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次梅雨锋低空急流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1979年6月24—25日的一次梅雨锋低空急流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它的形成是由于在300mb高空急流中心附近产生的地转不平衡,使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造成高空辐散的作用。当高空急流中心东移,急流入口区右侧的高空辐散区移到江淮流域上空,由此高空辐散引起对流层下部的质量调整,致使低空造成降压区与辐合。这降压区造成的变压风迭加到低空的西南气流上,沿通过该负变压区(或负变高区)中心的西南气流作为一条轴线,轴线的右侧变压风使西南风偏向低压一侧,从而使西南风的动能增加;轴线的左侧变压风使西南风偏向高压一侧,从而使西南风的动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气象卫星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监测网资料对浙中南沿海2010年7月24—26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产生和低空SE风急流密切相关,一方面超地转特性引发重力惯性波,促使沿海的β中尺度雨团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低空SE风急流还有利于低层充沛的水汽输送、低层强辐合和涡度平流;另外,沿海地形条件对暴雨起到了较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空急流的不稳定性及其对暴雨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淑清  翟国庆 《大气科学》1980,4(4):327-337
本文分析了1972年7月2—3日一次长江流域低空急流的过程,这次低空急流发生在江淮气旋的暖区之中。在低空急流左侧有雷暴和暴雨发生。发现这支低空急流有独特的三维流场结构。指出它是一支极不稳定的气流:在急流轴的左前方有一个Ri数负值区,这正是低层最不稳定的地区。低空急流具有很强的超地转特性,非地转最强时,暴雨发生。这时急流中出现很强的风速脉动,这种脉动的传播对于中尺度低涡及雨团的发生起着触发的作用。以后气压场向流场调整,重新达到地转平衡,这时暴雨也就仃止。  相似文献   

4.
夜间低空急流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北京325米气象塔取得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年9月5日夜间低空急流风温场的时空演变过程,这种低空急流的极值在夜间达到最大,其极值位置与逆温层顶的生长密切配合。低空急流是超地转的,超地转气流有一个惯性振荡周期。 低空急流的发展是起伏式的。急流的消散较快,当Ri ≤0.25达到切变不稳定的临界条件时加速崩溃。  相似文献   

5.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4—25日阿拉善盟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后部有强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水平温度梯度增大,从而加大了垂直切变偏差风。同时,强变压梯度和强斜压性形成了变压风,引起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引发地面大风,产生强沙尘暴。高空急流的活动会促使下沉运动,有利于地面气旋加强,造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非常有利于对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的热力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伏村  许东蓓  王宝鉴  付有智 《气象》2012,38(8):950-959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0年4月2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热力和动力作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感热通量达最大值,湍流运动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大风沙尘暴发展和强盛期与动量通量大值区对应,动量通量对沙尘向上输送起了重要作用;在强锋区附近,地转关系被破坏,大风沙尘暴大气主要出现在变压梯度大,即变压风大的区域,变压风是产生地面强风的主要成分;河西走廊这次沙尘暴过程有明显锋生活动,锋生过程使锋面次级环流加强;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近地面层风速越大,大风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前方与零值线之间;在河西走廊上空,高空急流沿等熵面穿越等位势高度面下滑到2000gpm,形成偏西风低空急流,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在大风沙尘暴过程中起到关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空急流加速与低层锋生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27  
本文从动力学上找到了低层锋生函数同急流区内纬向平均风加速的关系,指出高空急流加速有利于大气低层锋生,并从天气学的角度给出了高空急流加速同低层大气锋生的环流形态特征。即高空波的动量和热量通量在急流区的辐合,促使高空急流加速,并引起急流入口区上下层之间的质量调整,在急流轴高度以下出现一个反环流,反环流的上升支同其下原有的弱锋前的上滑爬升气流发生耦合,造成上滑气流加强,低层锋面坡度变陡,冷暖对比明显,引起大气低层锋生。  相似文献   

8.
准平衡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附近的地转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伯威 《大气科学》1988,12(1):49-56
本文讨论了在ε≡(1/(f_0T))~10~(-1/2)的情况下。次天气尺度非地转风场的性质和特点,指出,较强的非绝热热源导致的低层降压,其等变高线与等高线不相重合是造成低空急流中显著超地转特征的主要原因。加热场的铅直分布则导致低空急流下方的超热成风特征。也分析了除加热场外其它因素的作用。三个重要因素——潜热、动量平流和对流摩擦一致强迫在低空急流左侧形成强辐合。  相似文献   

9.
“070304”东北特大暴雪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孙欣  蔡芗宁  陈传雷  贾旭轩  乔小湜 《气象》2011,37(7):863-870
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百年不遇的暴雪及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并对非地转湿Q矢量的贡献、降水相态变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范围广、强度强的偏南急流不仅是水汽的强劲输送带,而且是低层锋区和低值系统加强、移动的必要条件;次级环流的强迫作用在暴雨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强弱与降水强度有直接关系。云系的高低与下落过程中的层结状态、低层锋区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面降水的相态。深厚强锋区、北上江淮气旋、低空急流、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上升支的强弱和位置与降水的强度、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 对2005年4月19~20日河北省中南部一次沙尘暴过程的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有利的前期气候背景和当时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产生的; 变压风在地面大风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地转风风速与变压风风速之和接近地面10 min平均风速值。研究还指出了预报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着眼点: 地面正3 h变压主要由中低层冷平流决定, 蒙古气旋发展使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在地面产生明显的正3 h变压; 当中高层转为偏北气流后, 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小, 高层动量才得以下传, 造成500 hPa急流加强, 使对流层低层锋生, 加大了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