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其中,19例行X线平片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骶椎9例,坐骨4例,跖骨2例,掌骨、腕骨、肩胛骨,腰椎各1例。X线平片及CT表现: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无硬化边;MRI表现:病灶在T1WI常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结论: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可提高对非典型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10例,该10例病例均进行了MRI检查,2例进行了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下肢海绵状淋巴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下肢软组织增生肿胀、呈网格样改变,并可见迂曲扩张的淋巴管影。病变累及范围常常比较广泛,并可累及临近肌肉及骨骼组织。结论:MRI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肌肉、骨骼受累,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并评估其在CPM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我院临床确诊的CPM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阳性2例,阴性2例,阳性病例中桥脑、双侧大脑脚及右侧小脑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1例,桥脑低密度灶1例;8例患者行MRI检查均有阳性表现,其中桥脑中央病灶8例,对称性分布,边缘清晰,呈圆形、卵圆形或蝶翼状,4例伴桥脑外病变,包括小脑半球、大脑脚、丘脑、基底节及放射冠等区域,病灶在T1WI序列均呈等、低信号,T2WI及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T2FLAIR及DWI序列对CPM病灶显示敏感,对其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项型纤维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NTF的影像学表现,病变均经外科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行CT平扫检查,6例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分析NTF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8例肿物位于骶尾部皮下,质韧;CT和MRI显示病灶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内见片状、条索状影;CT呈稍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低-等信号,T2WI压脂呈低信号,DWI呈等信号,内见交错脂肪样密度或信号影;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无明确包膜。2例行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强化。结论:项型纤维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有助于项型纤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F)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D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中7例行CT平扫与增强,7例行MRI平扫与增强,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6例DF均为单发,包括腹外型7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4例。边界不清14例,边界清晰2例。呈浸润性生长13例,膨胀性生长3例。病灶与肌肉长轴平行9例。CT表现:9例平扫呈稍低密度,未见出血、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飘带样强化7例,6例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9例均见T2WI抑脂条带状低信号,未见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渐进性持续强化。“蟹足样”浸润周围组织5例;“筋膜尾征”4例。结论:D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和MRI可清晰评估DF边缘和范围,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男8例,女3例,全部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肠外型9例,肠内型2例。肠外型CT表现为单房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双层状“晕轮征”。肠内型CT表现为肠腔内附壁囊性肿块,轴位扫描表现为“双弧征”。结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MRI在Grynfelt-Lesshaft's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8例Grynfelt-Lesshaft疝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8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检查,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4~80岁(平均(69.0±3.5)岁)。单侧16例(右侧12例,左侧4例),双侧12例。CT及MRI上表现疝位于Grynfelt-Lesshaft三角(腰上三角)薄弱区:第11或12肋下缘下,腹内斜肌内缘内侧,竖脊肌、腰方肌的外缘,底部为腹横肌腱膜形成,顶部为背阔肌。腹腔、腹膜后组织经该薄弱区向腰背部皮下突出形成类圆形或烧瓶样肿块。本组疝入缺损三角区内容物多为脂肪组织或合并系膜,疝出内容物的大小与疝环多不成比例。疝环直径大小约1.5~8.7 cm,疝囊大小1.6 cm×1.3 cm~9.2 cm×5.4 cm。CT及MRI影像学上易于与侧后腹壁疝、侧后腹壁膨出或假性疝、脂肪瘤等软组织肿瘤、血肿和脓肿等鉴别。结论:CT及MRI能清晰显示Grynfelt-Lesshaft疝疝环的大小、疝内容物、可能的并发症、周围腹壁肌群薄弱及缺损程度,可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CT,14例MRI。结果:所有病例均能发现痛风结节,CT显示45个,MRI显示48个,痛风结节位于肌腱和韧带共58个,滑膜或关节腔内15个,骨内11个,其他软组织9个。形态呈条块状31个,结节状31个,线状4个,不规则形27个。骨质破坏CT共发现21处,MRI发现24处,位于骨边缘共30处;MRI显示5处骨质破坏周围骨髓水肿。痛风结节在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39个呈混杂信号,6个呈高信号,3个呈低信号。在5例均行CT及MRI检查膝关节比较中:CT显示痛风结节21个,MRI显示痛风结节18个;CT和MRI在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均为12处,MRI显示骨髓水肿4处;MRI显示软骨异常共5处。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CT更容易发现痛风结节,而MRI更合适于评估软组织情况及炎性改变,综合分析两种影像资料有助于准确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单发病灶中:9例位于后纵隔(右侧5例,左侧4例);9例位于肾上腺(右侧4例,左侧5例);腹膜后8例;盆腔1例;咽旁间隙1例,椎管内单发2例。椎管内外多发3例,其中2例伴腹膜后、枕部及腰背部皮下多发结节。CT平扫11例为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26.1±7.2)HU,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9例表现为斑点、斑片状钙化,位于病灶边缘处,2例含有脂肪密度。在19例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有6例轻度强化,静脉期有4例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4例,三期呈渐进性强化4例,各期均无强化1例。MRI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高信号,STIR多呈高信号。10例MRI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6例呈絮状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为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在肾上腺、后纵隔、椎管内外及腹膜后见,境界清楚,存在伪足或嵌入式生长,包绕大血管,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在MRI T2序列见“漩涡征”的低信号病灶时,应首先考虑神经节细胞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据腰围个体化降低管电流在胸腰椎外伤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取牛腰椎段,做成55~120 cm腰围的CT模型,其他扫描参数不变,以25~300 mA扫描椎体,得出图像质量合格的管电流值。131例腰椎CT检查的非外伤病例进行正常椎体常规和低剂量条件扫描,筛选出合适低剂量扫描条件;43例外伤胸腰椎体实施筛选的低剂量扫描。比较分析断层、MPR和VR、MIP图像。结果:CT扫描管电流与腰围相关性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4;以管电流为自变量,腰围为因变量,得出回归方程y=1.053 x-33.187,R2=0.984。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明显减低;骨皮质、椎管内结构、椎管旁软组织及图像整体质量(骨窗及软组织窗)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它们的评分值均达到良好和可接受程度;VR、MIP图像优良率达到93%。结论:根据腰围个体化低剂量多层螺旋CT对胸腰椎外伤的检查是可行的,获得的图像以及三维后处理图像的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应用于胸腰椎外伤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MRI表现及病理特征相关性,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外科手术且病理证实的24例听神经瘤MRI表现,包括形态、截面大小、信号、弥散受限程度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结果:24例听神经瘤中囊实性病灶18例,14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2例伴出血,14例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1例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囊壁强化,囊内无强化,病理特点为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细胞共存;实性病灶4例,均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病灶内出血,2例伴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均强化。病理特征:以丰富的Antoni A型细胞为主;2例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中1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伴有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均无出血成分及弥散受限征象。病理特点:主要由Antoni B型细胞构成,囊壁成分为Antoni A型细胞。结论:听神经瘤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特征,MRI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表现,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研究其CT表现。结果:胸腰椎前、中、后三柱损伤31例,前、中柱损伤22例,中柱损伤11例;无骨片进入椎管12例,椎管内骨片占有百分比<50%为36例,>50%为16例。结论:CT能对椎管损伤准确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及MRI表现特点,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对AIP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为AIP的CT及MRI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11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有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中有7例AIP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4例为局限性肿大。病变胰腺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I扫描在T2WI上信号轻度升高,T1WI上信号降低;增强扫描胰腺实质在动脉期强化减弱,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且强化均匀。MRI有5例显示包膜样环,CT有4例显示包膜样环,CT不能显示胰管狭窄段,MRCP有4例显示胰管狭窄段。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管壁增厚并管腔狭窄5例,脾血管包埋变细4例,肾脏受累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肠系膜血管周围及腹膜后纤维化各1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影像学复查显示胰腺内外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AIP患者胰腺内、外CT及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其影像学表现结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可做出正确诊断,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和CT表现的对照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CT表现和分度的关系。方法:对8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HIE的临床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重度21例。颅脑CT显示全部85例均具有脑内异常密度减低区,CT值约6~18Hu(平均11Hu);合并颅内高密出血(52例),CT值约58~85Hu。依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及重度21例。48例进行了CT复查。其中19例轻度患儿脑水肿均在11天内消失而恢复正常;12例中度病例中,脑水肿征象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1例出现硬膜下少量积液;17例重度患者,其中出现脑软化6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萎缩3例,脑积水2例,脑内钙化灶2例,脑穿通畸形1例,死亡4例。结论:本组资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分度与CT诊断分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颅脑CT能准确显示HIE患儿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CT复查能显示患儿脑内病灶的恢复及遗留病变。颅脑CT表现结合临床分度能对本病的进行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MR检查6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4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7例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具有相同的定位MRI表现:1、推移脊髓向对侧移位;2、肿瘤侧上下蛛网膜下腔扩大。本文讨论了每一种肿瘤的信号特征。MRI在评价椎管肿瘤方面显示出世大的优越性:无电离辐射、无创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多发病变一次成像,直接显示肿瘤信号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定位及定性准确率高。尤其是Gd-DTPA的应用,对微小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肿瘤囊变与实体部分都是十分有用的。目前,MRI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替代椎管造影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300例脑囊虫。对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1)平扫为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如囊壁上有高密度点。(2)较大囊状低密度灶,囊壁上有高密度点。(3)平扫为多发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出现多发结节及环形强化灶。为诊断脑囊虫病有价值的征象。本文还对脑囊虫病的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