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祁连山中段北大坂岩体成因及构造环境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对出露于北祁连造山带中段北大坂一带的北大坂岩体进行岩石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岩性为斑状粗粒二长花岗岩、粗中粒二长花岗岩及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w(SiO2)=63.66%~74.38%,w(K2O)/w(Na2O)=2.61~3.31,总体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Rb,Th,K等),亏损HFSE元素(Y,Yb,Ta,Nb等),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负Eu异常(δEu=0.59~0.82)。微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北祁连西段的金佛寺岩体(碰撞型花岗岩)基本一致。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14Ma±4Ma,综合分析认为北大坂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末-后碰撞初期的构造转换期,岩浆源区为下地壳。  相似文献   

2.
秦蒙  严松涛  文浪  谭昌海  段阳海 《地质通报》2019,38(10):1615-1625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特提斯构造体系的演化,形成完整的沟-弧-盆体系。义敦岛弧属甘孜-理塘弧盆系范畴,位于甘孜-理塘缝合带西侧。对义敦岛弧勇杰岩体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为甘孜-理塘洋盆晚三叠世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证据。义敦勇杰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质细晶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4.2±1.4Ma和206.2±1.8Ma,整体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特征,负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亏损的特征,显示勇杰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明显具俯冲型花岗岩的特征,而花岗质细晶岩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总体反映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从俯冲至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属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云南格咱岛弧构造-岩浆成矿带是义敦岛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西南三江地区铜多金属矿床富集区之一。对格咱岛弧南缘铜厂沟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铜厂沟成矿斑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用LA-ICP-MS测得其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7.62±0.59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厂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富碱、富钾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为0.89~0.97,具较弱的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说明岩浆主要来源于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本区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属于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碰撞诱发的岩石圈地幔物质上涌导致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富钾的初始含矿岩浆,岩浆沿深大断裂上升侵位最终形成了格咱岛弧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4.
对南祁连野牛脊山地区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该地区侵入岩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硅、富铝、富钾、富碱和贫钛、铁、镁、钙的特征,其w(SiO_2)=64.69%~78.03%,w(Al_2O_3)=7.44%~14.16%,w(K_2O)=2.98%~5.23%,w(Na_2O+K_2O)=5.13%~7.92%,(TiO_2)=0.55%~0.94%,w(FeO)=1.52%~5.00%,w(CaO)=1.11%~3.43%,w(MgO)=0.78%~2.49%,岩石里特曼指数δ=0.91~2.89,A/CNK为0.84~1.23,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量较低(ΣREE为157.89×10~(-6)~299.15×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亏损重稀土元素,Ba,Ce、Hf、Zr、Sm、Y、Yb等明显低于洋脊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7~0.66)。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该侵入岩属于S型花岗岩且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由w(Y)-w(Nb)图解和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与南祁连造山带板块碰撞有关。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3.9±2.1)Ma,侵位时代为早志留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野牛脊山地区侵入岩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四川乡城-稻城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乡城-稻城地区发育4套花岗岩体:包括石英闪长玢岩、花岗细晶岩、二长花岗(细晶)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印支期到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w(SiO2)=57.82%~81.66%,σ=0.06~2.45,w(K2O+Na2O)=1.38%~7.76%,AR=1.26~2.93,属于亚碱性岩体;EREE含量较低,轻稀土相对富集,δEu=0.09~1.28,(La/Yb)N=1.88~11.96,总体表现为右倾型。各套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贫化高场强元素,Rb/Sr=0.04~6.18。根据花岗岩的R1-R2,Rb—Yb+Ta,Ta—Yb构造判别图解和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与义敦岛弧带碰撞造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义敦岛弧带晚中生代侵入岩体目前仍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制约,其成因也存在争论。作者首次在岛弧带中段夏塞银铅锌多金属矿区发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文对其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成因及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3±1 Ma(MSWD=0.5),为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富碱和铁、贫钙和镁特征,Si O2含量为72.94%~74.98%,K2O+Na2O=7.56%~8.08%,铝饱和指数A/CNK=1.06~1.10,属弱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Ba和Sr。REE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3~0.25),总体呈较陡右倾的LREE富集和HREE相对亏损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其为铝质A型花岗岩。Hf同位素组成εHf(t)=–2.7~0.6,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925~1095 Ma。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揭示夏塞岩体为软流圈地幔与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成因,并经历了斜长石、正长石和褐帘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夏塞花岗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弧-陆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
竹鸡顶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四道桥-竹鸡顶破背斜与三道桥-青达破背斜复合部位,是义敦岛弧带中部新发现的铜矿床,成因上与花岗细晶岩体密切相关.对竹鸡顶Ⅰ号花岗岩体的研究结果表明,w(SiO2)=64.05%~81.66%,σ=0.06~1.63,w(K2O+Na2O)=1.48~3.57%,A.R=1.26~2.93,属亚碱性岩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 Rb,Th,Hf 和 U富集,Ba,Nb,Sr,P,Ti 明显亏损.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稀土相对富集,中等负 Eu 异常(δEu=0.4~0.7).岩体金属成矿元素含量较高,结合岩体氧逸度、挥发组分含量、围岩蚀变强度综合分析认为,竹鸡顶岩体具较强的铜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国庆钾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南部的盘陀山一带,北邻牛圈子-洗肠井缝合带,LA-ICP-MS测得该岩体的U-Pb年龄为439.1±8Ma。岩体SiO2含量73.31%~74.36%,A/CNK>1.1,K2O/Na2O=1.25~1.40,里特曼指数介于2.06~2.22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钾长花岗岩总体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低,具有较明显Eu负异常(δEu=0.65~0.77),具K、Rb、Ba、Th等元素富集,Nb、Ce、Zr、Hf、Sm、Y、Yb等元素亏损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国庆钾长花岗岩为壳源S型同碰撞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国庆钾长花岗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是早志留世月牙山-洗肠井古洋盆闭合同碰撞阶段的产物。同时对该区志留—泥盆纪碰撞伸展环境下成矿前景初步分析,为矿床研究和区域矿产预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茶庵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岩体的主要岩性为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茶庵岩体w(SiO2)为73.22%~75.29%,w(K_2O)为4.11%~4.74%,w(Na_2O)为3.68%~4.34%,w(Al_2 O_3)为13.90%~15.31%,具有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ACNK=1.03~1.17)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22.02×10-6~84.1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Eu的负异常,岩体富集Rb、U、Hf和Y,亏损Ba、Nb、Ta和Ti,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秦岭山阳板板山岩体出露于柞水-山阳构造混杂带内,为一个由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组成的杂岩体。其钾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为:SiO2过饱合(71.01%~76.32%),w(K2O)4.09%~5.35%,w(Na2O)为2.85%~3.75%,σ值为1.71~2.15,属钙碱性花岗岩系列。w(Al2O3)在11.75%~13.24%之间,A/CNK值为0.74~1.14,A/NK值为1.11~1.23,低w(CaO)(0.31%~0.86%),为弱过铝质花岗岩。镁、铁质含量低,TFe2O3=0.76%~1.61%,w(MgO)=0.28%~0.5%,w(TiO2)=0.096%~0.11%,w(P2O5)=0.02%~0.24%。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REE=43.18×10-6~117.34×10-6,HREE=10.09×10-6~14.84×10-6,LREE/HREE=3.38~7.91),强烈Eu负异常(δEu=0.31~0.66),稀土配分模式图总体呈‘V’型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而Ba,Sr元素亏损,贫高场强元素La,Nb,U,强烈亏损P,Ti,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出现Ba,Sr-P和Ti三个明显的低谷,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表明岩体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730.0Ma±8.2Ma,为晚新元古代。板板山钾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及成岩时代的确定表明南秦岭晚新元古代构造活动进入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1.
萨果花岗岩位于冈底斯西段中、南亚带交界位置,主要岩石类型有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总体上富Si,K,贫Mg,Ca,w(Si O2)=64.84%~70.1%,w(K2O)/w(Na2O)=1.21~1.75,A/CNK=0.99~1.2,w(Al2O3)介于14.48%~15.52%,属过铝质岩石,稀土总量(ΣREE)变化范围为256.1×10~(-6)~428.8×10~(-6),LREE/HREE>10,轻稀土富集,δEu=0.77~0.85,弱的铕负异常。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而Ba、U和Ta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岩石学特征表明岩石总体上具岛弧花岗岩特征,仅少数岩石显示碰撞花岗岩的特点,结合区域花岗岩浆演化和构造环境等地质背景,推断萨果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向同碰撞的过渡环境。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8.6±1.5)Ma。萨果花岗岩是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产物,表明印亚大陆碰撞起始时间晚于88.6 Ma。  相似文献   

12.
徐家村金矿床位于佳木斯地块的西南部,矿体赋存于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中。本文通过对赋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4.2 Ma±0.95 Ma,代表其侵入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主量元素具有富w(SiO_2)(70.73%~73.82%)、富碱w(Na_2O+K_2O)=8.31%~8.63%、低w(MgO)(0.21%~0.35%)、低w(P_2O_5)(0.03%~0.05%)、低w(TiO_2)(0.12%~0.22%)的特征,TFeO/MgO比值介于7.57~9.14,分异指数(DI)介于85.37~89.30均较高,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属分异型的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68.03×10~(-6)~124.77×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La/Yb)_N=21.66~49.17],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K,Ba,Rb)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Th)亏损的特征,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其形成时代、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其应形成于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佳蒙板块拼合构造环境,即古亚洲洋板块向佳蒙地块俯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标山东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标山东一带,其岩体特征对研究红石山—百合山蛇绿岩带属性及北山地区北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岩石化学分析显示标山东二长花岗岩总体呈富硅(ω(SiO2)=71.68%~73.44%),贫铝、镁铁(ω(A12O3)=13.27%~14.00%,w(MgO)=0.39%~0.70%,ω(Fe2O3+FeO)=1.87%~2.40%)的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55~1.009)、高钾钙碱性系列(ω(K2O=3.65%~4.74%,σ=1.86~2.33),具I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δEu具弱或中等负异常(δEu=0.60~0.83),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富集Th,Rb,Hf,La等不相容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其形成于板块碰撞前的岛弧环境.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标山东二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323.6±2.8 Ma,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结合区域背景分析,认为以红石山—百合山蛇绿岩带所代表的洋盆在早石炭世尚未闭合.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青海岗察花岗岩类的成因机制,通过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岩体由辉长辉绿岩、辉石闪长岩、紫苏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组成。岩石里特曼指数δ=1.37~2.36,属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0.765~1.018,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在ACF图显示岗察岩体主要属I-S型花岗岩。稀土总量48.11×10-6~249.35×10-6,轻重稀土比值4.12~10.72,LaN/YbN比值3.30~12.85,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曲线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呈平缓型,说明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显示岩浆源区的残留矿物含有角闪石。δEu=0.34~1.21,铕元素具负异常,说明源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斜长石的残留。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Rb具有明显富集,K,Th含量较高,Ba相对亏损,Ce,Hf,Zr,Sm,Y,Yb等明显低于洋脊花岗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岗察岩体侵入时间上发生在陆陆碰撞期后的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其构造环境属后碰撞陆内造山叠覆-底侵构造环境。其成因是中三叠世,大陆碰撞地壳加厚的地质背景下,岩浆底侵-混合作用形成,为中央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两河口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秦岭西段新元古代两河口岩体,岩性为眼球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SiO_2=68.48%~72.45%,K_2O/Na_2O=1.35~2.07,为钾质;在K_2O-SiO_2关系图上投入高钾钙碱性区;A/CNK介于1.03~1.31,总体为钾质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Yb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26.82×10~(-6)~267.359×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 5.447~8.894),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417~0.621)。微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北秦岭东部的碰撞型德河岩体、寨根岩体及牛角山岩体一致。Pb-Sr-Nd同位素组成具低的ε_(Nd)=-3.9180~-6.0064、较高的~(87)Sr/~(86)Sr(t)=0.70760~0.71675、富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t_(DM)=1849.73~2022.79Ma,指示两河口岩体源岩特征与秦岭岩群、马衔山群相近,岩浆源区为下地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两河口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末期—后碰撞初期的构造转换时期;这一认识细化了北秦岭新元古代碰撞造山过程;其所确立的汇聚碰撞时间与我国晋宁运动时限一致;为研究中国古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期汇聚时限、过程、方式及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秦岭地区的响应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北缘山阳县板板山复式岩体存在3个阶段的岩浆侵位,分别为早期阶段的二长花岗岩、中期阶段的钾长花岗岩及晚期阶段的辉绿岩。针对早期阶段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Si O_2含量为73.35%~77.49%,全碱(K_2O+Na_2O)含量为3.15%~7.19%,里特曼指数为0.30~1.66,A/CNK值为1.18~2.48,属中高钾钙碱性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弱的负铕异常(δEu=0.70~0.89),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Ba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P相对亏损,具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板板山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携带火山岩弧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岩浆来源于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且受残留的俯冲洋壳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2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43.2±6.1 Ma和743.7±5.9 Ma,表明板板山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板板山一带在743 Ma之前为古洋壳俯冲阶段,743 Ma之后古洋盆闭合,Rodinia超大陆开始聚合,发生陆陆碰撞。  相似文献   

17.
对出露于阿尔泰山南缘沙尔布拉克一带的布可萨拉岩体和索尔库都克岩体中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77.0Ma±2.4Ma和280.9Ma±4.3Ma,表明形成于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期花岗岩具有富碱、高钾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具有I—A、I—S过渡特点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184.68×10-6~221.49×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为4.52~8.45),Eu负异常明显(δEu为0.47~0.6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Nb、Ta、Sr、P、Ti等元素负异常。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该期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拉张构造环境,属于后造山花岗岩。阿尔泰南缘早二叠世花岗岩是在后造山拉张背景下,地幔物质减压熔融形成岩浆上涌,底侵于新生地壳之下,使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沿深断裂带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营子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兴蒙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本次研究通过对区内规模巨大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岩石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显示年龄为180.6±1.1 Ma(MSWD=0.19),表明其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岩石主量元素具有富w(SiO_2)65.89%~72.31%,w(K_2O)2.88%~4.42%,w(Na_2O)4.2%~5.24%,w(Al_2O_3)14.30%~18.02%,贫w(MgO)0.39%~0.96%,w(P_2O_5)0.08%~0.16%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1.02~1.06,里特曼指数σ大部分在2.06~2.67之间,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ΣREE)101.43~151.16×10~(-6),LREE/HREE介于10.92~25.37,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δEu介于0.58~1.00,具不明显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与增厚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成因的"C"型埃达克岩相似。岩石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P相对亏损,具有岛弧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黑龙江地营子二长花岗岩应形成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9.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北侧发育有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甘肃徽县地区的太白岩体是该花岗岩类的一部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表明,太白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1.8Ma±1.5Ma,属于印支期晚期。主要岩石类型为灰白色—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太白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79.0×10-6~194×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型,Eu负异常明显;高场强元素(HFSE)Nb、P、Ti、Y、Yb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强烈亏损。太白岩体是以中基性岩石为主的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且处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后碰撞(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期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全面碰撞导致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天水地区北秦岭造山带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石学、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位于天水南部地区的晚加里东期百花岩体、熊山沟岩体,早华力西期党川岩体、火炎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讨论.百花岩体岩石化学低钾(K2O/Na2O=0.13~0.91)、低铝(A/CNK=0.74~0.78),微量元素相对富集Cr、Ni、Y、Rb、Sr,贫Nb、Zr,稀土元素丰度较低(∑REE=107.71 × 10-6~191.13×10-6);熊山沟岩体早期岩石化学成分低钾(K2O/Na2O:0.33~0.42),晚期岩石相对富集钾(K2O/Na2O=1.01~1.43),微量元素富集Th、Hf、Nb、Zr等元素.晚加里东期岩体的共同特点是岩石属拉斑-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以富集轻稀土元素、无铕负异常或铕负异常不明显为主要特征,氧同位素值较低(δ18O: 3.32‰),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熊山沟岩体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百花岩体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党川岩体富集SiO2(SiO2=72.29%~73.40%)、K2O(K2O/Na2O=0.86~2.01)、Al2O3(A/CNK=1.05~1.20);火炎山岩体岩石总体SiO2含量较低(平均69.70%),但K2O(K2O/Na2O=1.14~1.88)、Fe2O3 FeO、MgO较高.早华力西期岩体的共同特征是岩石具钾玄质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岩石(A/CNK>1.0),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zr、Rb、Sm、Ta及Rb、Ba、Th、Nb等,稀土元素丰度较高,轻稀土元素富集,铕亏损强烈,铕负异常明显,δEu值较低(δ Eu=0.36~0.61),(87Sr/86Sr)0大于0.7070,氧同位素δ18O较高(δ18O= 8.89‰~ 11.08‰),物源为上地壳物质,属壳源花岗岩类,岩石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或后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