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针对人们对地理空间数据迫切需求,介绍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产生的管理与技术原因及其5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集成与融合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地理数据模型的融合、地理要素语义的融合和地理数据投影和坐标系的统一是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集成与融合基本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实现多源数据集成的数据格式转换、数据互操作和直接数据访问方法。最后,讨论了地理要素几何位置的融合,以及通过地理要素语义融合消除地理要素数据描述和属性差异的矢量数据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多来源、难以集成综合利用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的可视与计算查询系统。首先,对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定义。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联关系构建技术:自适应四叉树编码技术、扫描线技术、几何匹配及语义匹配技术。最后,为实现关联关系的直观展示,设计了原型系统。关联技术的提出可建立起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原型系统的构建也为用户综合利用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及数据查询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湖南省矢量空间数据来源复杂、格式不一等问题,建立了一套多源矢量空间数据集成框架。该框架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层体系为依据,从数据空间、属性、格式等方面制定数据集成规则,实现多源异构矢量空间数据集成。建立的多源矢量空间数据集成框架为湖南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库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如何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特别空间数据的增量级联更新、集成与融合问题,是当前GIS发展中的一项课题。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前提是对不同空间数据中的同一地理实体进行识别,建立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进行一致性处理。本文对多源空间矢量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多源空间矢量数据不一致的表现特征进行归纳;本文介绍多源空间矢量数据一致性处理的必要性,即能够实现数据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对数据质量的评估等;提出了多源空间数据一致性处理基本原则和方法,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源地理矢量空间数据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灿  汪齐松 《测绘通报》2019,(12):112-115
随着地理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与多个行业领域日益深度融合,产生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多源丰富的空间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的同时,其异构性也给数据共享和应用带来了问题与挑战。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多源、异构、不一致性的现状及特点,本文提出了数据库模式融合与数据库实例融合为一体的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流程与方法,并以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普查等实例数据进行了分析,为多源空间数据共享与应用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众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应用模式单一,仅作为先验信息辅助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和目标检测等,造成海量众源数据的极大浪费。对传统的矢量数据融合范围进行了扩充,将众源矢量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数据源;基于其特点确立了众源矢量数据的融合框架和技术流程,从质量和语义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矢量数据的可用性;并通过数据集成、数据匹配与数据融合3个环节消除了众源数据几何与语义的不一致性,建立了符合我国标准规范的数据集。以阿克苏地区为实验区,通过融合已有的众源矢量数据生产了相关地图产品,提供了实验区域地图服务,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之间存在着隐含的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往往隐式存在,难以直观展示,也难以与空间数据映射交互展示,更无法进行查询分析,获取所需信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及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定义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的概念及分类,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模型,并将其分为3个子模型:基于自适应四叉树编码的空间关联子模型、基于几何匹配的空间关联子模型及基于语义匹配的空间关联子模型。该模型定义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方式,为关联关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据获取方式和技术的多样化,多源空间数据持续累积,迫切需要研究数据集成方法,以更好地为地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将各种用于集成多源空间数据的处理过程统称为数据融合,并从经典方法和扩展方法的角度,分别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为综述经典方法的研究进展,依据空间对象数据模型和场数据模型,理清了数据融合及其相关数据处理较成熟的方法;对于扩展方法,阐述了多点地统计方法、统计-机理型方法、多尺度分析与重构方法、信息论方法等。为更有效地支持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的数据融合,讨论了尺度不匹配、语义不一致性、时间维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管理需求,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建立了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管理系统.试验表明,实现的系统既能有效管理地图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始资料和中间成果数据,也能管理不同比例尺、数据格式、编码标准、分幅方式、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的地理空间数据.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中,房屋灾害信息数据来源众多,为调查底库快速建库带来很大挑战。本文针对多源房屋数据难以快速提取融合的问题,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匹配和基于地理空间语义的信息匹配等技术,通过空间数据提取、房屋建筑增补绘、属性信息匹配、属性信息选择,实现了房屋建筑多源信息快速自动融合,为自然灾害普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翔实的房屋建筑数据底板。实践证明,该技术成果数据准确可靠,可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效率,大量降低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牢设计方法,设计了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并实现了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地理空间数据整合与持续高效更新存在的问题,将数据同化这一概念和思想引入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目的是提高空间数据质量和空间数据库更新的效率。着重论述了地理空间数据同化的概念、内涵和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地理事件-条件-操作GECA(Geographical Event-Condition-Action)规则驱动下的基于数据同化的地理空间数据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地理空间数据库联动更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平台多比例尺、跨行业的地理空间数据整合与更新为背景,介绍了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联动更新模式,描述了多比例尺数据的级联更新和跨行业数据的协同更新两种模式,以及支撑联动更新的两大关键技术,即实体级增量更新和地理实体编码。联动更新技术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平台的运用与相关机制的建立,对提高平台各类空间数据的更新效率和数据一致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数字地球建设中的地理空间Metadat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数字地球建设中现有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有效管理和利用,结合国际地理空间Metadata标准规范,对数字地球建设中所需的地理空间Metadata的定义,作用,分类,内容,实现模型与实例及其应用进行详细研究和设计,提出用于数字地球建设的地理空间Metadata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设计实现了原型系统,为数字地球建设中现有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对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地球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ndeavours to put the discussion on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s) in a more systematic way by examining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discrete objects and continous fields, the two distinct schools of spatial data modelling. In doing so, it argues that neither discrete objects nor continous fields alone provide objective and complete representations of highly complex geographical phenomena, though there are good reasons for asserting that continuous fields are better suited to modelling spatial dependence, heterogeneity and fuzzines significant in geographical reality than discrete objects. Thus, there seems to be merit in adopting an integrated model incorporating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of fields and generalization functions of objects, for which extended TIN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models along with their duals (Voronoi diagrams) provide a pragmatical solution.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ndeavours to put the discussion on errors and uncertainties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s) in a more systematic way by examining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discrete objects and continuous fields, the two distinct schools of spatial data modelling. In doing so, it argues that neither discrete objects nor continuous fields alone provide objective and complete representations of highly complex geographical phenomena, though there are good reasons for asserting that continuous fields are better suited to modelling spatial dependence, heterogeneity and fuzziness significant in geographical reality than discrete objects. Thus, there seems to be merit in adopting an integrated model incorporating analytical capabilities of fields and generalization functions of objects, for which extended 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models along with their duals (Voronoi diagrams) provide a pragmatical solution.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数据安全是目前测绘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隐藏技术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阐述信息隐藏的基本概念,讨论它在空间数据安全中两个重要的应用——空间数据水印技术及空间数据隐写技术,研究空间数据隐写技术的实现方法,并对这两种技术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而相应的标准尚未完全建立或仍未完全满足需求,本文在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意义后,提出了其一般组成内容,旨在为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标准规范提供前期研究,进而规范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The open service network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data (NETMAR) project uses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in its pilot system which aims to allow users to search, download and integrate satellite, in situ and model data from open ocean and coastal areas. The semantic web is an extension of the fundamental ideas of the World Wide Web, building a web of data through annotation of metadata and data with hyperlinked resourc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TMAR project, an interconnected semantic web resource was developed to aid in data and web service discovery and to validate 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 Web Processing Service orchestration. A second semantic resource was developed to support interoperability of coastal web atlases across jurisdictional boundarie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approach taken to producing the resource registry used within the NETMAR project and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these semantic resources to support user interactions with systems. Such interconnected semantic resources allow the increased ability to share and disseminate data through the facilitation of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data providers.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geospatial knowledge to advance geospatial interoperability is a growing research area. Tools and methods such as those outlined in this paper have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these eff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