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作为典型的多物源沉积物,粒度分布常呈现多峰分布。端元分析可以从复杂的沉积物粒度中分离出代表不同沉积物源和沉积动力的端元组分,在黄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Paterson参数化端元模型对处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靖边三道沟剖面粒度进行端元分离与解释,并讨论其代表的环境意义。靖边三道沟黄土可分为4个端元:EM1(众数粒径8.93 μm)为背景粉尘;EM2(众数粒径25.18 μm)为与季风环流有关的组分;EM3(众数粒径39.91 μm)和EM4(众数粒径56.37 μm)都是与冬季风有关的组分,其中EM3为黄土高原黄土主要组分,EM4与现代沙尘暴的粒级大致相同。通过对各端元组分随年龄变化的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剖面记录了靖边地区自MIS 3以来经历了MIS 3(32.8~29.8 ka BP)、LGM(29.8~22.8 ka BP)、冰消期(22.8~11.3 ka BP)和全新世(8.7~1.7 ka BP)共4个气候时期。端元组分还记录了冰消期H 1事件(16.2~13.8 ka BP)、B/A事件(13.8~12.8 ka BP)、YD事件(12.8~11.3 ka BP)共3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和D-O旋回。该剖面还记录了毛乌素沙漠末次冰期经历的3次主要的扩张-收缩旋回以及全新世8.7~8.2,6.0~5.0,3.5~2.5 ka共3次干旱沙进事件。   相似文献   

2.
黄土的粒径对于反映古季风强度变化、物源区环境变迁和黄土沉积后改造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东部宁镇地区位于东亚冬、夏季风交汇地带,在晚第四纪普遍发育下蜀黄土,它是研究东亚气候及季风演化的良好载体。对南京周家山、镇江圌山典型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下蜀黄土风尘沉积是由“近源”粗颗粒物质和“远源”细颗粒物质共同作用的产物。周家山剖面粒度组分含量变化记录指示了下蜀黄土所经历的古气候环境较之西北黄土更为暖湿,经历了较之更强的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大致上经历了2次完整的干冷-暖湿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3.
将烟台套子湾2021年与2005—2006年夹河口东西两侧海滩砂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近16年来套子湾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夹河入海水沙减少等过程的具体响应。研究表明,现代套子湾海滩砂样品以中砂、细砂为主,分选极好或好,标准偏差介于0.23~0.4,夹河口东侧的海滩砂平均粒径(Mz:1.39~1.64Φ)比西侧海滩砂平均粒径(Mz:1.47~1.91Φ)粗,主要组分中的粗砂和中砂含量比西侧高,表明现代夹河口东侧区域水动力较夹河口西侧强,该区海滩砂受到海洋动力的长期改造分选较好。近16年夹河口两侧海滩砂粒度明显粗化,表现在海滩砂平均粒径变粗、主要组分粒度变粗约0.5Φ、概率累积曲线的粗细截点变粗0.5~1Φ及滚动、跃移、悬移组分含量明显变化。夹河入海物质减少,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海洋动力增强是研究区海滩砂粒度粗化、海滩侵蚀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套子湾海滩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北部存在一系列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烟台地区芝罘岛黄土状沉积物粒度和分维值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探讨了山东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芝罘剖面末次冰期—末次间冰期(62.85~124.90 ka B.P.)主要由砂黄土、黄土和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芝罘剖面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形结构,可以清楚区分黄土与古土壤,分维值从大到小分别为古土壤(2.379)、黄土(2.194)、砂黄土-黄土(2.157);分维值与标准偏差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9 4,与平均粒径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与峰态和偏度相关性较低;芝罘剖面沉积物分维值在垂向上呈现出峰谷交替的3个旋回,可以替代粒度参数指示沉积环境,分维值低反映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盛,黄土堆积速率加快,反之则气候暖湿,古土壤发育。  相似文献   

5.
岩土体的导热系数是重要的物理参数,在岩土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秭归地区的黄陵背斜西翼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标准地层剖面,以秭归地区黄陵背斜西翼岩层陆源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导热系数试验研究,可为我国南方地区开展地热能开发、隧道工程及矿产开采等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探究了各岩层岩石导热系数与岩石颗粒组分、胶结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试 验 结 果 表 明,黄陵背斜西翼陆源碎屑岩导热系数差异较大,在0.72~4.47 W/(m·K)之间,且导热系数大小为石英砂岩>粉 砂 岩>泥 岩。陆源碎屑岩导热系数受岩石岩性、颗粒组分、粒径、胶结类型及含水状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选取豫南驻马店地区埋藏黄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常量元素化学测试分析,探讨了其成因与物源.结果表明:驻马店黄土的粒级组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峰态中等.粒径频率曲线以双峰为主,而且主峰突出;常量元素分析显示,驻马店黄土来源广泛并且经过了充分混合,化学风化作用处于中等风化阶段;沉积环境判别显示,驻马店黄土大部分为典型的风成成因,但部分层位可能受到古洪水带来的河流相物质的影响;结合黄土粒度与豫东地区风场模拟分析发现,驻马店与黄土高原黄土物源有所差异,驻马店黄土中的粗颗粒是近源风尘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下游泛滥造成的风沙带,受控于冬季豫东地区近地面盛行的东北风.豫南黄土是中国黄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该套沉积物的成因与物源对于研究该地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对黄土地层的孔隙度及颗粒组分等实测资料 ,初步认识到黄土的孔隙度具有从上向下波动减小的规律 ,波峰在黄土层 ,而波谷在古土壤层 ,也即黄土的孔隙度大于古土壤。黄土主要由粉砂、粘粒构成 ,并且黄土的粒度比古土壤要粗一些。黄土的孔隙度与黄土的颗粒组成具有相关关系 ,决定孔隙度大小的主导因素是颗粒大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湖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 Cs定年,研究了喀纳斯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喀纳斯湖沉积物以细颗粒组分(粒径小于16μm)为主,但1814~1830年(32~35cm深度处)和1893~1903年(18~20cm深度处)这两个时期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发生了突变,粗颗粒组分(粒径大于16μm)尤其是粒径大于63μm组分含量迅速升高。对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沉积物来源或沉积动力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此,首先运用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敏感粒度组分C2(粒径为15~238μm),进而通过敏感粒度组分与器测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沉积物粗粒径(C)-中值粒径(M)图分析,研究了喀纳斯湖沉积物沉积时的动力条件。组分C2的含量大小与区域春季、夏季温度有关,反映了山地春季和夏季雪、冰融水入湖的强度,组分C2含量在1814~1830年和1893~1903年这两个时期的快速增大与水动力异常偏大有关,据此识别了两次显著的洪水事件。与区域树轮、冰芯记录及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表明,洪水事件的发生与对应时期内暖湿的气候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延庆盆地阜高营剖面湖相沉积物的敏感粒度组分,得出粗粒敏感组分2(26~159μm)能有效指示冬季风的强弱。根据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其整体粒度进行了分解,其中 EOF1组分(<22μm)的贡献率高达53.8%,指示降水量的多少。研究显示,粗粒敏感组分2与 EOF1组分比值的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区冬季风强弱和干旱化的指标,粗粒敏感组分2增加,EOF1组分减少,表明冬季风加强,气候变干,湖泊发育受限。研究区冬季风演化过程表现出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56.8~45.6ka冬季风弱,降水量大,湖面较高;45.6~31.5ka冬季风开始加强,降水量减少,水位略有下降;31.5~13.4ka冬季风强盛,降水量较少,湖泊趋于萎缩;13.4ka至今冬季风微弱,降水适中,湖泊发育缓慢。   相似文献   

10.
在储量计算的平行断面法中,一般块段大都是相邻两剖面组成,在矿体边部也有仅用一个剖面组成块段的。当相邻两断面上矿体之相对面积差(S1-S2)/S1<40%时(S1>S2),用梯形公式计算体积:V=L/2(S1+S2)(1)式中:V———块段体积(m3)...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古地磁、磁化率、粒度和重矿物分析及电镜扫描石英砂表面特征等测试手段的综合研究,西宁地区的黄土可分出从S_0至L_(17)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序列。它包括全新世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形成的时间为1.2MaB·P.。黄土粒度粗,且含有两个风成细砂分层。重矿物以不透明矿物、角闪石为主,次为绿泥石、锆石和金红石等。石英砂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其次为棱角状。石英砂表面机械结构中有众多的冰川作用痕迹和风力作用痕迹。本区黄土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局部冰盖、冰川及其外围广大冰缘地区所产生的粉砂物质。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详细地记录了1.2MaB·P.的环境变化信息。其中1.1MaB·P.形成的L_(15)顶部的细砂分层代表1.2Ma以来最为干冷的严酷时期。L_1和L_2是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的产物。倒数第二次冰期比末次冰期更为干冷,极盛时期为0.155MaB·P.。S_1S_3和S_4可能代表1.2Ma以来本区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黄土因饱水静态液化而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颗粒级配的不 同,中国黄土分为砂质、粉质和黏质黄土,不同区域的黄土具有不同的静态液化特性。利用 GDS三 轴 试 验 系 统,对陕西神木砂质黄土区(Q3 黄 土)、甘 肃黑方台粉质黄土区(Q3 黄土)和陕西泾阳黏质黄土区(Q2 黄土)原状饱和黄土进行了等向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ICU)试验,研究了初始孔隙比和颗粒级配对原状黄土静态液化能力的影响。试 验 结 果 表 明:①3个地区的饱和原状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均为软化型,在中低围压下泾阳饱和原状黄土不发生液化,仅表现出弱软化现象;②中低围压下,初始孔隙比是影响原状黄土静态液化的主要因素,高围压下,初始孔隙比的影响逐渐减小,颗粒级配成为影响原状黄土静态液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甘肃通渭县黄土堆积区全新世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甘肃通渭县四家庙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相应恢复,揭示了该区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化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认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是不稳定的,无论古土壤发育期还是黄土堆积期,气候都具有频繁的次级波动。尤其在全新世中期。两层古土壤间的黄土夹层,反映该区在全新世大暖期经历过一次历时千年之久的气候显著恶化事件。  相似文献   

14.
对湖光岩玛珥湖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计算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参数。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主要包括泥、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4种类型。粉砂和泥在湖内分布范围最广,为主要沉积类型;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主要分布在近岸区域,分布范围较小。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变化范围2.1~7.5,平均值为6.8,粒度具有由岸向湖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变细的趋势,但在部分近岸区域,由于雨水汇集入湖导致粒度参数变化剧烈。靠近湖岸和火山岩壁,沉积物颗粒最细的区域并未出现在湖水最深处。湖光岩玛珥湖的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表现为4个明显的组分峰值,尽管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为四周火山岩风化产物,但是远距离搬运的细颗粒仍然对沉积物的粒度组分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有粒度分析方法难以表征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粗碎屑粒度特征。在岩心观察和沉积相分析基础上,结合薄片分析,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粗碎屑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以及粗粒碎屑沉积环境的弗里德曼模式图,确定概率累积曲线和流体性质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可分为6类,分别对应碎屑水道、辫状水道、辫状分支水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环境;随着流体性质由富砾碎屑流—颗粒流—富砂碎屑流—洪流—牵引流,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依次出现宽缓上拱式—低斜多跳一悬式—直线式—低斜两段式—两跳一悬三段式—低斜三段式—典型两段式;随着流体由碎屑流逐渐向牵引流过渡,曲线斜率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可为以粗碎屑为主的储层区块沉积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黄铁矿形态、成分和热电性等方面研究了小塔子沟金矿床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得出小塔子沟金矿中富矿(矿体)黄铁矿标型特征是:晶体形态复杂且种类多,以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或其聚形晶为主;高As,低Co,Ni,As/(Co+Ni)>1.5;导电类型4种都有且以P型和N-P型为主,Vnp>-10mv,α>-90μv/℃。贫矿(围岩)黄铁矿的标型是:晶形单一为立方体;低As;高Co,Ni值;As/(Co+Ni)<1;导电类型以N型为主,Vnp<-10m,α<-90μv/℃。同时其标型在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具有分带性。研究表明,黄铁矿标型可以作为评价地质体含矿性、区别矿体与围岩、判断矿体剥蚀程度以及预测金矿床深部找矿远景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17.
采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粒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出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以及粒度众数位值曲线等图件并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厦门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经历了中更新世同安组(含泥中粗砂、含泥细中砂、砂为主)海积一冲积一更新统上部龙海组(含泥粗中砂、含泥细中砂、含泥粗砂、粗砂、细中砂、含细砾中粗砂、中细砂等)冲积一洪冲积一更新世上部东山组(砂、砂砾、含泥中粗砂、粗砂、泥质中细砂、细砂、中粗砂等)冲洪积及部分海积(粉砂、细粉砂、含碳质泥、粘土、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等)一全新世长乐组(粉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碳质粘土、含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亚粘土、粉细砂亚粘土等)海湾沉积。在解释环境变化的同时,说明粒度变化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之一,并以此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相似文献   

18.
复杂的孔隙结构导致粒度不同的砂岩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具有明显区别。选取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不同粒级的砂岩样品进行铸体薄片图像扫描、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微米 CT测试,在分析不同实验的结果基础上实现对粒度差异较大的陡坡带扇三角洲砂岩微观孔喉结构空间展布的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并分析造成不同粒级砂岩孔隙结构差异的主控因素。结 果 表明:细砂岩原生孔隙数量多但其孔径相对较小,碳酸盐胶结喉道导致部分原生孔隙呈现无效孔状态。中砂岩孔隙分布最均匀,高孔隙度和高开放孔比率是其渗流能力最高的重要因素。含砾粗砂岩孔隙大小分布很不均匀,孔 径 分 布 较 广,总体呈现孔隙数目多、与喉道连通的有效孔隙数少的特点。粉砂岩和粒度较细的细砂岩粒间孔隙体积降低主要是由于胶结作用,随 粒 度 增 大,压 实导致原始孔隙度减小率逐渐增加,中粗砂岩压实减孔率接近80%。溶蚀粒间孔和溶蚀颗粒孔的含量随粒度增大而增加,渗流能力最好的中粗砂岩颗粒溶蚀和胶结物溶蚀增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黄土释光测年中石英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土样品和40~90μm纯石英和长石的氢氟酸(HF)和氟硅酸(H2SiF6)溶蚀实验,认为黄土样品用40%氢氟酸溶蚀40min,尽管可以全部溶蚀掉长石,但对石英的损失太大,不适合黄土中石英的分离。用30%氟硅酸(20mL/g)溶蚀6d,溶蚀分离黄土中40~90μm.的石英颗粒,这样即可以溶蚀掉长石颗粒,又对石英损失较小。石英的纯度既可用IRSL来检测,也可用石英的110℃热释光(TL)峰来检测其纯度。  相似文献   

20.
小冰期以来岱海地区的环境变迁与尘暴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分辨率的湖泊沉积物粒度、Rb/Sr比、磁化率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降水、历史记载资料,重建了内蒙古岱海地区近500年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年准周期(经谱分析)的古环境变迁及受其制约发生的尘暴事件历史.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中Rb/Sr比值很好地反映了流域陆地受古环境状态变化控制的化学风化率的历史,而尘暴事件则主要是受冬、夏季风的相对强弱制约的.大量尘暴事件频发于小冰期干冷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减弱、沉积物中粗颗粒含量高、中值粒径大.在转暖的现代气候下,尘暴事件很少,化学风化增强,沉积物中的粗颗粒含量及中值粒径也随之降低.但是近十几年,在化学风化仍相对较强的气候条件下,尘暴事件却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及土地荒漠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