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1991年2月1日《中原地震科普报》详细报导了汤阴“一场谣传平息的始末”。同年3月17日《北京日报》头版又登载了一条醒目的“传言北京要发生大地震没有根据”的消息。类似的报导与消息,还多次见诸国家地震局的机关报《中国地震报》。可见,舆论对这种“无震自扰”的地震社会现象是极为重视的。并且,在用词上着意分出有关地震的“传言”、“谣言”以及两者兼而有之“谣传”。前不久,吉林省有位台站朋友来信与我探讨:地震传言、谣言与谣传这三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在英语中有无对应词汇? 为此,我查了一下英汉与汉英词典,并请教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他们认为,从字面上理  相似文献   

3.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发生了地震谣言,导致700多名学生离校去外地避震事件,波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及福建沿海城市。由于及时辟谣,迅速平息了谣言,妥善处理,学生已陆续返校,挽回了影响。一、《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概况及对策》一文,概述了这次事件的始末及其社会影响;导致避震的原因;平息地震谣言和避震的对策;最后归纳了从中获得的几点启示。二、《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的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一文,主要结合福建省的背景条件,分析了这次事件的特点,并论述了通过这次事件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系统整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谣言事件,指出进入网络社会后,我国地震谣言传播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在对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和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对福建省沿海地区“9.26”地震谣言的来因分析,传播过程及平息效果,引发的几点思考 。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8.
简述地震谣言的社会危害、特征、传播途径及引起民众恐慌的原因,着重论述正确识别地震谣言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措施,探讨地震突发时如何正确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地震发生,公众易处于恐慌之中,这种情绪便是引发地震谣言并使谣言肆意蔓延的重要原因。文章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案例,着重分析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应对中,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0年我国各地曾发生多起地震谣言,引起社会一些反响,各地地震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一般都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并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作为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一项内容,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即第十研究室)在局、所领导的支持安排下对其中某些地震谣言进行了一般情况了解和社会调查,在工作过程中都得到了当地地震系统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协助。本刊第6期发表了他们与之配合的福建省地震局同志写的对闽南地区地震谣传的社会调查报告;这里发表的是他们与山东省地震局有关同志协作进行并合写的关于山东省烟台地区地震谣言的社会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1.
韩林 《高原地震》2003,15(4):58-62
分析探讨了地震谣言的成因、预防、识别及平息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要求首都新闻界人士向群众传达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那只能导致无谓的紧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谈及地震谣言和误传带来的恶果时,他提供了如下例证.1984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相当多楼房的居民慌忙搬入平房,各种食品被抢购一空,最后则是虚惊一场.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由于地震部门及时平息,才未引起混乱.这些事件固然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但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也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地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最佳途径,是对多种手段观测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在我国处在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部门在以监测预报为首要任务的新形势下,将会给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在阐述发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方面,力争较系统地综台归纳出地震谣传(包括地震谣言、误传)的诸多相关因素,并以相关图解的形式,试图系统地展示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相关因果关系;对谣传的生息演变过程与表现特征,做了分阶段的描述,并依一系列地震谣传事件的生息始末,勾划出其演变过程的基本规律。最后,提出了“以政辟谣,以法治谣,防范与平息相结合”的平息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地震谣言的起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实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有关地震谣言的新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给出了地震谣言的新定义;对1995年12月-1999年1月期间在我国发生的31起地震谣言事件的起因和平息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对地震谣言进行了分类;将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可以采用的地震谣言辟谣工作手段和在辟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6月8—1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在北海联合召开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印度洋8.7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及地震海啸的科学问题;②“十一·五”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研讨;③地震预测新  相似文献   

16.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7.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漳州市出现闽南要发生大地震的谣言。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当地地震工作部门密切注视谣言的蔓延情况,并采取了适当的辟谣对策,收到了平息地震谣言的良好效果。本文对此过程作了记述和剖析,意在说明深入调研、掌握动态是制定具有实践性辟谣对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86年5月下旬至7月底,上海盛传即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谣言,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上海市地震局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并在新闻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了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和经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学科及其有关课题研究”组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并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委派和赞助下,与上海市地震局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对这次上海地震谣言进行了调研。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谣言的概况;地震谣言引起的人们心理异常及社会经济影响;所采取的辟谣对策;以及对大城市辟谣工作经验与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地壳的活动,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活动。人类就是在火与水的洗礼中,伴随着频仍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诞生成长的。 古代有没有地震谣言呢?有。远古的人们如何看待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已不尽可考。但进入文明史以后的文字记载告诉我们,人们对地震已经有了各种解释:“上天的惩罚”,“背负着大地的鳌鱼的翻身(在日本是鲶鱼)”等。这固然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但这些消息的流传,无疑会引起恐慌和造成某些社会后果,可见它已经包含了地震谣言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某些特点及其对策作了概括分析研究和探讨。文章从含义、产生原因与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各自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对它们的相应对策作了阐述,包括:既要有科学根据,又要注意政策性,及时进行公开辟谣;调动地方各级地震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切实执行抗震加固计划;本着“内紧外松”的精神严守地震趋势会商的机密;特别应根据有关规定严禁泄露或擅自发布未经批准发布的地震预测预报意见;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社会学有关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另附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的典型调查报告摘要六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