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浪动力学Ⅱ——冲浪的下降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冲浪动力学”(文[1])中提出的冲浪运动基本物理图象和公式,并考虑到如下两点:1.局部区域磁场变弱;2.当冲浪底部下降至太阳大气稠密区时,计及大气阻力对冲浪物质运动的影响,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冲浪下降相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揭示出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四个特点,即: 1、两日振荡在一天之内的发展消亡过程与赤道异常同步; 2、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的振荡相位与磁赤道附近的振荡相位相反; 3、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开始同步振荡的时间比磁赤道附近晚3小时左右; 4、振幅靠南北峰附近最强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最后消失。 文章论述可用不同周期赤道异常振荡的叠加来解释经常观测到的赤道异常的逐日起伏(day-to-day-Variability)。 文章还讨论了磁暴或电离层暴引起的起伏与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差别。 最后文章还给出了这种两日振荡的产生机制:即存在于中层及低热层中的大气行星波会调制潮信风并通过发电机过程导致电流及电场也具有相应行星波周期的振荡。当具有行星波周期振荡的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层并通过喷泉效应就会产生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初步完成的数值模拟计算已证实这种物理机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周永宏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7,38(2):209-214
本文采用1964-1993年期间日长变化序列、海平面气压和纬向风速资料,通过小波变换等技术研究分析日长年际变化与ElNino/南方涛动、大气准两年振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长年际变化与ElNino/南方涛动存在着相似的谱结构,而且ElNino/南方涛动叠加上大气准两年振荡后,与日长变化序列的小波变换时频谱更趋于一致.本文研究结果证实,ElNino/南方涛动和大气准两年振荡的贡献基本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1981年5月16日微波大爆发中毫秒级时间轮廓Spike辐射中发生的准周期振荡现象。这种准周期振荡可能与日面活动区磁杯中的阿尔芬波运动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爆发源区一些基本物理条件。最后对于准周期振荡现象对Spike辐射的作用和影响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冲浪动力学——冲浪的上升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日面局部不稳定区磁力线再连接而导致等离子体抛射的假定,提出了日面抛射冲浪的上升加速是由卫星黑子上空中性电流薄片附近再连接磁场的Maxwell应力和等离子体气团爆炸型膨胀所引起的冲浪前峰急速扩张所致,从而有效地解释了冲浪上升加速和上升减速相的主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1989年3月太阳强烈活动期间,武汉电离层观象台用高频多普勒阵,对电离层扰动进行了连续监测。3月8日—20日共出现五次地磁急始(SC),在多普勒图上出现五次与SC相伴的,在文献中叫SCF或SCFD的频移变化。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突发电离层振荡(SIO),当太阳风激波阵面冲击磁层时,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变化使电离层和  相似文献   

7.
周期性撕裂模的加速机制与射电尖峰的时间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经典撕裂模理论的局限性,提出在考虑撕裂模的周期振荡后,其感应电场的大小及时空尺度均能满足太阳耀斑中的毫秒级射电尖峰所提供的高能粒子的信息,从而给耀斑粒子的一次加速提出了一种可能的机制。另一方面,撕裂模的周期与单个尖峰的宽度可对应,而撕裂模指数增长的特征时间又恰好与射电尖峰群的典型宽度具有同一量级,因此,快速尖峰辐射的时间结构很可能是由高能粒子流即加速电场本身的准周期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光球表面出现的磁亮点是目前观测手段能够分辨的最小磁结构,也被认为是日冕中的磁绳在光球足点运动的可靠示踪者。磁亮点的尺度约为100~300 km,寿命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磁亮点被观测到不仅具有漩涡运动现象,还有很强的振荡现象。磁亮点是在磁通量管的对流坍缩过程中形成的,这已被观测和数值模拟所验证;磁亮点的运动导致其所在的磁通量管产生振荡,或者与其他磁通量管发生扭绞。理论上认为,这些振荡会以波的形式向色球和日冕传送能量,而磁通量管之间的扭绞会在色球和日冕中发生磁重联并释放能量,从而加热色球和日冕。为了解开日冕加热和色球加热等未解之谜,对磁亮点的研究显示出它特殊的重要性。对磁亮点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观测证据、光球磁亮点和太阳大气其他亮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磁亮点对日冕加热贡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云南天文台二维光谱仪观测的1989年8月17日耀斑的Hβ波 段光谱资料,采用多云模型的方法,得到此耀斑的观测视向速度分布,并在一定的简化和假设下,采用MHD理论计算了几种情况下光耀斑环内物质运动的视向速度分布,与观测的视向速度分布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耀斑环中的物质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表面边界位置对太阳ρ模绝热本征振荡频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v4000μHz的中低阶p模,表面边界置于温度极小点所引起的本征振荡频率的计算误差随着v和l的增大,表面边界点位置对太阳理论振荡频率的影响增大,色球结构对太阳p模振荡频率的影响已变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出含三维磁场等温薄吸积盘的径向、轴向及环向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并详细讨论了磁场各分量对吸积盘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的径向和环向分量对磁声模和非轴对称模的不稳定性的增加起着主要的作用,且径向振荡大于轴向振荡.这一模型有利于解释FUOrionis和TTauriStars的周期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分析1985年EXOSAT卫星对银河核球X射线源GX9+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源存在几百秒量级的振荡现象,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小质量X射线双星Gx9+1的吸积特性和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云南天文台二维光谱仪观测的1989年8月17日耀斑的Hβ波段光谱资料,采用多云模型的方法,得到此耀斑的观测视向速度分布,并在一定的简化和假设下,采用MHD理论计算了几种情况下耀斑环内物质运动的视向速度分布,与观测的视向速度分布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耀斑环中的物质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此耀斑环内物质运动可能属于下述两种模式:物质从环顶沿两环腿螺旋下落和物质从环足沿一环腿螺旋上升到环顶后沿另一腿螺旋下落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85年EXOSAT卫星对银河核球X射线源GX9+1的观测数据,发现该源存在几百秒量级的振荡现象,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小质量X射线双星GX9+1的吸积特性和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射加热与上行的行星波的动力学加热。上行的行星波不仅会加热大气也应该会调制潮汐风并通过电离层发电机效应导致电场与电流的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或起伏,而当此电场沿磁  相似文献   

16.
弱磁化等温薄吸积盘的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不考虑粘滞律的条件下,较详细地讨论了弱磁化等温薄吸积盘的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对轴对称扰动,盘内存在4种轴对称振荡模式.仅当Bz和Bφ同时存在时磁场才能影响这些振荡模式的不稳定性.Bz和Bφ对其中2种角频率较高的振荡模式(对应于ωI)表现为非稳因素,而对其中2种角频率较低的振荡模式(对应于ωI)表现为致稳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1989年8月16、17日用本台太阳光谱仪的狭缝监视装置拍摄的AR5629活动区边缘Hα色球局部放大像系列资料概况。 16日拍摄到2N级耀斑的初相、极大以及耀斑冲浪,冲浪以50—180km/s的速度将物质抛出日面之外。随着耀斑面积增大,其形状也随着变化,可以看到有多层次环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从太阳光球向日冕传输磁能和磁复杂性的过程。活动日冕,作为由电磁场和粒子组成的系统,其唯一的开场表面是太阳光球。光球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磁能和磁复杂性向日冕传播的主要根源;同时,光球上的耗散过程也对日冕磁能和磁复杂性的积累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含有频率涨落噪声和指数形式关联随机力作用的广义朗之万(Langevin)方程模型描述黑洞吸积盘的垂向振荡,推导出吸积盘随机振荡光度功率谱密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系统参数对功率谱密度中低频准周期振荡(Low Frequency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LFQPOs)现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选取合适的系统参数时,功率谱密度曲线上出现了一个基频和一个二次谐频的共振双峰低频准周期振荡,基频峰对应的中心频率为吸积盘振荡的特征频率;随机力关联时间决定了基频峰的高度和宽度,频率噪声强度和粘滞阻尼只对二次谐频峰产生影响。结果说明吸积盘的随机振荡模型可以作为低频准周期振荡起源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0.
含粘滞性弱磁化吸积盘的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一种含扩散型粘滞的弱磁化等温吸积盘模型,在此模型中研究了扩散型粘滞、垂向磁场Bz和环向磁场B对轴对称脉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轴对称扰动,一般情况下盘内存在四种轴对称振荡模式.其中二种模式是脉动不稳定的,粘滞和磁场对它们表现为非稳因素;而另外二种模式是稳定的,粘滞和磁场对它们表现为致稳因素.此外我们还注意到,Bz和B主要影响近轴向的脉动不稳定性,扩散型弱粘滞主要影响径向脉动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