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寒武系白云岩是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之一。为认识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理,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将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划分为微—细晶它形白云石、细—中晶自形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4种类型;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稀土元素分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和X线衍射有序度分析等,探讨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化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微—细晶它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准同生期高盐度白云化作用;细—中晶自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埋藏白云化作用;中—粗晶白云石成因机制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鞍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也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该结果为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川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油气资源前景广阔,但勘探程度低.为认识研究区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薄片观察、露头剖面,岩心样品的阴极发光,X线衍射有序度,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将灯影组白云石分为微晶白云石、粉—细晶它形脏白云石、细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鞍状白云石5种类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云石δ13C值相近,δ18 O值依次减小,X线衍射有序度依次增大,前3类白云石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后2类白云石阴极射线下呈近红色光;白云石的形成机制分别为同生期蒸发泵白云石化、同生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浅埋藏白云石化、深埋藏白云石化及热液白云石化.该研究结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的空间分布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物性和地化分析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分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三种类型,储集空间分为晶间孔和晶间溶孔、藻间溶孔、窗格孔和溶洞四种类型;白云岩结构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呈薄层叠置形态;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大量晶间孔,为储层发育奠定基础;准同生期和表生期溶蚀形成的孔隙后期易被胶结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破坏;埋藏期溶蚀作用能有效改善前期被破坏的孔隙,提高储层物性,是储层形成的关键。该研究成果为川西坳陷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沉积相带分布,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测量资料,研究岩石类型、沉积模式和沉积相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眼球"状灰岩、砾屑灰岩、云质豹斑灰岩和白云岩6种岩石类型;基于构造背景、跌积砾屑灰岩、大规模带状展布丘滩体和沉积古地貌,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镶边台地体系;川西地区栖霞组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斜坡—盆地相,其中台缘边缘相发育厚层的丘滩复合体,为最有利沉积相带。川西栖霞组台缘带沿龙门山前广元—江油—雅安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宽度为40~80km,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剖面地质调查、岩心观察、薄片铸体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方法,结合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地区布曲组白云岩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布曲组白云岩包括保留先驱灰岩原始组构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白云石充填物;晶粒白云岩中细晶、自形白云岩储层物性最好,细晶、半自形白云岩储层物性次之;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局部发育晶间溶孔。布曲组沉积前的古地貌和沉积时的古气候控制白云岩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即沉积环境决定储层的叠置形态;白云岩储层发育于台缘滩和台内浅滩环境,高位体系域晚期的咸化海水提供白云石化流体;白云岩储层经历准同生阶段、浅埋藏阶段、中—深埋藏阶段及构造热液改造阶段,浅埋藏阶段是储层孔隙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南羌塘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碰撞以剪切作用为主,形成深大断裂,大气淡水下渗稀释布曲组地层水,并俘获夏里组高~(87)Sr/~(86)Sr的地层流体,约74 Ma的构造热事件提供鞍形白云石的热源,形成鞍形白云石充填物。  相似文献   

6.
根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压汞实验、物性参数测定,结合岩心、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分析巴什托油气田石炭系巴楚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巴楚组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两种亚相,巴楚组上段生屑灰岩段为巴什托石炭系油藏主要储层,岩石类型以泥晶云岩、粉晶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孔隙、孔洞、裂缝三大类,其中白云岩段为细喉、中孔—中渗孔隙型储层,灰岩段为微细喉、低孔—低渗裂缝型储层。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优质储集相带集中在白云岩段的局限台地云坪、灰云坪微相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大量次生溶孔,改善白云岩段储层储集性能;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渗流通道,提高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为巴什托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晚古生代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受北乌斯丘尔特板
块和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影响,南恩巴和扎纳诺尔碳酸盐岩台地具有3层结构,田吉兹-卡沙甘台地和特梅尔台地具有2层结构;
依据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及井震资料等建立了各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模式。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以孔隙为主的储层,亦有溶洞和
裂缝,是沉积作用及后期白云岩化、淋滤、重结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受相对海平
面变化的影响,构造运动控制着碳酸盐岩台地的位置、形态、沉积相带分布及地层结构,水动力条件强弱决定了沉积物的类型。碳
酸盐岩台地的不同特征对油气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川中安岳—磨溪地区灯影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中安岳—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地质年代久远、地层埋藏较深且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储层特征研究难度大.分析研究区灯影组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储层岩石和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进行识别和分类,并研究岩心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中安岳—磨溪地区灯影组储层发育主要受到岩溶作用、古地貌、沉积相及构造运动影响和控制.岩溶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决定了储层储集性能,岩溶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储层为一套溶蚀孔洞型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灯四、灯二段,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该研究结果为川中安岳—磨溪地区灯影组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心、钻井、测井、薄片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岩石学与成岩作用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储层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黄龙场地区储层岩性以鲕粒云岩、粉晶化的鲕粒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储集岩类型、储渗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呈现明显的东西区带分异的特征。飞仙关组沉积期东高西低的古地貌,导致东西沉积相带差异明显,是形成东部台地边缘鲕滩有利储层的关键;压实、压溶作用是造成储层减孔的主要原因;早期胶结、充填与初期压实的配置关系对原生孔隙的保存意义重大;白云岩化形成的晶间隙是东部有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断裂—裂缝系统及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对西部不具先期孔隙层的非相控型储层的改造有限。该结果为川东北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未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优选靖边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有利区域,以靖边南部马家沟组五段4亚段为例,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资料统计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从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环境、成岩作用及岩溶古地貌等方面研究主控因素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结果 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石类型包括膏盐溶蚀泥粉晶白云岩、岩溶角砾泥粉晶白云岩及砂砾屑泥晶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铸模孔隙、晶间孔和晶间溶孔;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高饱和型、中饱和型、低饱和型及微饱和型4类,储层分布受古构造、岩相古地理、成岩作用和岩溶古地貌等因素控制,其中古构造中的高部位、古地理环境中的云坪沉积微相、成岩作用中的早期淡水溶蚀、白云石化和表生期岩溶作用,以及古地貌中的岩溶斜坡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该结果为靖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勘探有利区优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东北部龙会场—铁山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过程,分析有利鲕滩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时期,研究区具有西南高北东低、东陡西缓的古地貌特征,发育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受海平面持续下降的影响,台地沉积不断自西南向北东海槽方向扩展,飞一段晚期开始发育海退型鲕滩;飞二段时期围绕铁山地区、龙会场南部地区发育大面积台缘鲕滩及零星台内点滩;至飞三段台地稳定分布时期,台内鲕滩发育达到顶峰,主要分布于龙会场中北部井区,并在铁山地区以薄层、小范围分布。受沉积相及其演化控制,研究区发育多套台缘滩鲕粒云岩储层与台内滩溶孔鲕粒灰岩储层,储层发育位置随台缘及台内微地貌高地的迁移表现为横向迁移、纵向抬升的特征。有利储层多发育于飞二段台缘鲕滩亚相,铁山地区TS5、TS14井,与龙会场南部地区LH002-x2井及其周围沿NW—SE方向台缘带延展地带,是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最为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研究,就广西象州—武宣—带泥盆系白云岩的分布、类型和白云岩化的阶段特征以及其剖面相序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形成机理,提出处于古地理高部位的生物礁滩、砂屑滩以及浅水潮坪区的成岩白云岩及部分准同生白云岩与混合水白云岩化机理有关;部分泻湖相的准同生白云岩可能与渗滤回流作用有关:台凹相的泥质白云岩与埋藏压实作用机理有关:层纹石白云岩及部分条带(纹)状灰云岩则与生物作用有关:而后生白云岩属热卤水作用等看法。指出成岩及成岩—后生铅锌矿床与生物礁,滩带和潮坪泻湖相带成岩期白云岩化作用关系密切,铅锌矿化或矿体的厚度大小和富集程度往往与含矿白云岩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后生铅锌矿床则与后生白云岩作用有关,矿石矿物主要赋存于含矿断裂切穿白云岩的部位,呈网脉状分布于后生脉状白云岩或层间破碎带的角砾白云岩中。  相似文献   

13.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北部始新统牛堡组发现湖相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薄弱。基于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采用物性及X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分析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相白云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展布进行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牛堡组白云岩中白云石质量分数差异明显,整体不纯,岩石类型包括凝灰质白云岩、含铁质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和含陆源碎屑白云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溶蚀孔和裂缝等;储层以低孔低渗(孔隙度为10.00%~15.00%,渗透率为(0.1~1.564 6)×10~(-3)μm~2)和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度为0.73%~10.00%,渗透率为(0.001 9~0.1)×10~(-3)μm~2)为主,少量中孔低渗(孔隙度为15.00%~16.72%,渗透率为(0.1~1.564 6)×10~(-3)μm~2)。白云岩储层受岩性和沉积微相控制明显,白云石质量分数越高,储层物性越好,中低能云质滩和泥云坪物性较好。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牛二段中亚段和牛三段上亚段,盆地隆起和东部为湖相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发育区。该结果为拓展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心、野外露头观察,采用薄片、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地区中奥陶世上马家沟组岩溶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及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孔隙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上马家沟组主要包括含石膏角砾灰岩、砂屑灰岩、细晶灰岩、泥晶含生屑白云质灰岩、粉晶灰质白云岩、灰质角砾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8种岩性,孔隙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受到不同期次的压实—压溶、胶结充填、交代、构造破裂、溶蚀和重结晶等6种成岩作用的复合叠加;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准同生成孔阶段(中奥陶世)→风化淋滤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充填阶段(石炭纪—早白垩世)→溶蚀改造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等4个成岩阶段;储层主要受白云石化、构造破裂、溶蚀等3个成岩作用控制,不同成岩作用影响优质储层的分布和发育。该研究结果为太原地区优质储层的勘探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主要通过中46井、青林1井、川科1井、龙深1井等的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岩石样品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四川
盆地西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钻井、录井、测井资料,对川西雷口坡组储层的储集岩性、储集空间、物性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进而对储层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了影响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期对川西雷口坡组的勘探提供理论基础,明确勘探方向。
研究区中三叠统储层主要发育层位为雷三段,储集岩性主要为(藻)砂屑白云岩、残余砂屑白云岩和藻团块白云岩等各类颗粒白云
岩和藻黏结白云岩,储集空间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如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属于中孔中低渗和中孔高渗的孔隙型和裂缝-
孔隙型储层。储层可划分为3种类型:(礁)滩相白云岩型储层、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型储层,其形成发育受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抬升和断裂活动)的明显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层序地层学,将华北地台东部下奥陶统划分为新厂阶和道保湾阶。早奥陶世海水较浅,发育浅海和海岸两种沉积环境,自南往北由古陆边缘沉积区过渡为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局限台地和潮上云坪发育。台地呈"中凹边凸"凹面式隆升,南北升降差异逐渐加大,沉积-沉降中心的延伸方向由东西延展向南北方向发展,显示了多种构造应力综合作用而又存在优势方向的特点。相对海平面继承了寒武纪末期的降低趋势,海退大致自NW向SE,台地衰退,云坪和局限台地向东扩展,开阔台地向北、向东退缩。沉积相南北分区的特点使得岩性分区显著,从台地区到潮坪相区,由灰岩过渡为白云岩。需要注意的是,本区云坪亚相准同生白云岩特别发育,中新生代盆地下奥陶统特别是亮甲山组白云岩发育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轮古油田奥陶系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古潜山奥陶系油气藏勘探开发现状,引入试井分析方法,基于轮古地区的钻井、岩心、测井、地震、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分析轮古地区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和储层分布特征,研究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过各种成岩作用改造,其原生孔隙已被破坏殆尽,有效孔隙空间主要是加里东—海西期构造及岩溶作用形成的裂缝和溶蚀孔洞,储层分布的非均质性极强.岩溶缝洞型储集体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岩相、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控制.岩性岩相是储层的基础,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是储层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溶蚀孔洞是稳产的条件,裂缝是高产、稳产的关键.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是岩性、沉积环境、多种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即碳酸盐岩储层通常是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相互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十分发育,且古岩溶典型发育区差异性明显。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研究成果基础上,划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类型,分析古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的古岩溶储层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具有期次多、类型丰富等特征,储层可以划分为潜山型和内幕型,并细分为潜山岩溶、顺层岩溶、层间岩溶、同生岩溶、埋藏岩溶及复合型岩溶。(2)岩溶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其中构造因素主要体现为构造活动、古地貌格局及断裂等,沉积因素主要体现为沉积相、岩性及其组合。(3)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发育的规模、类型及油气富集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塔北地区以潜山型(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为主,其次为埋藏岩溶,岩溶规模最大;塔中地区以埋藏岩溶为主,潜山岩溶、同生岩溶及层间岩溶也较为发育,岩溶规模较大;塔西南地区岩溶储层整体欠发育,以层间岩溶为主,岩溶规模较小。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的差异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古岩溶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测井解释数据、岩心及薄片观察结果,分析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风化壳岩溶,鹰山组是风化壳岩溶最为发育的地层。储层垂向分布于水平潜流带高角度溶缝、半充填的溶蚀孔洞、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以及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和中小型溶蚀孔洞;储层平面分布于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古地貌单元,发育滑塌堆积物、溶洞、溶孔和溶缝等储集空间。研究区裂缝发育,与溶蚀孔洞相互沟通,明显改善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性能。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长期暴露剥蚀、断裂活动和裂缝发育是风化壳岩溶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东部断裂带鹰山组碳酸盐岩为勘探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形式的岩溶作用,其中埋藏岩溶作用是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机制之一。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测井解释和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埋藏型岩溶主要发育层位为蓬莱坝组及东部断裂带的鹰山组;发育特征表现为高角度裂缝发育导致的溶蚀作用、沿缝合线发育导致的溶蚀作用、沿晚期裂缝发育的"串珠状"溶孔及与断裂作用相关的油气或沥青充注等,成岩介质流体为多种流体组合。受海西运动影响,蓬莱坝组地层深部断层发育;海西运动晚期,成岩介质流体沿深部断裂向上运移,使下部岩溶相对上部岩溶更为发育,并具有顺层溶蚀特点。断层的发育对埋藏型岩溶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低角度裂缝对埋藏流体的侧向运移具有良好的疏导作用。海西运动晚期发育的断裂带为研究区主要岩溶作用区及优质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