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8月12日,受高空槽、切变线、静止锋、地面低压和地形作用,翁源降了暴雨,24小时降水量99.2mm。这是翁源1999年的第一场暴雨,下面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1 形势分析1.1 地面形势 8月10日08时,地面图上北部湾(21°N、108°E)有一低压形成,其中心值为100lhPa。11日08时移到阳江北部,位于500hPa的高空槽前。12日08时,移到24°N、113°,其雨区北移扩大,在22~31°N、106~120°E有一静止锋生成。13日,地面低压已消失,静止锋北移到25°N以北…  相似文献   

2.
9810号台风移动路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海燕 《广东气象》2000,(Z1):34-35
1 路径概述 9810号台风10月18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19日14时发展为强热带风暴,20日08时加强为台风。从20日08时起,沿着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向西北方向移动,横扫菲律宾。24日08时,台风中心移到南海中部海面,25日08时,移到19.0°N、115.7°E附近的海面开始北上。25日夜晚,由于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和西风槽的牵引作用,台风被迫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擦过粤东沿海海面。27日08时进入台湾海峡。2 路径分析 9810号台风从生成到西北移至北上,然后东北行擦过粤东沿海海面,最后…  相似文献   

3.
1999年9月16和17日,韶关各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表1),最大日雨量出现在乐昌市(136.8mm),达到大暴雨量级,乳源县桂头镇出现了山洪爆发等灾害。1 9910号强热带风暴发生发展过程 9910号强热带风暴是1999年9月11日由菲律宾一带生成的热带低压发展而成,13日移入南海,14日08时位于18.4°N、119.3°E,中心气压997hPa,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14~16km/h,强度加强,并逐渐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6日08时中心气压降至980hPa,位于22.1°N、114.4°…  相似文献   

4.
据1974~1991年6~8月间暴雨资料统计分析,08h700hPa低涡位于104~109°E、33~36°N或100~105°E、29~32°N时,正阳易出现暴雨;其间,共有暴雨日37个,低涡暴雨日25个,占总暴雨8的67.6%。为此,建立了低涡暴雨模式;首先消空处理,再筛选出一些物理意义明确且相关显著的预报因子,运用事件回归系数法建立低涡暴雨预报方程。经两年应用,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57~1990年7~9月份进入19~25°N、115°E以西的热带气旋雨况进行分析,得出各月不同源地与登陆地段的热带气旋,影响本站的降水情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电接风感应器方位块短路故障分析及排除翟安国(商城县气象局·4653501996年2月17日18h30min~19h20min间,我站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风向自记笔尖N风划线正常,而在NE风向划线的间隙中,先后出现几次SW风向划线,此划线比正常的SW风...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TOGA-COARE强化观测期(IOP)所获得的辐射观测资料(1992年11月10日—1993年2月18日),对考察点(2°15′S,158°00′E)的辐射分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海表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海表反射辐射及其反照率、净辐射及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和其它地区(如高原)比较,观测点的总辐射、直接辐射均很强;反射率小,晴天平均为0.04—0.05,阴天为0.06—0.08;海表长波辐射大而日变化小,大气逆辐射强而日变化大;有效辐射小而净辐射大。  相似文献   

9.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11.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斜温层深度变化大,斜温层附近的海温异常比海表还大,无论在西太平洋暖水区,还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斜温层附近温度距平都可达±7°℃以上,而且西太平洋暖水区的最大异常出现在赤道两侧4°~9°区域。  相似文献   

12.
马柱国  姚兰昌 《高原气象》1996,15(2):186-194
该利用TOGA-COARE强化观测期(IOP)所获得的辐射观测资料(1992年11月10日-1993年2月18日),对考察点(2°15′S,158°00′)的辐射分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海表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海表反射辐射春反照率、净辐射及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部的共106个测站的1960~1990年3~5月的月、季总降水量和太平洋10°S~50°N,120°E~80°W范围内286个格点(5°×5°)的秋季(9~11月)的平均海表温度,通过EOF、REOF、SVD及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秋季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性及其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后期春季降水之间的空间地域遥相关耦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平洋海温差异常存在6个关键区域,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是最敏感的异常信号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降水与前期秋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有着清晰的遥相关。当海温异常偏高,即有EL-Nino现象时,西北地区的降水普遍偏少,并以高原东侧青、甘、宁交界地区及渭水流域的偏少为主;La-Nina时的情况正好相反,内蒙西部的春季降水变化趋势与我国西北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波兰郁金香在中国的气候适生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波兰郁金香的水、热条件与中国大陆所有站点进行气候滑移相似分析表明,波兰郁金香在中国最适宜引种的范围很大,气候相似的大部分地方集中在3 个地区:一是34 ~39°N、102~114°E的倒梯形区域;二是35 ~42°N、115 ~125°E的倒三角形区;三是西藏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5.
影响海南岛热带气旋的多层递阶周期分析长期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全国多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素有“台风走廊”之称。热带气旋对海南岛的影响利弊共存,台风暴雨带来大量降水可缓解旱情和增加水库蓄水量,同时也给全岛各地的经济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灾害。因此做好热带气旋影响个数的长期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1 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概况  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指中心进入越南沿海,沿15°N向东至15°N与114°E交点处,由此沿114°E向北至21°N与114°E交点处,再折向23°N与112°E交点处,然后沿23°N向西至105°E的区域。影响海南岛的热带…  相似文献   

16.
柳艳香 《高原气象》1998,17(3):258-265
利用ERBE资料分的了1985~1988年期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分布特征与几次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ElNino期间,高原东南部地区(Ⅲ区即90°E以东,35°N以南)加热场强度比高原西部地区(I区即90°E以西)及高原东北部地区(Ⅱ区即90°E以东,35°N以北)要大,LaNina期间,高原I区的热源强度比Ⅱ,Ⅲ区大,高原热源强度大,西南季风弱,反之,西南季风强。  相似文献   

17.
黄旭  林传伟 《四川气象》1996,16(3):14-19
攀枝花市初夏暴雨有很大的突发性,而且年变率大。运用专家系统预报暴雨时.先经过两道“过滤”,把暴雨的空报率和漏报率降到最低限度后,用多元权重线性回归方程作暴雨雨量计算、然后进行暴雨落点判断和找相似个例,最后用水汽收支方法计算25°~30°N,99°-104°E区域内可能最大暴雨PMS(ProbableMaximumStorm),作36小时暴雨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应用ISCCP云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ISCCP云资料和青藏高原日射资料,讨论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总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据此计算出71.25~103.75°E,28.75~41.25°N间2.5°×2.5°经纬度网格点及高原70个站的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高原总辐射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对甘肃省河东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郭铌  陈添宇 《高原气象》1995,14(4):467-475
根据不同植被群落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1991-1993年NOAA气象卫星AVHRR资料对32.5°-38.0°N,100.5°-109.0°E范围内的土地覆盖状况进行了分类,并利用分类结果讨论了不同土地类型植被指数年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TOGA-COAREIOP海表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华栋  李骥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6,54(6):693-708
使用TOGA-COAREIOP1992年11月5日至1993年2月19日向阳红5号海上船舶(2°S,156°E)观测资料,通过3种不同的总体方法估算了这个点的海表面通量。首先得出一个中性拖曳系数和风速之间的准线性关系,然后用迭代法处理依赖于稳定度的拖曳系数和输送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在暖池区与西风相对应的通量远大于东信风相对应的通量,海表通量的量值也依赖于稳定度,特别是在弱风条件下。估算的海表净热量平衡表明从海洋向大气大量的热输送主要是由潜热通量和有效长波辐射产生的。其中潜热通量的数值最大、感热通量数值最小。最后和同期日本R/VHakuho考察船(0°,156°E)用涡动相关法得到的直接测量通量比较,作了精确度分析,表明用总体方法估算的通量是可靠的。并用向阳红5号船的资料估算的有效长波辐射和直接测量值作了比较,也和热带西太平洋TOGA调查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