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的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地理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已有研究对行为中时间选择、时空关系及内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揭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基于2016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消费者到大型商业中心内消费的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居民在商业中心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影响路径方面,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影响消费偏好导致消费时空行为的差异,商业空间属性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消费偏好而间接对其施加影响,消费偏好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又是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和商业空间属性影响消费时空行为的中间变量。在显著性因素方面,年龄、家庭结构、在广州居住时间、就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等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各个商业空间属性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仅有出行交通方式、出行花费时间2个消费偏好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者消费时空间行为。本文结论可以加深对商业中心内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商业网点规划调整、商业中心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塔娜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7,72(10):1776-1786
既有低收入居民空间困境的研究以居住空间研究为主,关注低收入者受到的住房与社区隔离,难以刻画低收入者在整日尺度面临的时空制约。行为空间作为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为描述低收入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移动性与可达性相关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提出利用潜在活动空间和实际活动空间共同描述居民行为空间,分析低收入居民在时空可达性和实际利用城市空间能力上的劣势。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居民活动与出行日志,利用路网分析、最小多边形分析等方法刻画居民每日的潜在活动空间和实际活动空间。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比较,发现低收入居民比其他居民的潜在活动空间和实际活动空间都要小。进一步构建模型分析潜在活动空间和实际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发现包括收入在内的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属性和行为属性对潜在活动空间和实际活动空间存在影响,但是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行为空间的测量有利于增进对于不同群体社会分异与空间隔离的认知,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深圳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资料,结合时间地理学方法与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将近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揭示近年来居民行为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工作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男性的工作强度大于女性;工作日出行以单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以多次多目的为主,休息日出行比工作日活跃;近年来,居民在时间利用及出行特征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移动、购物活动时间增加,工作日出行频度下降,休息日出行频度上升,出行的多目的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Amos7.0软件建立单效标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试图在"社区-家庭"层面上挖掘"空间利用-出行特征-碳排放"的内在发生机理,藉此寻找城市空间组织低碳化的调控路径。研究发现:影响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社区空间利用特征对家庭出行的距离总量有显著影响,对小汽车出行比率则没有明显作用效果;私家车的购置对居民家庭出行行为的高碳化具有不可逆的作用特点;在现有设施条件、空间环境和车辆使用政策下,公共交通对私人交通出行没有替代性。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和调控优化应通过土地混合利用、设施供给等物质空间组织与再组织手段,形成空间行为组织和行为规划策略,引导居民降低交通发生量,优化居民交通发生的时空结构,建构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比探讨了成都市居民O2O(Online to Offline)和C2C(Consumer to Consumer)网络消费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受到性别、年龄、家庭周期、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享受购物过程、节约成本、方便快捷等动机明显。相对O2O网络消费方式,C2C网络消费方式受年龄、职业、住房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较小。(2)居民对网络消费方便快捷类影响因子和成本节约影响因子赞同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商业理论。相较于O2O网络消费方式,C2C网络消费方式更倾向于降低出行空间距离、节约时间成本,对空间、时间敏感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冯健  陈秀欣  兰宗敏 《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
从消费者行为活动切入是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10 年来基于认知距离的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京市居民购物的平均出行距离整体上有缩短趋势; 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出行空间结构的演变和购物地点的演变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0 年来北京近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有明显下降趋势, 中心城区居民则变化不大。上述演变特征均反映出北京商业发展的离心化和多中心化趋势: 居住地附近的低等级商品购物行为逐渐增多, 区域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以及家电卖场对高等级商品购物产生巨大吸引力。影响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宏观环境变化和购物供给方变化(外生因素) 以及购物需求方变化(内生因 素) 3 个方面,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形成综合性机制模式, 有效推动了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塔娜  柴彦威  关美宝 《地理学报》2015,70(8):1271-1280
郊区化及其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时空行为研究认为推动日常生活方式的郊区化是解决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空间问题的根本措施。从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需要利用多维度时空行为指标刻画群体的生活方式类型以分析郊区居民的空间—行为互动机制。本文采用活动空间和出行频率指标构建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并基于2012年在北京上地—清河地区进行的GPS调查数据将郊区居民划分为“空间排斥”、“本地化”、“郊区性”、“两极化”、“城市依赖”五种日常生活方式类型。研究发现不同日常生活方式群体在活动分布、活动频率和交通方式上存在差异;并通过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郊区化对于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工作日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性别、收入、年龄和工作时长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同时郊区设施配置直接影响着居民对郊区空间的利用程度,土地混合利用、商业设施密度提高更有可能实现日常生活的郊区化。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有助于分析郊区居民日常行为的复杂性,为理解郊区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构建城市研究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民高档服装购物出行的交通方式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上海市民消费行为问卷调查资料,研究高档服装购物出行交通方式的结构特征、时空间特征以及居民属性和交通方式的相关性.居民高档服装购物出行总体上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同时存在地区差异;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时间敏感程度较低,出行的时空间范围较广;各交通方式出行在空间上存在3个圈层结构;出行方式选择受到居民性别、年龄、收入、家庭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间地理学所强调的时空制约理论,选取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网上购物快速发展的南京市为实证案例,利用问卷调查和活动日志数据,从时空制约的角度分析影响南京居民网购频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年龄在26~30岁,本科以上学历,月收入在2000~3000元左右的女性相较其他社会经济属性的南京居民网购频率更高;(2)家庭拥有宽带上网,上网年限越长、频率越高和上下班途中存在顺带购物的多目的出行链行为对南京居民网购频率影响显著;(3)时空制约程度越高(以工作时间表和购物可达性为参照)的南京居民网购的可能性越大。基于这些结论,文章为未来有序引导南京居民的网购行为和可持续出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许志桦  刘开智 《地理学报》2019,74(2):253-265
全球化时代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以尺度问题的形式出现,尺度理论为分析城市发展背后的各种动力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回归后,特区政府如何与位于不同尺度上的地域组织相互作用,进行尺度重组,是探究香港城市发展与管治的关键问题。本文考察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从项目构想、方案设计,到咨询及申请拨款的全过程,识别这个过程所涉及的不同尺度的作用者,分析他们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研究表明,回归后,特区政府主动向上尺度重组以拓展香港发展的腹地,政府间的制度性合作是其尺度重组的重要方式。同时,香港逐渐成长的市民社会是参与城市发展尺度重组的重要力量,地方行动者运用尺度政治从多个尺度建构话语和采取行动,对特区政府的方案进行抗议并引发整个社会的讨论。对香港的案例分析可加深对体制转型背景下地域组织尺度重组的认识,丰富尺度重组的理论内涵;也有助于国家客观地了解香港,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内地市民社会逐步萌芽成长,案例中特区政府与香港市民社会互动的经验与教训可为内地政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红霞  肖玲 《热带地理》2004,24(3):251-254,264
阐述构建深港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艰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深港自由贸易区实质性建议;成立中央、深圳、香港三方高层协商组织;制订经济、外贸、金融关键领域协商调解机制;以全局、整体利益为原则,协调两地利益关系;制定规范、合理的原产地原则;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建设,实现两地信息对接.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对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的赴港愿望、交通方式选择,以及上述决策与收入、职业、费用、旅行时间、安全舒适性等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内地居民的赴港愿望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以上海、北京为源地或中转地的居民,作为未来访港的客源,具有较大潜力,并在交通方式选择上有较强倾向性,偏好直达列车、直达飞机等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且被访者的职业、收入水平等对其旅行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对北京、上海近期与远期赴港客源潜力作了测算。  相似文献   

14.
《Urban geography》2013,34(1):57-77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as an active agent in the making of transnationalism has been a subject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nd heated debat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eterogeneous subethnic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s and their spatial manifestation, using Hong Kong as a case. With its colonial connections and strategic location, Hong Kong has functioned as a center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in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The great spatial mobility demonstrated by the Hong Kong sojourners or their "refugee mentality," as it is known, is found to be deeply rooted in their subethnic identity in the n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patial data collected in 1961 and 1996 reveals an uneven geography of subethnicity polarized by the elite English and Shanghainese on the one end and the local Kejia people on the other end. Despite the processes of deterritorization and displacement, the great spatial mobility of the Hong Kong sojourners and the diasporic landscape they have created have remained effectively shaped by their place-based ethno-linguistic identities. The seemingly "ungrounded empire" of Chinese diaspora capitalism, in which Hong Kong has played a crucial part, has been based on preexisting place-specif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
香港旅游购物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为中国内地开拓购物旅游市场提供了示范.通过分析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旅游案例,认为游客购物行为心理活动规律表现为:兴奋-疑惑-后悔-认可-满足.这种行为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与内地商品市场不完善、旅游业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内地经济水平、游客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内地购物旅游市场的培育需要从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旅游商品生产与独家代理、旅游购物市场质量保证措施的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借鉴香港旅游业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香港港口的发展与粤港港口衔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群亮 《热带地理》1997,17(2):139-148
本文在宏观上论述了香港港口具有典型的山地溺谷湾形态特征和潮流强、波浪弱、泥沙淤积少的动力特性,指出过量的围海造地威胁天然良港的永续利用。文中从港口的历史发展阐明香港港口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根据货运量持续增长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快速增长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隐优和挑战、未来运输量增长的预测,讨论了香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新港址,提出屯门龙珠岛-青山电厂煤码头,赤Lie角新机场以东的大屿山岛北岸两处深水岸段作为新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深圳高端旅游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美田 《热带地理》2012,32(4):452-456
基于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影响深圳高端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深、港、穗高端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指出深圳相对于港、穗高端旅游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结果表明,深圳高端旅游发展除了政府投入增长率较港、穗具有优势之外,在贸易开放程度、国际化语言环境、高品质的休闲娱乐环境、高品位的购物环境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针对这些差距,提出了深圳高端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禄华  区树鸿 《热带地理》1997,17(2):191-195
本文介绍了香港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析了香港自50年代以来旅游业开发的进程,预测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旅游业必将进一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樟木头镇模式:香港跨境人口流动与粤港澳区域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峥  阎小培 《热带地理》2002,22(4):289-293
概述近年来香港跨境人口流动状况,研究内地最大的香港移民城——东莞市樟木头镇自1992年发展以外销香港为主的房地产业以来,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分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特色,即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养老业共同发展的模式。研究在香港跨境人口流动影响下,城镇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受港资和港人共同推动的樟木头镇发展模式,探讨了这种新模式揭示出的区域一体化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以及一体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香港1954~1990年月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求出外界因子场的主分量与香港降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香港年、前后汛期和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进行逐步回归预报。结果表明,香港各时跨降不的逐步回归预报效果很好,复相关和系数(除对后汛期降水的预报外)在0.80以上,预报与实况跨平符号相关百分率平均达86.2%拟合和试报效果较好;而影响香港降水的因子复杂多样,主要受高度场、海温场和环流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