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划分成岩作用与埋藏变质作用的指标及其界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孟为 《地质论评》1995,41(3):238-244
本文是对“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变质作用研究”一文的讨论,它综述并讨论了划分成岩作用和埋藏变质作用的指标,界线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的应用。伊利石结晶度、粘土矿物、浊沸石胶结物,石油形成,镜质体反射率,煤阶和地温等指标一致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处于中期成岩作用阶段,从而否定了本区为埋藏变质地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廷愚  牛宝贵 《地质学报》1991,65(4):329-336
  相似文献   

5.
多期变质作用、多相变质作用与变质作用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期变质作用是指地质体经历过不止一次变质事件的变质过程.在某一期变质作用中,仅出现过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过程称为单相变质作用,出现过不止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变质过程则属于多相变质作用.研究变质作用,首要的工作是要正确区分不同期的变质作用,不过目前还缺少足够多的准则.但是,岩石中所保留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同的变质事件,必然属于不同期的变质作用.准确恢复变质作用p-T-t轨迹,须根据变质反应结构准确划分各变质期次,利用矿物温度计、压力计、变质相图等估算变质条件,根据矿物原位测年确定变质作用某个阶段的地质时间.这三方面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相关理论及方法都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6.
煤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起 《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8.
辽南地壳的收缩作用及伸展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志琴  李典致 《地质论评》1991,37(3):193-202
辽南盖层中强烈的变形构造为稳定地台中少见。变形构造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具典型薄壳结构的辽南地壳曾经历了中生代的收缩作用及伸展作用。最早期的较强大的收缩应变,表现为太古宙变质基底与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地台盖层之间发生的自东往西的深层滑脱作用、大范围剪切流变及形成的逆冲体系;后期的伸展应变则表现为垂直主压应力作用下大量韧-脆性低角度正断层体系的发育。收缩作用至伸展作用转化的因素,可能与剪切局部熔融及等温线上升所引起基底上隆与地壳伸展、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超高压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在西阿尔卑斯、挪威西部、我国中东部及苏联一些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柯石英及其向石英转变而形成的张裂结构是鉴别这一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主要标志.指示超高压变质条件的其它矿物及矿物组合的尚有镁十字石、ellenberserite、硬玉十蓝晶石、滑石十蓝晶石和滑石十多硅白云母等,金刚石代表更极端的高压条件.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边界压力>2.SGPa,温度约700~840C,代表一个近于7℃/km的极低的地热梯度,其退化轨还为压力和温度同时降低.超高压变质岩石严格地产出于陆内造山带,表明它们是在大陆与大陆碰撞过程中由深俯冲作用形成的,其俯冲深度可超过90km,使柯石英得以保存的快速构造抬升可能是连续俯冲一仰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砂岩压实作用研究主要包括压实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响应特征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了砂岩压实作用模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融合研究两方面的新进展,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模型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机械压实作用模型重点介绍了石英砂岩的粒间体积-深度曲线;而化学压实作用模型是与压溶作用相关的溶解作用和胶结作用,着重介绍了压溶成因的石英胶结作用。2)压实作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研究,主要是在压实作用机理认识基础上,通过压实模拟实验,建立基于实验数据的压实作用模型,进而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最后指出压实作用研究趋势将朝着砂岩组分更加复杂的压实作用模型、压实作用与流体流动耦合、垂向-侧向多动力学机制、砂岩-泥岩协同机制、构造-沉积-成岩"三相"耦合的压实作用数值模拟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结晶作用是白云石形成多期次动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成岩后生作用。白云石的成因问题,即“白云岩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学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白云岩中白云石的重结晶作用导致白云石形成的原始信息被掩盖,主要包括其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有关白云石重结晶作用文献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质历史时期古老地层中白云石和现代沉积白云石的重结晶作用,以及重结晶模拟实验中白云石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变化特征,阐述白云石重结晶的主要条件、影响因素及成岩过程中白云石重结晶作用发生的多期次性及主要变化特征,总结了白云石重结晶作用的研究意义,旨在为“白云岩问题”及成岩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界线的讨论:从沸石相谈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柳益群 《地质论评》1996,42(3):215-222,T001
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界线的划分是当前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观点将沸石相作为最低级变质相,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浊沸碱玫吐鲁番-哈密盆地哈密凹陷三叠系的浊沸石为例,提出浊沸石的形成为高pH值,低Pco2和Xco2高钙离子活度,高SiO2活性的高盐度等,稳定在从80℃到200℃左右的广大温度范围内,常与油气生成带一致,属成岩矿物相,取消沸石相,用明确的综合划分标志来确定成岩作用与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油气差异聚集理论描述了油气在一系列不同盖层条件圈闭中的聚集现象:在盖层封闭性较好的圈闭序列中油气的聚集过程表现为差异聚集作用,在盖层不好的圈闭序列中油气的聚集过程表现为差异渗漏作用。当新生成的油气再次充注到老的油藏里时,将采用另外一种类型的差异聚集方式进行聚集——差异溶解作用。差异溶解作用的实质是油、气分子之间的溶解不平衡,其表现形式为新生成的油气在原有油藏里边溶解边聚集。差异溶解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油气分布的复杂性,并呈规律性的变化:圈闭近源区充满干气或凝析气,远源区为油。  相似文献   

15.
16.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7.
立足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会计信息的作用,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是建立诚信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石中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可以灵敏于反映岩石的成岩作用到变质作用之间(即极低级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变化情况。笔者对有机质热变指标在极低级变质作用界线、变质带划分和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时间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8,25(1):59-63
人工影响地质作用技术具有古老的开发应用历史和广阔发展前景,但却是一个被地质学忽视的领域,应当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人工影响水的地质作用技术和人工影响重力地质作用技术,是最古老且至今仍在焕发青春的人工影响地质作用技术,在治理水害、防治水土流失、防治重力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人工影响风的地质作用技术、人工影响风化地质作用技术、人工影响生物地质作用技术正在兴起;人工影响地震作用技术、人工影响天体地质作用技术的开发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人工影响地质作用技术的基础是由众多非地质行业奠定的,人工影响地质作用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众多行业,地质工作者应与相关行业进行沟通,建立密切联系,推进人工影响地质作用技术的开发、提高和应用普及.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人为地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自立 《中国地质》2000,(12):41-43
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主要是围绕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矿产和能源等资源开展工作的,以此为目标建立起来的传统地质学的知识体系已显示出“老化”的态势,正面临人类社会发展的挑战.当代地质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和服务领域都在扩大,不断向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国土规划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治自然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