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周洁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周教授临床常运用僵蚕、蝉蜕、蜂房、地龙、全蝎等虫类药,认为其具有祛邪引经和活血通络的功能,能够破血消癥、祛毒散结,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虫类药善于攻伐走窜,药性峻猛深入,虽攻毒散结效果显著,但或有毒性、或损伤气血、或中伤胃气,故使用应更加谨慎。因此,周教授在运用虫类药的同时注重配伍调养气血、顾护脾胃之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介绍葛惠男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葛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关键在益气化瘀,其擅用“祛瘀通络止痛”法,灵活运用鳖虫、地龙、九香虫、水蛭、刺猬皮、五灵脂等虫类药,利用其搜风通络、解毒、逐瘀止痛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不同程度上逆转肠上皮化生,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强调应用时需掌握其毒性、功效、剂量、配伍、疗程、炮制方法及现代药理作用,辨证准确、合理遣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结节病的经验。朱老认为,结节病主要是因痰作祟,责之于肺、脾、肾、三焦。朱老辨结节病以痰凝为主,兼有瘀滞或气阴两伤或寒痰交结或痰凝日久郁而化热,治以化痰散结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益气养阴、温阳散结、清热散结。用药以生半夏、炒白芥子、紫背天葵、炙僵蚕、夏枯草、生牡蛎为基础组方,并擅用虫类药以增强化痰散结、通络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并探讨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随机将1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11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全方组和拆方1~7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AS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全方组予以黄芪、桂枝、大血藤、地龙、水蛭干预,拆方1组予以黄芪、桂枝、大血藤干预,拆方2组予以黄芪、地龙、水蛭干预,拆方3组予以黄芪干预,拆方4组予以桂枝、地龙干预,拆方5组予以桂枝、水蛭干预,拆方6组予以大血藤、地龙干预,拆方7组予以大血藤、水蛭干预,于实验第120天后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血清ET- 1、NO水平。结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全方组较拆方组降低血清ET-1浓度和提高血清NO浓度的作用更为明显,诸药中影响大鼠血清ET-1、NO含量最显著的是黄芪。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全方组中多种药味合用后,对降低AS大鼠血清ET-1和提高NO含量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方中多种药物均可保护内皮功能,且影响大鼠血清ET-1、NO含量最显著的药味是黄芪。  相似文献   

5.
介绍史哲新教授采用温阳通络法治疗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经验。史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为肾虚精亏,正气不足,痰瘀毒蕴结体内,加之药毒攻伐,损伤脾胃而致气血生化不足,运行气血无力,营卫阻滞,肌肤、经脉、肌肉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临床治疗采用补肾温阳、活血通络法,选用辛温药如桂枝、附子等,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藤类药如首乌藤、络石藤等,随症加减。同时善用中药药对,以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功,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病为临床反复发作的疾病之一,具有隐匿起病、隐匿进展的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慢性肾病与伏邪致病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组方可基于伏邪理论,一则重用补益药以补正虚;二则运用祛风药、祛湿药祛除外邪;并可配伍活血化瘀药、虫类药以活血化瘀、通达经络。由此诸药相配,正虚得补,外邪得祛,血脉畅通,有助于降低肾损害,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延萍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经验。李教授认为FD病位虽在胃,但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肝虚、肝火为致病关键,病程日久,病入胃络而多痰多瘀,故在治疗上应强胃健脾调气机,补肝疏肝和胃气,平调寒热和阴阳,祛湿活血并通络。临证采用药对升降理气,多用花类药疏泄肝气,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以芳香化浊之品祛中焦湿浊,选用虫类药涤痰化瘀通络。并附验案1 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抗肿瘤研究日渐增多,药味数为仲景方中之最,但其配伍谨遵仲景组方用药之本意,并非杂乱无章。故本文基于中医肿瘤特征共性,从肿瘤病因病机及治法分析鳖甲煎丸组方用药特点,认为鳖甲煎丸具有善用虫类药,活血化瘀、丸药缓图,扶正祛邪、多方合用,配伍精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朱明双教授运用加味四妙散治疗痛风缓解期高尿酸血症的经验。朱教授认为,痛风缓解期高尿酸血症总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湿热痰瘀胶结、脉络瘀阻为标。其中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贯穿此期始终的病机关键,故主张在清热利湿基础上佐以山慈菇、海藻、威灵仙、水牛角等化痰散瘀之品,以及川乌、草乌、地龙、蜈蚣等祛风通络之药,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傅青主女科》理气药配伍应用于带下、血崩、调经、种子、妊娠、产后等各症之中。傅氏在其疾病治疗中注重气血的调理,妇人以血为主,以气为用,气机调畅,血海充盈则病自去。肝郁者,配以理气药,疏肝解郁又兼护肝血;湿邪为患者,配以理气药,气行则湿化;清热药配伍理气药,热毒得以解散;活血祛瘀药配伍理气药,气行则血行;补益药中配伍理气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头痛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搜集公开发表的熊老辨治头痛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关联度、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 49 首,中药 94 味,药物总频次为618次。高频使用药物排前5位的依次为川芎、甘草、天麻、白芷、僵蚕。治疗头痛主要采用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药物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凉性>热性;五味中,辛味>甘味>苦味>酸味>咸味;归经中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肺二经。常用药物组合主要以高频药物(川芎、天麻、僵蚕、白芷、黄芩、甘草等)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主。有高度关联性的药物有川芎、天麻、白芷、僵蚕、柴胡、白芍、葛根等。获得核心组合3组。结论:熊老治疗头痛有2个特点,一是善用风药和虫药,二是喜用川芎。本研究对头痛的临床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王树槐教授从郁论治糖尿病汗出异常的经验。王老认为,肝郁和食郁是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而又在郁的基础上发展为气血阴阳失和、营卫失调、腠理开合失司的汗证病机。其确立了疏肝解郁、肝脾同调,解郁和营、通行营卫,滋阴清热、散敛并举的治疗大法,临证将糖尿病汗出异常分为肝旺脾虚、中焦郁结证,营郁卫滞、阴阳失调证,阴虚火旺、虚实兼杂证,分别予逍遥散、柴胡桂枝汤、当归六黄汤为主方加减治之,善以辛味药和活血通络药物入方。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分析水蛭对IgA肾病血瘀证大鼠差异蛋白的表达,并从血清蛋白质水平阐释水蛭治疗IgA肾病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6周龄的Wistar雄性大鼠80只,运用脂多糖牛血清白蛋白+脂多糖+四氯化碳方法建立实验性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强的松治疗对照组和水蛭治疗组,每组各20只,另取20只为空白对照组,给药喂养至14周末后进行采血,血液样本经过SDS-PAGE电泳后进行iTRAQ标记,运用离线二维液相色谱分离与点靶以及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对各组样本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以上实验再重复进行2次。结果:取4组均有表达且差异倍数≥1.2或≤0.83为筛选标准的蛋白纳入数据分析,经水蛭治疗组治疗后下调的差异蛋白共21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分解代谢、脂肪酸体内平衡、胆固醇稳态以及线粒体分裂等生物过程,其差异可能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代谢信号通路、嘌呤代谢和嘧啶代谢途径等有关。结论:应用iTRAQ标记方法可筛选出水蛭治疗IgA肾病血瘀证大鼠的差异蛋白表达,并能揭示水蛭治疗IgA肾病血瘀证的物质基础及活血祛瘀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介绍田心义教授运用经方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田老认为颈椎病多因颈部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加之外感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所致,病机主要以气血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临床治以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之法,常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或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法,湿重者多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寒重者多以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或治以补益肝肾,健运中焦之法,多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但临证时病因病机多复杂,证候多有兼夹,因此临床运用应侧重整体审察,分清主次,重视主症,兼顾次症,灵活运用经方加减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子、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腕踝针、夹脊穴及活血通络洗剂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恢复期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 例缺血性中风后恢复期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 例)和对照组(34 例)。2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腕踝针、夹脊穴以及自拟活血通络洗剂方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所有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14、28 d后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疗效评估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结果:治疗28 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85%(28/33),对照组为61.76%(21/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4、28 d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VAS、PRI、PPI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8 d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恢复期丘脑痛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相较于卡马西平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介绍蒋益兰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等致使机体正气亏虚,无力抵御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受损,气机阻滞不畅,久之则气滞、痰湿、血瘀、热毒蕴结于肠道而发病。其临床上以扶正祛邪为指导原则,以解毒化瘀、健脾益气为治则治法,创立健脾消癌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虫类药的特性,辨证选用蜈蚣、全蝎、壁虎、鳖虫、蜂房等,以达祛邪扶正、攻补兼施之功,同时,在使用虫类药时注意顾护脾胃,中病即止。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