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别是陆相沉积物和原油中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新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确认,生物标志物的异常分布和产出,以及成因、演化新途径、新模式。所研究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烷、萜类化合物、卟啉化合物和有机含硫化合物。其中经标样确认的新生物标志化合物有羊毛甾烷、α-雪松烯和花侧柏烯等。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乃是新生物标志物的结构确认研究,包括分离、纯化技术与标样合成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生物标志化合物(或称分子化学)系指地质体中产出的特征有机化合物,由于它们具有生物体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分子骨架,而能提供生物输入、沉积环境与成岩变化等多方面信息。生物标志物研究已成为当代有机地球化学的生长点,即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八十年代以来分子有机地化已在国外石油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应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成熟度判别、母质类型与生物输入的确定、生物降解油与重油研究,以及探讨石油的原生运移等。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五届有机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共同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石油学会、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承办。会议得到20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省级学术团体、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及部分专家为会议提供的资助。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424篇,包括(1)石油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及生油气理论;(2)未成熟油、低成熟油和非常规油有机地球化学;(3)天然气地球化学;(4)干酪根、沥青、煤和煤成烃地球化学;(5)有机岩石学;(6)区域有机地球化学研究;(7)生物标志物;(8)油气运移;(9)有机同位素地球化学;(10)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技术;(1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拟实验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由中山大学王将克教授等编著的《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1991)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是介于地学、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性学科,是地学中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地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地质体中氨基酸的研究历史并不长,本世纪初叶,原苏联、美国、澳洲的许多学者便已着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在生物成矿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选题实验等的艰难,使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远远缓于其他相关学科,如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70年代初叶对月球样品的研究及深海钻探计划(DSDP),使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主伙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和保存,硒的富集与菌藻生物的繁盛有关。  相似文献   

6.
煤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义了煤中有机元素并充实了有机地球化学概念,综述了近十年来关于煤中有机元素现状的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煤分子结构和煤微观超微观研究趋势,以及煤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工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这一领域发展趋势.近十年来,煤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有机硫煤硫化合物、树皮煤脂肪烃和煤多环芳烃组成.煤大分子结构研究以键合结构和嵌布结构理论为主.煤显微组分研究主要集中于类脂体、惰质体成因.特殊煤研究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树皮体研究、煤显微组分的工艺性及其热演化、燃烧与气化残渣岩石学、煤系气、煤相和层序地层学、煤基石墨烯、低碳与生态环保等领域都是当前研究热点.随着新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煤有机地球化学会出现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江蓝 《岩矿测试》1990,(4):292-293
1990年9月13日,美国Stanford大学地质和应用地学教授S.C.Brassell在地矿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就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原 理、分析方法、应用及其展望作了专题报告。报告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1.生物标志物概念及其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河北宣龙地区微生物铁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宣龙铁矿生物结构类型铁质叠层石、核形石和微生物鲕石所作的有机碳、正烷烃、生物标志物及干酪根红外扫描、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微生物化石等地质标志探讨有机质在铁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也可提供生物参与铁质沉淀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了与朱家庄自然硫矿共生之硫磺沥青的生物标志物组成,检出了两个新化合物--GX与C33含硫藿烷。分子有机地化特征表明,硫的再聚集与成岩早期阶段膏盐相生油岩相中有机质的还原作用和细菌活动有关,自然硫矿可能属成岩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0.
有机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地球化学是近20多年来由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和沉积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互相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边缘杂交学科。它是研究地质体内碳质物体(不包括碳酸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金刚石、石墨等无机物)的科学。主要研究地质体中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在地质体中的分布、转化、富集规律和参与地质营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在地球内所表现的性能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洋不同热液区地球化学特征及微生物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圈将地球其他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已有研究发现,地质与生物密切相关,地质过程为生物提供生活场所、能量和营养物质,生物活动改变地质过程,如微生物改变洋壳和海洋的化学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元素的迁移。研究发现,陆地上已发现的一些矿床,是生物成矿的或与生物作用有关。微生物在现代大洋中的多金属结核和结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对大  相似文献   

12.
汪本善 《地球化学》1986,(4):363-363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生物标志物和干酪根进展学术会议,于1986年6月7—14日在贵阳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外代表共120余人,包括国际知名学者如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家协会主席P.A.Schench教授(荷兰德尔福特工艺大  相似文献   

13.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可以从分子级水平研究地质体中有机分子化合物的演化规律。本文报道了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探讨古气候和古环境,例如探讨古生物(含古植物)的输入,淡水、半咸水和高盐度水古环境的判识以及大气飘尘的来源和成因等。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地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龙梅  裴世桥 《岩矿测试》2000,19(4):286-291
综述了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替代有机溶剂,在地质样品分析中萃取总石油烃,多环芳烃、多氯苯、生物标志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展望了CO2-SFE方法用于地质样品中金属离子测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在地球化学、天体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钛(Ti)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族金属元素,在地球和其他类地球行星中广泛存在。但是由于Ti是一种难熔的、流体不活动性元素,高温地质过程中Ti同位素分馏很小。人们对Ti同位素体系的地球化学应用的关注相对其他非传统稳定同位非常有限。而近年来,随着化学纯化方案的优化以及双稀释剂方法的改进和仪器质谱性能的提高,Ti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试已经能够实现。天然样品中Ti同位素组成的变化随之得以发现,使得学者们能够利用这一新的稳定同位素体系来解决与高温和低温地球化学相关的问题。很快Ti同位素体系地球化学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学界的前沿研究课题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首先在简要介绍Ti元素和Ti同位素体地球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介绍了Ti元素化学分离和Ti同位素分析方法。随后笔者总结了已有的不同类型球粒陨石和地球样品的质量相关Ti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对硅酸盐地球的Ti同位素组成做了初步评估。前人对高温地质样品的Ti同位素组成研究初步探明Ti同位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等重要地质过程中的分馏行为。笔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结晶分异过程中引起Ti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Ti同位素是潜在的研究岩浆演化过程的新工具。最后笔者探讨了Ti同位素地球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加速我国在Ti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有机地球化学以自然界(主要是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及其演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是地质学(特别是沉积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相互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近20年来在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领域迅速扩大。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它已成为油气勘探中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目前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丰富的勘探实践及大量模拟实验对70年代初提出的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作出了不少修正和补充,低成熟油的发现、非干酪根成油的可能性、深层(9000米)油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豆荚状铬铁矿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学者对它们的成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先前的研究主要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方面对铬铁矿的成因进行了约束,但对铬铁矿包裹体类型及其反映的地质过程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通过对不同岩体的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铬铁矿中含有丰富的矿物包裹体,分为5大类:(1)无水硅酸盐类矿物包裹体,包括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等;(2)含水矿物,包括角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等;(3)含铂族元素矿物和硫化物,包括Os-Ir合金、Pt-Fe合金、自然Os和自然Ir,以及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4)壳源矿物,包括锆石、金红石、石英、钙铬榴石等;(5)异常矿物,包括金刚石、碳硅石、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以及自然镍、自然铬、自然铁和自然钛等。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形成于不同期次,进而初步拟定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存在4个阶段,分别为地幔深部的地幔柱/地幔对流、大洋岩石圈中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分异、俯冲带环境中的岩石-熔体反应和后期的热液蚀变/流体改造。认为铬铁矿中矿物包裹体记录了铬铁矿成矿各个时期的环境条件,针对铬铁矿中包裹体的详细研究可以更加准...  相似文献   

18.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填期次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目前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前沿方向:①在流体包裹体分析实验技术中,单个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有机包裹体自然剖面与模拟实验对比研究烃类流体运移分馏,为建立油气成藏过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提供基础参数;③通过储层中不同期次有机包裹体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圈闭中已经聚集成藏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圈闭中油气的成因、来源和充填过程;④有机包裹体成烃作用研究为碳酸盐岩生烃和深层油气成因理论提供依据;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油气理论、提高勘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海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5):929-939
北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寺沟钨钼矿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蟒岭岩体西缘地区发现的首个隐伏钨钼矿床,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目前仍在勘查中。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地质勘查方法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异常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本文在合理运用多种勘查技术方法,充分总结矿区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找矿模式:(1)借助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初选找矿靶区;(2)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缩小找矿靶区;(3)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配合槽探工程查明地表及浅部矿(化)体特征;(4)通过物探测深剖面布设,探索深部成矿有利空间;(5)深部钻探验证并预测找矿远景,同时利用钻探地质信息反向约束物探解译,提高解译精度并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寺沟钨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化探、物探等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在矿区深部验证及外围靶区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外围靶区正在进行工程验证,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地球化学基因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技术。在分析地球化学基因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LG01,并将早先提出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命名为LG02,同时提出了两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因REEG01和REEG02。选择分别发育在广东连阳花岗岩体、广东佛冈花岗岩体、海南海口玄武岩、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上的4条风化剖面对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因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岩石风化产物中的岩性基因和稀土元素基因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稳定的遗传性和继承性;LG01岩性基因相对于LG02岩性基因具有更好的稳定性,REEG01稀土元素基因较REEG02稀土元素基因更稳定。建议将样品相对于中国酸性岩(由中国酸性岩元素丰度值代表的虚拟样品)的基因相似度称为酸性相似度,依据样品在LG01岩性基因方面的酸性相似度可将铝硅酸盐地质样品划分为类酸性成分、类基性成分和类中性成分3类(或类中酸性成分和类中基性成分两类)。从4个风化剖面样品及其表层土壤样品验证了LG01岩性基因的酸性相似度在物源示踪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全国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和目标样品在不同地球化学基因中的相似度空间分析有可能实现对目标样品的溯源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