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土地利用文献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生态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寻求解决这些问 题的途径的迫切性决定了开展土地利用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土地利用研究文献则是反映土地利用研究水 平、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晴雨表,对于展示中国的土地利用研究成果,制定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认识我 国土地利用研究的热点(区域和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近百年来国内发表的中文文献的不 完全统计和分析,以1978~2007 年发表的4531 篇中国土地利用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国 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的数量、研究区域、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的分布及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中国 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了不少关于全国湿地的研究论文。本文借助Cite Space5.3软件对1992-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湿地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中国湿地热点研究地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湿地研究发表中文论文的规模基本趋于稳定。2000-2009年是中国湿地研究的发展期,期间湿地研究论文数量大幅增加。湿地研究地区基本涵盖中国主要湿地,东部地区的研究地点较西部更集中。中国各大区的湿地研究热点地区主要有三江平原、黄河三角洲、盐城湿地、珠江口、鄱阳湖、洞庭湖、白洋淀、若尔盖和艾比湖。主要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本研究对于中国开展湿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1899~2010年湿地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homson Data Anlyzer(TDA)软件,对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899~2010年间的湿地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作者关键词词频次数在100次以上的关键词,以及高频词出现的年代,并将百年湿地研究划分为5个时间段,分析各个时间段内在研究中出现最多的10个关键词,以及百年湿地研究文献平均年发文量最多的10个关键词及其共词关联度,以期发现国际湿地研究的内容及热点。结果表明,湿地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大量研究始于1990年;湿地的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等是湿地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建模是其研究的主要方法;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研究湿地科学的第二大国。  相似文献   

4.
2001-2008年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文献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1-2008年我国国内出版发行的有关湿地公园的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揭示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主题和内容、研究者的分布地区、部门分布状况,确定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合作度、合著率、核心作者和活跃作者群,并确定我国湿地公园研究的热点区域,希望为我国湿地公园研究者和建设者了解和把握中国湿地公园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计量法,对1979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扎龙湿地的文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文献发表量在2000年后急速攀升,2006年以后每年保持在60篇以上,以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三地的科研机构为主。研究热点始终以湿地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评价为主。近年来,扎龙湿地退化、恢复、重建及补偿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模型、生态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热度增加;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等成为新兴主题,而扎龙湿地的形成、发育和古环境的重建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为了定量探究土地污染研究现状及其时空格局,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从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及内容等角度对1957-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土地污染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共涉及13 077篇文献、15 714位作者、5 663个研究机构、2 141种期刊。结果表明:土地污染文献数量增长符合指数模型,土地污染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核心作者177人;土地污染核心研究机构较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土地污染研究的核心力量,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92.80%;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已经形成,核心区期刊中《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发文量为172篇,居榜首,《安徽农业科学》发文量为115篇,位居第二;从关键字分析来看,重金属污染和土地污染修复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地污染修复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总面积10.26万km2,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江苏湿地类型多样, 不仅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沿海淤泥质滩涂,具有全 国五大淡水湖泊的太湖、洪泽湖及中小型湖泊组成 的湖泊湿地,而且有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 流湿地及里下河水网地区的沼泽湿地,另外还有大 面积的人工水库及稻田等人工湿地。江苏湿地生物 资源异常丰富,有种类丰富的植物资源,还有众多 水禽、鸟类,特别是一些珍稀鹤类。本文研究的江 苏湿地为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滩地的独特性与血吸虫病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有“自然 之肾”的美誉。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湿地分布集中的区 域,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均分布于此。长江中下游滩地比 较独特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冬陆夏水,枯水一线、丰水一片; 面积广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密 集、灾害频繁等。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重要性不但吸引了广大 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而且也引起了国家和国家领导人 的重视。彭镇华、江泽慧等本着以人为本的湿地保护原则, 创造性地提出了抑螺防病林作为一个新林种的新概念,建立 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一理论不但极大地丰 富了我国滩地林业生态工程理论,而且实践证明其经济、生 态、社会等复合效益十分可观,是灭螺防病和长江中下游流 域湿地开发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生态措施。长江中下游湿地 的建设要遵循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导,本着以人为本,坚持生 态建设的道路,加强长江中下游湿地建设的立法工作,着重 就长江中下游湿地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进行深入研究。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学者、 专家的努力下,长江中下游湿地必然会发挥出其重要的作 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湿地科学》2022,(4):606-606
《湿地科学》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关于湿地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湿地学理论和方法、湿地形成与演化过程和规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水文、湿地生物、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恢复与重建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道。目前,《湿地科学》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和“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10.
小微湿地在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沙家浜国家级湿地公园内的小微湿地群为例,研究了多水塘活水链技术在小微湿地群改造中的应用。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植被恢复、水生动物恢复和藻类恢复工程,将多个小微湿地串联起来,实现水质净化和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双重目标,为长江中下游小微湿地群的改造及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形、综合地层剖面年代、遥感影像、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无定河上游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情况。现今无定河上游,即萨拉乌苏河上游山区的水源地为袭夺无定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芦河而来,且袭夺发生在北魏以后,明代之前。袭夺之前,东西向湖泽湿地的存在,影响了该区历史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人类聚落选址、交通通道等。本研究为重新认识《水经注》中有关奢延水的记载提供了新的地理参照,有助于重建无定河上游的历史景观,同时为理解黄土地区的历史河流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宛川河阶地的年代与下切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宛川河是黄河一条小规模支流,在榆中盆地中发育了至少四级堆积阶地。以"古土壤断代法"为基础,结合OSL测年和14C测年,较准确的确定了宛川河四级阶地形成的年代为330、130、50和10 ka。区域构造表明榆中盆地相对下陷,地面抬升不是引起河流下切的主要原因,同时阶地位相说明作为宛川河侵蚀基准面的黄河对宛川河下切影响只限于距河口不远的一小段距离。每级阶地面上都堆积一层古土壤指示宛川河下切于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对应于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的时期,河流下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黄渭洛三河汇流区湿地景观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景宜 《干旱区地理》2008,31(2):210-214
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黄河、渭河及北洛河三河汇流区湿地景观变化显著。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1989、1996、2000年5月黄渭洛三河汇流区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探讨了湿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趋势以及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结论为:①水文因素和人文因素是汇流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②草地、盐碱地和裸地的面积在增加,而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③土地盐碱化形势依旧严峻,分别有1.38 km2的耕地、0.54 km2的草地和0.47 km2的水域演化为盐碱地;④景观指标表明湿地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4.
李庆朝  张二勋 《地理研究》1999,18(3):305-311
采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研究黄淮海平原渠灌、地下暗管灌、喷灌等农田灌溉工程配套模式,并就其用水、耗资、能耗及占用土地等在山东省聊城地区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数字流域及其在流域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流域的治理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流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 ,实行综合管理。本文从新近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出发 ,建立了数字流域的基本模式 ,初步探讨了数字流域的数据采集、处理、集成、显示及其在流域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尤联元 《地理研究》2001,20(2):178-183
文章根据20多年来澜沧江河道断面形态、来水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冲淤变化特征及其与来沙系数的相互关系。还根据澜沧江天然来沙量的变化趋势,梯级开发后可能发生的来沙量变化,探讨了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西北江网河来水来沙及分水分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西、北江干流高要、石角和西北江网河区顶端马口、三水共4个代表水文站1960-2004年流量、输沙率的月均序列,分析西北江网河来水来沙及分水分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江网河来水来沙季节变化明显,且西江比北江更为集中;西江的水沙变幅比北江小,西、北江输沙率年际变化大于流量年际变化;来水来沙均存在明显的3种尺度周期变化,即年内(0.3~0.7 a)、年际(1.2~6.6 a)和年代际(11.0~20.2 a)周期变化,以年代际变化最为显著;来水量长期变化趋势除马口站外均为递增,来沙量长期变化趋势除三水站外均为递减;1993年后西北江网河区顶端三水站分流分沙比显著增大,其与网河区大规模无序采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 及其地理背景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利用8km分辨率的Pathfinder NOAA/AVHRR-NDVI数据,结合1km分辨率的DEM,1 ∶ 250000道路、居民点、水系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总体态势、植被指数变化与海拔及与距道路、水源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江源区1981~2001年间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下降区域占源区总面积的18.92%,增加区域占13.99%;②不同植被和冻土类型下的植被指数下降特征:灌丛区和森林区下降率最高,下降率与各类型区的居民点密度、生计方式有关;植被指数下降程度与冻土类型关系不明显;③植被指数下降的区域差异明显:下降率各区域分别为长江源区13.56%、黄河源区32.51%和澜沧江源区18.1%;④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距道路、河流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下降率在距居民点18~24km的缓冲带上达到最高后随着距离增大而下降;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呈"低-高-低-高"态势,下降率与居民点的分布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渭河与泾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渭河和泾河流域1956—2016年实测水文资料、水利水保统计数据、TerraClimate年平均温度和Landsat地表反射率数据集,分析了流域水文要素、气温及植被覆盖度的历年变化规律,采用双累积值曲线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法、Lee-Heghinan法、秩和检验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分析了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效应。结果表明:(1)渭河和泾河流域历年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渭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比泾河流域减少较多,泾河流域的泥沙比渭河流域减少较多。(2)人类活动对2个流域径流泥沙量的影响均大于降水量对其的影响,且泾河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渭河流域明显。(3)2个流域的水沙特征差异性较大,渭河的年径流量、年径流深、径流系数是泾河流域的2.0~2.4倍,渭河的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年均含沙量仅是泾河流域的1/2~1/5。2个相邻流域水沙特征差异性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流域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度等下垫面条件存在差异,水利水保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0.
洮、霍两河下游地区土地沙漠化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该地区沙地是松嫩沙地的一部分。土地沙漠化是影响该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分布一是呈西北-东南向,由沙垅组成;二是呈西南-东北向,由沙丘组成。主要为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它的成因主要有丰富的沙源;冬,春干旱风大;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和土被等所致。该沙地形成于5000a BP前,土地沙漠化发展具有三性特征。试验示范表明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宜采用林,果(含瓜),药(含草),杂(杂粮)复合生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