山东等沿海各省先后从日本引种,由潮间带养殖逐渐发展到筏式垂养,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筏式养殖极易受风浪的影响,附着基质容易脱落,同时随着牡蛎的生长,牡蛎聚集在狭小的附着基上呈“堆状”,在风浪的冲击下边缘时常割破网笼。此外,牡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日本称真牡蛎,是我国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养殖种类。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很多引种单位,为了保种和扩种,在我国沿海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自然种群,而开展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工作。因此,开展太平洋牡蛎固着生态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加苗种产量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4.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杨红生  周毅 《海洋科学》1998,22(2):42-44
贝类是世界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产业的养殖种类多达30余种[4]。以牡蛎养殖等为代表的贝类养殖业,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历史。贝类养殖形式主要有3种: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底播养殖、潮间带插桩养殖和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发展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某些海区自身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失衡,对养殖海区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滤食性贝类自然种群对海区影响的研究始于50年代,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贻贝(Mytilusedulis,Pernacanaliculus等)、牡蛎(Crassostreavirginica等)和扇贝(Chlamysislandic…  相似文献   

5.
牡蛎是重要的养殖贝类,营固着生活,能聚集形成牡蛎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将牡蛎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去掉其左壳腹缘端的表面鳞片并打磨平整,露出棱柱层,将其紧密粘合于水泥砖、橡胶片、磨砂玻璃三种固着基表面,背缘端用水泥固定,观察并记录牡蛎贝壳的修复及再固着情况。结果发现:左壳损伤后,在贝壳边缘会生长出新的透明壳膜,此时壳膜虽然会紧靠固着基表面生长,但却不能再次固着;将牡蛎从固着基上剥离下来,在三种固着基表面均未发现有“附着斑”形成。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左壳损伤后贝壳修复的分子机制以及不能再次固着的原因,对长牡蛎左壳损伤后的外套膜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损伤后的第1 d、第5 d、第9 d、第13 d、第17 d和第21 d,左侧外套膜中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TGF-β等信号通路,而下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对温度以及对非生物刺激反应相关通路。通过基因表达数据,还发现壳损伤后Cgfmp、CgTyr、EGF-P1等与黏附相关的基因呈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成体长牡蛎无法再次固着的原因。长牡蛎贝壳损伤后再固着能力的研究,为贝类生物矿化、附着等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欢休 《海洋世界》2013,(6):30-31
牡蛎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产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牡蛎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以开闭贝壳运动进行摄食、呼吸。它的体形大多呈三角形,以左壳固着于岩石上,左壳凹,右壳平,长度从5厘米到30厘米不等。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多为淡黄褐色,杂有紫褐色或黑褐色条纹。牡蛎壳上有许多类似年轮的圈,每圈需要一年的生长,通过数这些圈,可以知道牡蛎的年龄。  相似文献   

7.
牡蛎的染色体及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  姜国良  李立德 《海洋科学》2003,27(10):22-27
牡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海产品 ,为世界性的贝类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 ,全世界濒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我国沿海所产的牡蛎约有20多种 ,作为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crould)、褶牡蛎(CrassostreaplicatulaGmeli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 (Crassostreatalienwhanensis)和密鳞牡蛎 (OstreadenselamellosaLis chke)等。日本的牡蛎大部分与我国相同 ,欧美各国的牡蛎主要有食用牡蛎 (OstreaedulisL)、美国牡蛎[Ostrea(Crassostrea)virginicaGmelin]、欧洲牡蛎[Ostrea(Crypheu)angul…  相似文献   

8.
鲍的养殖形式,目前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以及海底养鲍等。1海底养鲍及其优点所谓海底养鲍,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方法、将人工鲍苗投放于事先选择好的海区底部,让其自然或半自然生长。其优点是:1.1投资少它不用像工厂化养鲍那样需建设水、气、暖配套的大型生产车间;也不用像筏式养鲍那样需要购置大批的根橛、筏架、网笼和浮漂等养殖器材。其生产投资较其他养鲍形式少。1.2成本低海底养鲍靠自然潮汐进行水交换,不需用提水设施;所用器材、饵料和人工也都寥寥无几。1.3安全可靠养殖对象处于海域的底部…  相似文献   

9.
采用肾上腺素诱导法和先固着后脱基法,研究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单体苗种生产技术,确定了单体苗种的最佳生产方法。研究表明:采用肾上腺素诱导法生产单体熊本牡蛎,诱导效果与肾上腺浓度、诱导时间、幼虫密度有关。浓度实验显示,1×10~(-4) mol/L是单体熊本牡蛎最佳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实验显示,1h是单体熊本牡蛎最佳诱导时间;密度实验显示,1 000ind/mL是单体熊本牡蛎最佳诱导密度。采用先固着后脱基法生产单体熊本牡蛎,结果显示:灰色聚乙烯波纹板生产单体牡蛎,幼虫易附着,剥离方便,单体率显著高于筛绢网、塑料薄膜、网衣和聚丙烯扁条(P0.05)。经过25天培育,单体稚贝和固着稚贝壳高分别为(1 953±395)和(1 875±660)μm,单体牡蛎游离状态对生长速度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显示,药物诱导法稚贝中间培育需要特殊设施,不利于生产技术推广;以灰色聚乙烯波纹板作为附着基,利用先固着后脱基法生产单体牡蛎,是一种可行的熊本牡蛎单体苗种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扇贝的筏式养殖,目前国内外皆采用单一的养成形式。这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养殖器材和海域资源,而且要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也是困难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筏式网笼贝、参混养进行了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本实验是利用扇贝的筏式养殖笼进行栉孔扇贝与刺参混养。刺参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主要靠网笼中塑料盘阴阳面来调节;刺参夏眠是通  相似文献   

11.
牡蛎(Ostrea)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个别地区养殖的近江牡蛎(O. rivularis Gould)为其中经济价值巨大的一种。 世界学者们在牡蛎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对壮蛎的养殖生产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和争论未决的问题,牡蛎的摄食习性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采用药物诱导和改变附着基新技术,在我国首次取得工厂化生产太平洋牡蛎单体育苗与筏式笼养成功。在120立方米水体中,育出平均壳高0.51厘米的单体苗种4000多万粒,平均每立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种类固着基及2种金属离子(K+、Cu2+)对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眼点幼虫固着变态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聚乙烯膜更有利于香港巨牡蛎眼点幼虫的固着,固着率达到49.85%,其次为黑色塑料板,固着率为19.33%,红色塑料板最低,固着率为5.14%;添加K+对牡蛎眼点幼虫的固着变态有诱导作用,当添加K+浓度为13.42mmol/L作用24h时,与对照组相比幼虫的固着提高率、变态提高率分别为42.39%、25.20%;而添加Cu2+对香港巨牡蛎眼点幼虫的固着变态没有诱导作用,随着Cu2+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香港巨牡蛎眼点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推测浓度过高的Cu2+对香港巨牡蛎眼点幼虫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自1973年开始,在珠江口东侧的牡蛎育肥场和养殖场进行牡蛎筏式育肥试验,多年来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在宝安县、深圳市,珠海市和湛江市等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区为例,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统计方法与熵权法设置权重,采用TOPSIS建立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体系,并采用Arc GIS软件对广西北部湾海水养殖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受养殖模式与时间的影响。②陆基池塘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压力影响最大;浅海筏式养殖模式和...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海岸线曲折, 港湾众多, 有多条河流入海, 适宜牡蛎栖息繁衍, 是我国牡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迄今关于福建沿海牡蛎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的研究报道尚少, 鉴于近20余年福建主要海湾经历了高强度的牡蛎养殖, 有必要了解福建沿海牡蛎自然群体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占比等自然种质资源状况。基于现场调查取样, 结合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ITS2杂交种鉴定和CO I测序共同鉴定福建沿海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种类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从福建沿海由北至南牡蛎野生种苗海区的19个采样点共960个样品中发现3种巨蛎属牡蛎, 分别是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 sikamea)和香港牡蛎(C. hongkongensis), 并未发现以往报道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其中福建牡蛎(607个)占63.23%、熊本牡蛎(343个)占35.73%、香港牡蛎(10个)占1.04%。除个别采样点外, 福建牡蛎和熊本牡蛎在各采样海区均有分布。香港牡蛎仅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群体)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巨蛎属的物种种类及其分布为后续开展牡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分化等种群遗传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资料, 为牡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荣成市现有浅海筏式养殖面积16万亩,养殖海区已扩展到30米等深线以外,主要养殖品种是海带、扇贝。近两年,该市针对浅海养殖密度过大,水域环境恶化,养殖品种产出低、效益差的实际,积极推出“疏密工程”、“贝藻  相似文献   

18.
魁蚶筏式养殖中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山东省荣成市于1989年开始魁蚶筏式养殖。前几年出现大批死亡,轻者20%左右,重者达80%左右。而且,壳高3cm以下的小苗死亡率低,3cm以上养成期的大苗死亡率高;每年春季3~4月份死亡严重。本文根据试验情况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1.1与养殖器材有关目前所用筏式养殖器材有,用于养殖栉孔扇贝的那种7层网笼、30cm×20cm的网袋和网床等。试验结果表明,在壳高小于3cm的苗期魁蚶在各种养殖器材的死亡率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养成期网笼的死亡率为网床…  相似文献   

19.
栉孔扇贝筏式养成水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筏式养殖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工养殖扇贝的重要养成形式。但养殖水层、养殖方法及其解说却各不相同。为了探求栉孔扇贝筏式养成的合理水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于1981年4月—1982年11月,在荣成县俚岛湾以相同的筏养形式,进行了不同水层的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筏式养殖模式可行性,在我国黄海北部首次开展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新品种的筏式与底播养殖模式对比试验。采用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规格的"斑马蛤2号"苗种为试验材料,对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生长、存活、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夏季(4-7月)壳长、壳宽、壳高、全湿重、软体重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比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快149.54%、100.61%、116.30%、152.25%、132.58%(P<0.05)。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存活率为90%以上,显著高于底播养殖(P<0.05)。两种养殖方式的"斑马蛤2号"水分、灰分、粗蛋白、糖原、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筏式养殖"斑马蛤2号"冬季糖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底播养殖"斑马蛤2号"(P<0.05)。研究表明,当年10月采用多层聚乙烯网笼按密度为150-200粒/层放养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规格苗种(平均壳长为2.37 cm,平均全湿重为2.99 g),可于翌年的4月、7月、10月收获平均壳长为3.03、3.36、3.51 cm的市场规格产品。筏式养殖模式具有存活率高的优点。"斑马蛤2号"筏式养殖模式试验的成功为蛤仔健康养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