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洋锶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分析表明,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受锶的来源控制,其比值随时间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内在联系,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反映了物质来源的重要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都是均一的,海水^87Sr/^86Sr比值随时间变化这一基本原理确立了锶同位素地层学。  相似文献   

2.
锶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锶内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和海洋锶同位素的深入研究,锶同位素地层学已成为判别与海相层序相关的各种沉积环境的强有力工具,并且锶同位素对诸如物质来源、大陆风化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铁锰结壳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中太平洋的翰斯顿岛卡林海山铁锰结壳RD4-2和东太平洋海盆铁锰结壳5405的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利用铁锰结壳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海水锶同位素演化标准曲线对比,推断出结壳生长起始年龄、接三元混合模式,计算玄武质组分和硅铝质组分对锶同位素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多金属结核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结核中锶同位素与铅同位素不相关锶同位纱可用于划分和对比结核生长时代,而铅同位素能指示物源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依据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的记录 ,研究了太平洋海水结核结壳中锶、铅同位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太平洋海水中锶同位素与铅同位素无明显的相关性。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海水中锶、铅的滞留时间相差很大 ,达 4个数量级 ,锶同位素记录了 10 0 0 0 0 a至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全球性大洋范围内海水物质来源的变化 ,而铅同位素能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反映局部的大洋海水物质来源的信号 ,是高分辨率的物源示踪剂  相似文献   

6.
自1948年瑞典地质学家Wickman提出锶同位素地层学开始,海洋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在探索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古海平面、古气候变化和全球性构造运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述了目前海洋锶同位素的应用,并回顾了海洋锶物质来源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历史,综述了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锶物质来源研究一直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以陆源锶研究为主,获得了大陆众多主要河流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并估算了全球河流锶通量和组成特征。90年代以后,在大洋钻探计划和深海钻探计划的带动下,幔源锶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集中探讨了洋中脊高温热液与洋壳玄武岩的作用机制和向海洋输入的锶通量,初步认为海水与洋壳玄武岩主要发生同位素交换,同位素交换率随深度而降低,但玄武岩锶含量基本不变。与此同时,洋中脊侧翼和与弧相关环境洋壳的低温热液系统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砗磲壳体锶同位素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西沙群岛的双壳类磷砗壳体沿着其生长纹取样并系统地作了锶同位素的分析,得出了该生物壳体的锶同位素生长变化曲线。我们发现鳞砗磲壳体的锶同位素生长曲线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与生物体的生长周期相一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是沿岸大陆河流排放量年同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锶是珊瑚中重要的矿物元素之一,它的含量大致在0.01-1.5%之间.珊瑚中锶含量的高低与珊瑚生长环境的光线、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有关,测定此含量,有助于推测古代海洋的环境,此外还有其矿床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1].目前测定锶的方法主要有发射光谱法、X-射线光谱法和同位素稀释法,前者分析误差较大,后两者设备费用高,应用不够普遍.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的锶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黄河三角洲王子岛海滩潮间带活贝壳、王子岛第 1道贝壳堤和邢家山子第 2道贝壳堤中贝壳样品的锶同位素记录 ,初步探讨渤海湾南部最近 60 0 0多年来海水锶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发现 :①黄河三角洲贝壳堤的贝壳87Sr/ 86Sr变化较大 ,其范围在 0 70 92 1 5± 1 2~0 70 9489± 1 5之间 ,平均值 0 70 93 60 ;Δ87Sr范围在 0 0 2 1‰~ 0 40 8‰之间 ,平均 0 2 2 6‰ ,明显高于现在大洋海水的值。②渤海湾南部 1 5~ 2 0kaBP海水锶同位素87Sr/ 86Sr较目前的低 ,陆源物对渤海湾的输入较目前弱 ,而开阔海域海水对渤海湾的影响较目前强 ;4 5~ 6 0kaBP海水锶同位素87Sr/ 86Sr较 1 5~ 2 0kaBP的低 ,陆源物对渤海湾的输入比 1 5~ 2 0kaBP的还弱 ,而开阔海域海水对渤海湾的影响比 1 5~ 2 0kaBP的还强。③贝壳锶同位素记录了 4次陆源物对渤海湾的强输入事件和两次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0.
张慧敏 《海洋科学》1985,9(3):20-23
目前,化学法测定海水中的钙时,锶往往同时被测定,因此,海洋调查中,钙含量也包含了锶。如果能准确地测定锶,就可以使钙镁的结果更加准确。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快速测定海水中锶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通常锶的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或直接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然而,前者需经离  相似文献   

11.
A procedure is suggested for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Sr in seawater using diluted seawater sample and background emission correction by F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for 8 ppm Sr is better then 2 %,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added Sr is 97-105 %.  相似文献   

12.
采用P-E70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协同背景校正技术和稀释海水样品,实现了同一份海水样中锶、锂连续直接火焰发射法测定;样品无需预处理和加入任何试剂,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大洋和近岸海水中锶和锂的直接快速连测,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均优于2%,锶和锂的测定回收率分别为105—11O%和104—110%。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鲍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Sr/Ca比值(3.0左右)趋于稳定,标记组却均出现了明显的标记峰值(远3.0);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标记组鲤耳石上均呈现出一圈明显、清晰可见的红色"高Sr标记环"。此外,对比对照组和标记组微化学结果发现,"高Sr标记环"在恢复续养250d后的鲤耳石仍然可见,说明Sr标记可长期存在。观察鲤仔鱼耳石微结构,发现Sr在耳石上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首次得出在开始浸泡后的第3天,耳石上才开始出现Sr标记,在浸泡结束后的第6天,耳石Sr标记区才会完全消失的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外源Sr标记的方法在鲤仔鱼种群大规模增殖放流标记和评价中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崂山花岗岩地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崂山花岗岩地区矿泉水的特征。指出其矿泉类型为含锶、偏硅酸型,并讨论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南海表层海水Sr-U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热电离质谱方法分析了取知南海不同海域的现代珊瑚和全新世珊瑚样品的Sr、U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南海珊湖代表的礁区表层海水^87Sr/^86Sr比值介于0.708902-0.709401之间,分布相当不均一,而δ^234U则主要介于170-180之间,明显高于开放大洋144的结果,反映周边大陆物质输入对南海表层海水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溶菌酶对海洋生物高分子壳聚糖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粘度法和吸光度法 ,研究了溶菌酶非专一性降解壳聚糖过程中温度、pH、时间、酶浓度、底物浓度对溶菌酶降解壳聚糖反应速度的影响 ,确定了以壳聚糖为底物的溶菌酶的一些催化特性 :温度为60℃ ,pH值为4.0时 ,达到最大酶反应速度。0.5~4.0h内酶反应速度恒定 ;酶浓度在0.5~4U/ml范围内 ,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线性关系。米氏常数Km 为9.03×10-4 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