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长花岗岩风化壳自下而上划分为原生带、微风化带、弱风化带和强风化带。风化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埃洛石,其次为高岭石及少量伊利石。微风化带下部以高岭石为主,往上埃洛石逐渐占优势,并于弱风化带中、上部和强风化带中局部富集,这与当时地下水活动状态有关。高岭石结晶程度随风化程度的增强而提高。在弱酸性介质条件下及水分丰富、溶出条件强烈时,从长石解理面上和长石的“溶蚀”空隙中可以直接形成高岭石或埃洛石,而过渡阶段的伊利石很不发育或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克苏地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金有  贾承造  邬光辉  徐备 《岩石学报》2010,26(8):2513-2518
阿克苏露头区多条震旦系地质剖面研究揭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作用识别标志主要有区域性不整合面、大型洞穴垮塌角砾岩、溶洞、溶孔及高角度溶沟、溶缝等。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垂直渗流带发育较弱或不发育。水平潜流带以发育大型洞穴垮塌堆积体及蜂窝状溶洞群为特征,深部缓流带以发育孤立溶洞为特征。区域古岩溶特征及垂向分带结构对比表明,阿克苏露头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模式为高潜水面缓坡型古岩溶。  相似文献   

3.
江西龙南花岗岩稀土风化壳中粘土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区燕山早期花岗岩发育的风化壳中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埃洛石(7Å)为主;蒙脱石、三水铝石及其它为新查明矿物。据粘土矿物组合特征,自风化剖面深部到地表分为三个带:含蒙脱石带,高岭石和埃洛石(7Å)带,含三水铝石带。本文探讨了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生成演化顺序,并进行了热力学的解释。据各带粘土物质的阳离子交换量与稀土含量变化的不一致关系认为,稀土在C带中的富集是化学风化的结果,与粘土矿物组合无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气藏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天然气成藏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条件及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为主,储层以花岗岩类风化壳为主,区域盖层为登娄库组泥岩;早期区域隆升、晚期差异沉降形成近SN向的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具有新生古储、侧向运移的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基岩与泥岩对接、供烃窗口大的地区是天然气藏富集的平面有利区;纵向上,风化淋滤作用控制着天然气藏在基岩风化壳内富集;花岗岩类为优势岩性,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渤海湾盆地北缘河北唐山赵各庄及盆地南缘山东新泰汶南两奥陶系古风化壳剖面较系统的研究,表明赵各庄剖面属于“潜山型”古风化壳,顶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总厚近200 m,构成了古风化壳储层的主要层段;而南部汶南剖面则发育顺层“台地型”古风化壳,层间厚380余米的古岩溶带成为主要储层类型。认为构造作用强度、断裂发育、古地形、岩溶作用时间的差异是造成不同类型岩溶带的主要原因。两剖面古风化壳储层均以碳酸盐岩溶洞、溶孔和裂隙形成的复合储层类型为主。在储层预测上,“台地型”较“潜山型”更容易预测。建议渤海湾盆地进行奥陶系古风化壳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时,关注”潜山型”、“台地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古风化壳储层。两种不同类型的古风化壳储层发育形式为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直观的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岩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累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包括风化壳岩溶、构造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可划分为四套。风化壳岩溶是轮南地区古岩溶的主体,也是本区主要含油气储集体。古岩溶表现为地震低速带,各类岩溶和岩溶带在约束反演地震剖面上都有明显识别标志。轮南古岩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岩溶体系的主体风化壳岩溶是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2)岩溶期后经过了挤压碎裂变形改造,形成地垒、断块林立的景观格局。它既不同于海退过程中形成的风化壳岩溶,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储层 ,关键技术是对古沟槽、古台地的识别。该区风化壳储层不发育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沉积相带不利 ;二是风化壳岩溶部位不利 ,属于岩溶洼地 ,溶蚀作用较弱 ,充填作用较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地貌为地势平坦、向东开口的半封闭岩溶盆地 ,这就为该区古风化壳岩溶的发育创造了相对于其他全封闭盆地更好的条件。将岩溶盆地划分为谷地、台地、残丘、沟槽、浅洼 5种三级地貌单元类型 ,东部发育 3个水平岩溶带 ,第三水平岩溶带距夷平面 70~ 85m。根据观察结果及地下水的渗流规律 ,提出深潜流溶蚀带—深泉排水模式 ,为岩溶盆地风化壳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溶蚀作用方式。岩溶盆地在中深埋藏期压释岩溶作用较强 ,有利于储集体孔渗的改善、上古生界烃类的带入、古台地边缘致密带的产生及圈闭的形成。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及测井手段精细刻画了神木—榆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 ,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台地规模适中、古沟槽较多 ,认为东部是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类型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喀斯特侵蚀面上的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金矿的赋存层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是铜矿、铝土矿赋存层位,喀斯特侵蚀面上的锰质(铁质)风化壳是锰矿、铁矿赋存层位,而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高岭石粘土风化壳是稀土、硫铁矿、铝土矿赋存层位。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对金、铜、铝土、硫铁、锰和稀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百色盆地东部兰木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常规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百色盆地上法地区兰木组石灰岩古岩溶储层具低孔渗特点,主要储集空间为后期改造产生的裂缝和溶蚀孔洞;经历了风化壳岩溶和缝洞渗流岩溶两种成因的两期岩溶作用,纵向上分表生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三个相带。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以发育开启—半开启的高角度裂缝为主,低角度裂缝次之。有三种储层类型,其中以裂缝—孔洞型的最好,为主力产层,裂缝—孔隙型的次之,孔隙型的最差。影响古岩溶储层空间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和构造活动、岩石纯度、后期成岩作用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从化学动力学及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弥散动力学角度,建立了接近实际地质条件的古风化壳储层岩溶斜坡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对模型的承压流、潜流模式流体-岩石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得出岩溶斜坡剖面上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充填带的 利区和古风化壳储层孔隙演化分布规律,并探讨了相关非构造圈闭模式及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北戴河红色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志方  龚一鸣 《地学前缘》2006,13(6):177-186
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和X射线衍射法(XRD)分别测试了秦皇岛北戴河燕山大学北侧红色风化壳(简称燕大风化壳)主量元素和粘粒粘土矿物。结果表明:除Ca外,Si、Al、Fe、Na、K的含量在风化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Si、Na、K波动轨迹基本一致,Al、Fe则与其相反,相关性分析显示SiO2与Al2O3、TFe、Fe2O3,Al2O3与TFe、Fe2O3,Na2O与CaO具有较好相关性;粘土矿物组合为1·4nm过渡矿物(25%~45%)+伊利石(10%~20%)+伊蒙混层矿物(20%~35%)+高岭石(15%~30%),矿物演化系列是长石、黑云母→(蛭石→1·4nm过渡矿物)→(伊利石)→高岭石。与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石为主的富铝化南方红色风化壳相比,燕大风化壳Si淋失度,Fe、Al富集度,矿物演化程度都较低,属硅铝化风化壳。燕大风化壳是上新世暖温带到北亚热带过渡型气候的风化产物,与现代秦皇岛暖温带半湿润型气候不同,这反映第四纪以来该区气候干旱因子增多。CIA、S/A等指示的风化强度异常表明,燕大风化壳形成后至少遭受过两次构造抬升,为剥蚀型风化壳,反映该区新构造运动间歇式上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雷四3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储层似层状成规模分布。古岩溶作用以表生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为主,受古地质背景和风化壳岩性组合影响,古岩溶特征主要表现为:溶蚀时间较短,溶蚀作用较弱,充填作用及膏溶作用较强。在研究区内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它对储层既有建设性作用又有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的地震正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延召  冯江 《沉积学报》1999,17(12):734-741
针对鄂托克前旗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形态,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畏之以钻井及测井资料,利用概念性地震模型正演法,通过地质模型-模拟响应-实际地震剖面三的对比分析,初步建立起研究区淡同古地貌单元同实际地震测线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藉此识别掌握了研究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的单测线特征,对在地震测线上风化壳标志层的及奥陶系风化古地貌的恢复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热带雨林特殊生态景观中和湿热气候条件下,老挝南部阿速波省(Attapeu)安东地区(Antoum)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了发育完整的砖红土型风化壳,该风化壳剖面分带明显,最下部为蚀变花岗闪长岩(基岩),往上依次为半风化蚀变花岗闪长岩→高岭石残积层带→砖红土带→森林表土带.测试了采集于红土型风化壳剖面不同分带样品的20种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可划分出6种变化模式,其中最明显的为Cu、Mo、As、Bi、Au等在高岭土风化带上部显著富集.认为在今后土壤地球化学普查和详查中,经过加大采样深度,采用固定相态提取法或部分提取法可能是强化地球化学异常、探测深部找矿信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结合古岩溶在钻井和测井上的显示特征,利用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组合对比,对古岩溶发育段进行测井相分析,得出古岩溶在测井上的识别标志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古岩溶有效储集空间是由受古岩溶作用产生的溶蚀孔洞和由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共同构成。通过古岩溶测井识别与古岩溶剖面结构划分与对比,综合钻井地质剖面认为,元坝地区古岩溶剖面在垂向上主要发育地表岩溶带与渗流岩溶带,风化壳时期溶蚀作用强烈,但大部份空间均被后期沉积物所充填,呈现"溶蚀强、充填强"的现象,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裂缝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空隙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隙是构成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单元,空隙发育史对应了成岩演化史,且不同类型空隙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隙可以分为6类21种,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礁、丘、滩相碳酸盐岩、中—细晶白云岩与古岩溶和构造岩溶的复合区为有利空隙发育带,也是风化壳型油气藏和内幕型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7.
曹妃甸12构造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北倾末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太古界多套地层,古近系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太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触,中生界、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其中,中生界以火山岩、砂岩、泥岩、煤层岩性组合为主,岩性纵向上呈互层分布,太古界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中生界碎屑岩顶部测试产能70 m3/d,太古界风化壳储层测试为水层,储层物性较好,壁芯实测孔隙度可超过10%。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全岩和黏土等多种分析手段,落实了潜山储层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埋藏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局部发育孔隙型储层,但所占比例较低;主测试段存在大量微裂缝,成像测井分析表明在风化壳顶部见到明显的裂缝发育带。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包括构造裂缝、动力变质产生的碎斑内微裂隙、溶蚀形成的黑云母溶蚀孔、长石晶内溶孔、晶粒间孔、晶粒破裂孔等。风化淋滤和构造应力改造对风化壳储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风化作用表现以下两方面:在两个不整合面之下均出现了高岭石的高含量带,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也证实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高岭石;在致密的花岗岩中出现大量长石溶蚀孔。构造应力对储层的贡献表现在中生界碎屑岩中的裂缝及微裂缝系统发育;构造应力对花岗岩刚性晶粒的破碎作用;构造破碎带形成大气水下渗通道,对花岗岩内幕的溶蚀作用。镜质体反射率及黏土矿物分析表明,在进入中生界后,镜质体反射率和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及伊蒙混层中蒙皂石都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演化,反射率最高可达1.3%,远高于上覆古近系东营组的0.76%,反映了潜山曾经历过更高的埋藏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后认为中生界碎屑岩及太古界花岗岩潜山至少经历了两期深埋期,早期发生在中生界沉积之后,这一期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后期发生在古近系沉积之后,目前埋深也超过了3000 m。中生界碎屑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太古界花岗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前的抬升淋滤期—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至近地表的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两期深埋作用对储层的品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造成中生界碎屑岩岩石致密化、碳酸盐化,主要表现在早期的微裂缝被碳酸盐大量充填,粒间黏土强伊利石化,储层孔隙不发育,以超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对太古界花岗岩风化壳,使得顶部含黏土较高的风化壳致密化,造成伊利石大量生成,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以特低渗为主;而对于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内幕的断裂带附近的风化带,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顶部风化壳、高岭石含量高、溶蚀作用强,显示了这种由断裂沟通形成的深埋花岗岩潜山内幕储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贵州遵义县茶园锰铁矿属"遵义式锰矿"成矿带,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该矿床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谭组(P2l)底部,含矿岩层以粘土岩层为主,并含有大量的黄铁矿。通过对该矿矿床地质特征的野外调查,矿石矿物鉴定及元素分析,认为该矿床锰铁矿石为原生碳酸锰铁矿物,属于古风化壳沉积型矿床,锰质来源于晚二叠世湖盆周边玄武岩的古风化壳残留锰质,形成于弱碱性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9.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与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形态对缝洞系统的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在恢复茅口组古地貌的基础上,根据上二叠统在区域上的分布厚度、风化壳表面侵蚀特征和茅口组地层保存程度,将茅口组顶部古岩溶面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坡地(又分为西部陡坡带和北东部缓坡带)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研究了各地貌单元和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台地岩溶水以垂向渗流为主,风化剥蚀强烈,形成垂向的溶缝、溶洞常被泥质等充填,横向连通性弱;岩溶陡坡、岩溶台地和岩溶陡坡过渡带岩溶作用最强,溶孔、溶洞发育,且充填程度低,缝洞系统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区带;岩溶缓坡水流速度慢,岩溶作用周期长,溶蚀空间易受充填,不利于缝洞保存;岩溶盆地岩溶发育最弱,储集性能差,是不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红土型金矿床综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 ,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红土型风化作用及其对矿床与矿化带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红土型风化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以铁铝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为主 ,如针铁矿、赤铁矿、铝土矿、高岭石及石英等 ,与其未风化的母岩相比 ,含有相当高的铁和铝。红土型风化过程中 ,易溶元素均不同程度地被淋滤 ,而难溶元素则相对富集。红土型金矿床就是在这样强烈的风化作用中由原生的金矿化带进一步富集而成 ,并可形成极富的矿体。金矿体常常赋存于风化壳的上部 ,易于露天开采。目前 ,在澳大利亚、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均发现了红土型金矿床。红土型风化剖面一般可分为 5个特征带 ,由上而下为 :表土带、铁质带、斑点带、浅色带、腐岩带 ,下面即为未风化的母岩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铁质带和斑点带中。红土型风化壳厚度变化很大 ,薄则几米 ,厚可达数百米。金在风化过程中往往向矿化带两侧运移 ,矿体常呈上宽下窄状。次生金常呈自形晶、树枝晶、浑圆状及不规则状产出 ,并常常与铁质结核共生。一般地说 ,次生金的成色很高 ,因为红土型风化作用常常是在氧化并且酸性的地球化学环境中进行 ,金和银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运移 ,局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可导致金的沉淀 ,而银的氯化物则较稳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