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分为中区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外围的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具有明显的水平矿化分带性,矿体受构造控制。通过野外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认为,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矽卡岩形成时期的控矿构造为F0断层,金属硫化物形成时期的控矿构造为F21与F25断层。F0、F21、F25断层为含矿热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倒转背斜、向斜构造则为含矿热液的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沃克金矿床是西昆仑西段金铜矿带近期发现的一处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产于近东西向展布的韧-脆性剪切带中,赋矿岩石为穿切于绢云千枚岩中的石英脉。主要矿化类型为毒砂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热液蚀变为绢云母化、硬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在野外地质勘查与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镜下显微观察,将成矿阶段划分为早(S1)、主(S2)和晚(S3)阶段,主阶段形成大量硫化物及方解石石英脉。载金硫化物主要为毒砂,次为黄铜矿、方铅矿。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载金硫化物进行分析,结合单元素面扫描成像,笔者认为金矿石主要以细粒金和中粒金形式存在。流体包裹体显示温度变化范围230~493℃,w (NaCl) eq为1.56%~18.19%,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中低盐度的特征,表现为NaCl-H2O-CO2体系。石英δ18O值为8.6‰~14.0‰,流体的δD值在-83.7‰~-103.6‰,显示出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来源特征;硫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源自中浅变质岩。笔者认为,沃克金矿床为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中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老营坪岩金矿床位于老营坪断层次级层间破碎带内,赋矿地层为泥盆系危关群中部岩组;矿体呈似层状;矿石分为氧化和原生矿石;围岩蚀变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等。成矿热液类型为地下热卤水型;老营坪断层次级层间破碎带为主要控矿构造。矿床系浅成低温热液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地表水、地下水受热源影响形成热液循环,运移过程中萃取矿质形成成矿热液,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平天山岩体的南东边缘,是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以切层产出的热液脉型矿体为主,顺层的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为辅。系统的野外测量和研究表明,脉状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受控于近直立的北北西向断层;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主要受围岩地层中的灰岩夹层控制。为查明成矿流体的类型、性质、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对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显微测温、成分及HO-S同位素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民铜多金属矿床可以分为以下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脉阶段。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为398~286℃,盐度w (NaCleq)=13.0%~6.2%;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74~163℃,盐度w (NaCleq)=9.3~4.3%;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40~151℃,盐度w (NaCleq)=8.0%~2.6%;方解石-石英脉阶段均一温度为298~150℃,盐度w (NaCleq)=5.4%~1.6%。主成矿阶段(早期和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中温、中盐度的NaCl-H2O-CO2±N2体系为主,流体沸腾和流体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H-O同位素组成(δD值介于-86‰~-64‰,δ18OH2O值介于0.33‰~7.47‰)显示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有关,且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4‰~2.6‰,推测硫源与晚白垩世岩浆-热液系统有关。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为晚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并与邻区的Au-Cu-Pb-Zn-Ag矿床共同构成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5.
魏家秀  陶恭益 《矿床地质》1998,17(Z6):1095-1098
紫金山铜金矿床位于闽西南海西-印支坳陷之西南部,上杭-云霄断裂带与宣和复背斜构造交汇处。通过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工作,结合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观察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测定成矿流体的T、P、D、X(组分)、δ18O和δD;测算pH和Eh值以及W/R、fO2和f CO2等参数。总结该铜金矿床为中低温中酸性火山热液成矿特征;溶液体系由KCl-NaCl-H2S向CO2-NaCl-H2O-SO42-演化;铜金成矿热液具有成矿早期以火山-岩浆深源为主,晚期有大量大气降水补给的中酸性火山热液性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其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对于进一步在火山岩地区寻找紫金山式铜金矿床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赖民 《矿床地质》1998,17(Z6):1005-1010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带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 2-形式迁移,锑则主要以Sb(OH)30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锑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异至分异的富集演化阶段。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是导致金、锑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孟献真 《地质与勘探》2012,48(3):580-591
[摘 要] 基于对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的构造变形分析、石英组构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了阳山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认为自三叠纪以来,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脆性及两期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并伴随多次岩浆热液活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本区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265~290℃,215~240℃和165~190℃等三个区间,流体组份体系接近于NaCl-H2O-CO2体系,成矿流体密度估计在0.98~1.02g/cm3之间,成矿压力估计为89.6 MPa,流体包裹体盐度估计在0.7%~9.4% NaCl之间激光拉曼显示其主要成分为H2O和CO2,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不同流体的混合是导致大量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鞍桥金矿床产于西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带南缘的E-W向脆-韧性剪切带中,矿体定位受剪切带控制并集中于变形强烈的部位,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沉积建造。出露于矿区的香沟花岗斑岩脉发生蚀变和金矿化,但未达工业品位。矿化岩石和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与地层接近,而与香沟花岗岩相异,暗示矿石铅不可能来自花岗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地层或相似岩石建造的变质或改造脱水作用;从成矿早阶段经主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及δD值逐渐降低,指示成矿流体从早阶段的变质热液或地层改造热液向晚阶段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马鞍桥金矿分布于大陆内部造山带中,成矿作用与始于印支晚期的陆内造山作用有关,后者以陆内俯冲、推覆叠置和陆壳变质变形等为特点。马鞍桥金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与阳山超大型金矿床相似,应为类卡林型金矿床或属介于造山型和卡林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虎头崖Pb-Zn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岩浆弧带,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纪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围岩中,并伴生有Fe、Cu等元素,属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对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和透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绿帘石、石英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详细岩相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气相、液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HCO3-;固相成分以NaCl为主,并有少量的闪锌矿(ZnS)、磁黄铁矿(Fe1-xS)和硬石膏(CaSO4),成矿流体应为H2O-NaCl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30~490℃、550~580℃)、340~370℃和190~340℃,盐度w(NaCleq)分别为39%~48%、9%~12%、(0.18%~4%、15%~24%)。H-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在成矿晚期则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含子矿物包裹体和气相分数变化较大的气液包裹体共生,它们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差别较大,表明成矿流体曾发生过广泛的不混溶(沸腾)作用,而这一过程很可能导致流体中Pb、Zn、Fe、Cu等矿质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0.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井市金谷山金矿床是近几年在延边地区新发现的中大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系浊积岩系中 ,其形成受原始含矿岩系、不同岩性界面、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热液叠加改造等多种地质条件控制。一系列矿体产出特征表明其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 ,与穆龙套型金矿相似。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反映出该矿床具有层控深源流体改造型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12.
师德权  赵勇 《黄金地质》1996,2(4):50-55
研究了凝灰岩型金矿的矿石矿物成分,矿石建造,包裹体测温,硫化物的热电系数,硫,铅同位素组成,稀土元素等特征,并对金的运移形式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哀牢山墨江金矿与南乌拉尔山明加克金矿地质特征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产于两个不同造山带中金矿化特征的对比,认为墨江金矿与明加克金矿均具有造山带型金矿的一些特征,形成于造山晚期主构造带的逆冲走滑阶段,产于一级构造带的上盘,金矿化受二级和三级剪切张裂隙的控制。与明加克金矿不同的是墨江金矿的形成经历了更长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斑岩型金矿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岩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为我国金矿第三重要类型,但对其在认识远不如其它金矿 。通过研究,提出斑岩型金矿可分为三类:伴生/共生一斑岩型金矿、角砾/网脉-斑岩型金矿和单脉/网脉-斑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井锡-多金属矿床伴生金矿化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井矿床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锡,铜,银,铅,锌等多矿种大型矿床,矿床铜,锡矿化即有关,又有分离,伴生的金矿化局部较好,可能与铜矿化阶段的黄铁矿化有关,浮选铜矿尾砂中的Au含量较高,有潜在的经济价值,独立的黄铁矿(毒砂)脉中的金,银矿资源应予评价,大井矿床东北约10km处叶腊石(巴林石)矿床中金矿化的发现为高S型浅成低温热液银-金-多金属矿床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说明大井外围有着较好的银-金-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大井矿床是次火山热液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基底及燕山期岩浆岩。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丹寨卡林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从未蚀变层纹状灰岩到强硅化灰岩,SiO2、Au、As和Sb含量逐渐增高,CaO、CO2和MgO含量逐步降低;在强碳酸岩化灰岩中,CaO和CO2含量增高,SiO2含量降低;各类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与未蚀变层纹状灰岩总体基本一致.流体包裹体资料指示,成矿溶液为富Cl型,爆裂温度为200~338℃.同位素研究揭示,δ34S硫化物=(16.078~20.48)×10-318O=(19.4~20.3)×10-3,δD=(-110~-47)×10-3,206Pb/204Pb=18.288~19.202,207Pb/204Pb=15.685~15.793,208Pb/204Pb=38.366~40.401.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仅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从纳哥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黔西南相同地质背景下出现的纳哥金矿特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出露大量的与成矿有关的巨大石英脉体,脉体中CO2含量很高,成矿温度与区域矿床类似,H、O同位素组成在岩浆水附近,认为该矿床是深部岩浆源成因。通过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物源、成矿作用、控矿构造等方面的总结、分析和对比讨论,认为黔西南金矿床应有统一的成因,为深部岩浆源(少量地层中物质混杂)-深大断裂导矿-表层断裂、背斜控矿-交代充填成矿的中偏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浅成热液金矿是个大概念,是数类金矿的统称。目前对其的分类,不适应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需要。本文主张以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和矿床本质特征为准则,实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对类型的划分努力体现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相结合的原则,并充分反映我国的特点。在矿床类型具体命名时,突出成矿时的浅成深度。文中将我国浅成热液金矿分为浅成脉型、浅成斑岩型和浅成矽卡岩型等三大类八个亚类。陆相浅成热液金矿在我国有广阔的找矿前景,而且在地质产状和成矿作用等方面与国外的殊为不同,值得对其作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牛翠祎  刘烊  张岱 《地学前缘》2018,25(3):1-12
为了摸清全国金矿资源潜力,科学合理地部署金矿地质勘查工作,在全国金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金矿成矿规律、时空分布及资源潜力特征,跟踪金矿勘查进展,提出金矿勘查部署建议。中国金矿床虽以小型居多,但大中型金矿床的资源储量约占80%。金矿床在中生代呈大规模成矿特征,其矿床数和资源储量均居主要地位,其次为新生代、晚古生代、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金矿床在空间上呈区域集中分布特征,根据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金矿床空间分布,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预测资源量,修订了金矿成矿区带划分方案,确定了57个Ⅲ级金矿成矿区带,其中胶东、小秦岭-伏牛山、滇黔桂、西秦岭、燕辽、松潘-摩天岭、东秦岭、长江中下游、丽江-哀牢山和吉南-辽东成矿区带,其查明资源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在全国均居前列。以服务于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目的,提出了金矿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将金矿床类型归纳为12类,分别为与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微细浸染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变质碎屑岩地层中热液型、斑岩型、夕卡岩型、砂金型、花岗绿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风化壳型、砾岩型,其中以前5种矿产预测类型为主。在总结金矿床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主要类型金矿预测评价模型。全国金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金资源量31 125.6 t,预测深度大多小于1 000 m,50%的预测资源量分布于已知矿床外围及深部。根据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结合近年来金矿勘查取得新的找矿进展,找矿主攻矿床类型为中深成侵入岩有关的热液型、微细浸染型、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陆相火山岩型;中国东部胶东、小秦岭-伏牛山、西秦岭、滇黔桂为金矿重点勘查区带,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仍是金矿重点找矿地段;西部地区如东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班公湖-怒江、丽江-哀牢山等区带的金矿勘查突破,基础性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投入,为西部地区金矿勘查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利于开创西部地区金矿勘查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云南哀牢山老王寨大型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金矿带,而老王寨是其中最大的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老王寨金矿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NaCl-H2O型和CO2-H2O型,其均一温度为102~302℃, 峰值为160~180℃;流体盐度范围变化较大,介于2.5%~12.9% NaCleqv之间,峰值为6.0%~7.5% NaCleqv,显示老王寨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和中低温度的特征。 氢氧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δDH2O=-115‰~-90‰,δ18OH2O=5.2‰~6.8‰,显示其组成主要为岩浆水,可能与有机沉积物发生过同位素交换。流体包裹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6.5‰~-3.9‰)基本落在幔源碳变化范围之内,说明其中CO2可能来自地壳深部,甚至上地幔。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证据,提出老王寨金矿为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