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谢景武  娄晓黎 《地理科学》2004,24(2):150-156
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的现状分、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运用实地考察和数字分析等方法,描绘了长春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聚集分散状态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入手,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认识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特征,指出了今后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国空间经济规制的背景,然后详细地介绍了英国在土地、新城镇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规制。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英国空间经济规制战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而“三角增长极”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空间保证。构造新疆西部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口岸经济特区,可以填补新疆一级“三角增长极”的西部空白,完善我国二级“三角增长极”空间结构,对新疆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适应我国21世纪实施西部大发国策的需要,本文以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点-轴系统”理论为依据,对中西部地区的南昆经带外向型地域开发模式的空间系统结构、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空间地域功能效应,按国内外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揭示、分析与评价,并由此而对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大开放顺应决策的地域性原则作 出了相应强调。  相似文献   

6.
正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15年,全国性贫困格局已基本消除,但西部地区连片低水平发展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显然,山地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与脆弱的资源环境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矛盾。保护性利用西部地区脆弱的资源环境和山地空间结构,依旧是"十三五"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实践主线,更是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西部地区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升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水平,深化参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思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艺民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4,24(6):764-766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9.
姚寿福 《山地学报》2000,18(5):406-407
如何创新投融资体制 ,有效调动国内外资金服务西部开发 ,对西部的开发速度、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 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 2 0世纪中叶首先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 ,它以特殊产业 (通常为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为投资对象 ,以追求长期稳定收益为目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 ,可弥补国家财力和银行信贷投入不足 ,因此非常适合西部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殊产业发展。2 设立区域性非国有银行  在大范围的区域开发过程中 ,设立地区性概念的银行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目前 ,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相似文献   

10.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对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以成渝经济区275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状态,在分布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并与地貌结构有密切联系;在成渝经济区九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不均衡性显著;在规模等级结构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的配合程度较高,呈远城集聚形态。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曾磊 《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本文对我国1990、2000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而10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外,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运用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迅速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水平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动态分析进一步表明,目前长江流域东部地区仍以较快速度发展;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放慢;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促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是我国不发达的地区,其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运用相对量分析法分析了西北地区金融流流向东部地区的现实情况,借助计量经济学协整分析VEC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两地区经济差距和金融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经济差距与金融差距存在因果关系,两地经济差距引起金融要素从落后的西北地区流向了发达的东部地区,这进一步阻碍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得两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TOPSIS法的非洲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方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从经济生产、人口与健康、基础教育和产业结构水平4个方面出发,对2012年非洲52个主要国家的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非洲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北发达,中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北非>南非>东非>中非>西非;中非、西非地区人口与健康水平与南非、北非和东非地区差距较大,发展滞后;基础教育水平呈现“阶梯式”空间格局,南非与北非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高,中非与东非地区其次,西非地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较大,西非和东非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中非、南非和北非地区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非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展开对非援助与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不同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表现出不同特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但不平衡性相对较小。依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参照相关省区的发展实践,未来山东仍应继续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度不平衡,培植和发展省级、准省级、地区级、地方级、县级等5级增长极系统和胶济、京沪、日新、京九、烟青、环半岛等“三纵二横一环”的产业带格局。  相似文献   

16.
区域战略视角下中国地区差异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泰尔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指标,在Eview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从时间、空间和空间关联性三方面分析中国在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时期地区经济差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平衡发展战略时期,中国地区经济相对差异较小,主要表现为南北间差异和东西间差异并存的格局,且全局空间分布呈随机状态;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相对差异较大,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向东部集聚而欠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集聚的分异状态;在协调发展战略时期,东西间相对差异开始收敛,但集聚和分异的趋势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西部地区区域结构优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借助较新的“区域结构”理论的指导,立足于广大西部的发展现状与所处阶段,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对区域结构优化的制约作用,以及对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将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得出西部区域结构优化的“瓶颈”在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两大内在矛盾这个结论。最后,着重从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与产业发展的两极化两个矛盾入手,探讨优化区域结构的对策措施;发展特色经济、开展经济协作、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侯锋 《地理学报》1989,44(3):272-280
本文认为,我国后进省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选择合理的区际联系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与国家及先进省市的动态协调关系。从后进省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两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形成动态协调的基本格局。调整外部环境的空间结构,要求实施全国经济宏观布局的类型区开发和局部梯度扩散战略;调整其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是重新塑造国内专业化格局。在内在机制方面,空间结构调整应在后进省区建立起增长中心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则是扩大经济活动的省区内循环,并建立起具备多适性的产业层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现阶段、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作为全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航运优势和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4年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左右。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特征,对长江轴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从经济增长、国土空间开发、航运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城镇化和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近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若干建议,供政府及学术界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