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GIS的深圳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旅游资源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对深圳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圳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旅游资源基础薄弱,以人造景观为主要特色,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空间分布上,深圳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圈状"、"带状"、"线状"分布特征,需要进行综合开发。由于深圳旅游资源的地域空间分布与行政分区不一致,对其重新进行了区划,共分为4个旅游区域,并指出各区域的旅游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海岛旅游发展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由自然观光向滨海休闲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鉴于国内对海岛旅游开发理论研究多、概念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的情况,尝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手段,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从地理气候、环境制约、土地开发建设可能性、市场开发条件四方面,评判海坛岛岸线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应性和各段岸线的开发利用方向。评价结果显示,海坛岛的沙滩岸线可划分为适宜开发型、环境限制型、土地限制型与市场限制型四种。适宜开发性为适宜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环境限制型由于受到城市、养殖业和港口发展的威胁,不宜开发运动休闲产品,但可开发大众观光休闲产品;土地限制型由于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足,只适宜进行小体量开发,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市场限制型由于交通不便,距离城镇较远,可作为后备旅游资源放在中远期开发。  相似文献   

3.
从海岸线的自然属性、旅游发展要素、区位因素3个维度构建海岸线旅游价值评估模型,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定量评估了海岸线旅游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珠三角滨海旅游优势岸线总占比25.50%,旅游价值中等值段岸线占比40.67%,偏低和低值段岸线占比为30.52%和3.31%。整体来看,珠三角岸线旅游价值东部整体高于西部。大陆岸线旅游价值最高的集中在惠州巽寮湾、深圳大亚湾、大鹏湾和深圳湾,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黄茅海西部,中部珠江入海口沿岸地区岸线旅游价值中等。岛屿岸线旅游价值空间差异较大,价值最高的集中在大亚湾海域的三门岛、喜洲岛、鸡心岛、大辣甲岛和珠江口的内伶仃岛、江门的上下川岛北部;岸线旅游价值较低的集中在珠海的万山群岛和担杆岛等。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是典型的近海山区省份 ,山海兼备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山海反差为福建省发展大旅游 ,倡导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旅游合作提供资源配置优势。旅游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导向相结合、平等互利、整体提高原则 ;建立合作机构 ,重组共享旅游资源 ,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 ,重新开发旅游精品 ,推进旅游企业合作 ,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是福建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郑耀星 《福建地理》2000,15(2):31-33
福建省是典型的近海处份,册海兼备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山海反差为福建省发展大旅游,倡导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旅游合作提供资源配置优势,旅游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导向相结合、平等互利、整体提高原则;建立合作机构,重组共享旅游资源,重新划分旅游功能区,重新开发旅游精品,推进旅游企业合作,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歙和发展是福建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湿地资源评价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三方面着手,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计算机处理、排序和检验,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等级指标及赋分标准,为科学评价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湿地资源评价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三方面着手,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计算机处理、排序和检验,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等级指标及赋分标准,为科学评价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本体-认识-方法”论的逻辑范式,从关系范围和主驱力两个视角重新界定了滨海旅游的基本内涵,认为滨海旅游与海岸旅游和海洋旅游具有交叉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沿海岸线陆域和海岸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及不同经济主体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海陆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认为滨海旅游应有独特的滨海生态与人文资源、较长的可游憩时间、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较好的海陆经济产业发展、较高的开发技术支撑和强烈的海洋意识培养等六方面特性;基于内涵界定并遵照滨海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的市场经济驱动、不同主体参与、地方特色强化和游憩环境保护4项原则,从管理经营、空间布局和要素开发等3个关键领域系统地提出了滨海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与企业驱动相结合的管理经营模式、“集聚-联动”驱动的空间布局模式、RMIP要素开发模式,以期为沿海城区滨海旅游地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以往滨海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吸纳海洋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海洋观测资料和滨海旅游资源调查大量数据,构建两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两个方面,针对3类旅游资源(水体—沙滩类、生态类、人文类)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应用SPSS和ARC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空间分布、组合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认为,两层次定量评价法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性,针对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定量地评价滨海旅游资源的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能准确地识别滨海潜在旅游区。结果显示,广西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实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高,且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便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陈雯  段学军  陈江龙  许刚 《地理学报》2004,59(Z1):53-58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特征,将某一区域划分不同开发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子区域,是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对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类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经济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判定为基础的矩阵分类方法,并将空间的开发功能区分为适宜开发区、有限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灰色弹性区等5大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南通市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区划研究,以此作为岸线开发和调整方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海岸线分类体系进行探讨,依据海岸线自然属性改变与否,将海岸线划分为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依据海岸底质特征和空间形态,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依据海岸线功能用途,将海岸线划分为渔业岸线、港口码头岸线、临海工业岸线、旅游娱乐岸线、城镇岸线、矿产能源岸线、保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和未利用岸线;依据海岸线时间尺度,将海岸线划分为历史海岸线、现状海岸线和未来海岸线;依据海岸线管理实践,将海岸线划分为管理岸线和实际岸线,并就海岸线分类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黄耀丽  魏兴琥  李凡 《中国沙漠》2006,26(5):739-744
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三亚类、五个基本类型。沙漠旅游资源的区域独有性和景观异质性显著,且东、西沙区分别形成景观组合式与沙漠景点集合式旅游资源富集区。沙漠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旅游功能与旅游适宜性。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四种开发类型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把北方沙漠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国家沙漠治理的框架下,东部沙地及城镇边缘限制开发沙漠度假、娱乐类旅游,中部沙漠适度开发沙漠生态观光类旅游,西部沙漠大力开发沙漠原生态类旅游的战略,并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组织体验式旅游项目等为对策,发展我国北方沙漠旅游。  相似文献   

13.
许文龙  郭亮  李赛声  黄滢 《热带地理》2007,27(5):420-423
气候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中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通过分析防城港市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并对其优势和人体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防城港市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气候特征显著、适宜旅游时间长等优势;同时从舒适度分析得出,本市秋冬季节温暖舒适,是避冬的好地方,夏季高温时间少,是避暑的圣地。据此提出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气候资源,打造本市旅游精品,开发以秋冬季为主的度假游,充分利用沿海的天然浴场,创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保天然疗养院,做强做大防城港市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海岸线、红树林和近海围塘养殖等多个遥感专题信息产品,从岸线年均变化速率、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南岛1987—2017年的海岸线变化特征,并通过典型岸线类型变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的影响。分析发现:1)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7年的1 655 km增至2017年的1 890 km,其中自然岸线持续减少,人工岸线急剧增长。2)岸线类型多样性降低,倾向性明显;而岸线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7年的237.34增加到2017年的285.0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明显。3)陆海格局变化特征复杂,整体呈向海扩张的态势。多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岸线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塘的开发使红树林湿地遭到侵占,生物岸线减少,港口建设、近海人工岛建设等引起砂质岸线等自然岸线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陆地海岸线尺度效应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patial scale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Geography. Scale effect caused by fractal characteristic of coastline becomes a common focus of coastal zone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DEM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multi-scale continental coastlines of Chin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continental coastline of China fits the fractal model,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1.195. (2) The scale effects with fractal dimensions of coastlin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uplift and subsidence segments along the continental coastlines of China. (3)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coastline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ccording to the coastline type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sandy coastline located in Luanhe River plain is 1.109. The dimension of muddy coastline located in northern Jiangsu Plain is 1.059, while that of rocky coastline along southeastern Fujian is 1.293. (4) The length of rocky coastline is affected by scale more than that of muddy and sandy coastline. Since coastline is the conjunction of sea, land and air surface, the study of coastline scale effect is one of the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researches on air-sea-land interaction in multi-scales.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湛江市湛江港附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初步规划了湛江湾红树林海滨生态旅游度假区,并将其划分为3个旅游带;根据海滨生态旅游度假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海滨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为湛江海湾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海岸带开发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故文章以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20年7期海岸线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32.34 m/a,北部区域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43.54 m/a)大于南部(20.23 m/a)。杭州湾南岸区域在多个时期内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最快,厦门-漳州区域的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较慢。在空间分布上,海岸线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湾以及城市等级较高的沿海区域。(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海域等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南部与北部的土地开发强度整体较高,中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弱。(3)自然因素奠定了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的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方法——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伟  陈诚 《地理研究》2013,32(10):1878-1889
海岸带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优质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影响沿海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特征,运用相关分区方法,划分海岸线和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获取较高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海岸带具有自然地理的特殊性,所以在指标选择上有较大不同。以宁波海岸带为例,讨论海岸线及海岸带的空间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方法应用问题。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在评价海岸线开发适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将宁波市海岸带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并结合宁波市空间开发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引导方向和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志才  彭华 《热带地理》2004,24(3):289-292
在分析汕头市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认为汕头市旅游发展需采取以商务型都市旅游为主体,以潮汕文化旅游和海滨度假为特色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汕头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积极培育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城市的综合吸引力,积极转化潮汕文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点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