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渤海海域曹妃甸12构造潜山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摘    要:曹妃甸12构造位于沙垒田凸起东北倾末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中生界、太古界多套地层,古近系与中生界、中生界与太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触,中生界、太古界潜山储层岩性复杂,其中,中生界以火山岩、砂岩、泥岩、煤层岩性组合为主,岩性纵向上呈互层分布,太古界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中生界碎屑岩顶部测试产能70 m3/d,太古界风化壳储层测试为水层,储层物性较好,壁芯实测孔隙度可超过10%。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全岩和黏土等多种分析手段,落实了潜山储层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埋藏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局部发育孔隙型储层,但所占比例较低;主测试段存在大量微裂缝,成像测井分析表明在风化壳顶部见到明显的裂缝发育带。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包括构造裂缝、动力变质产生的碎斑内微裂隙、溶蚀形成的黑云母溶蚀孔、长石晶内溶孔、晶粒间孔、晶粒破裂孔等。风化淋滤和构造应力改造对风化壳储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风化作用表现以下两方面:在两个不整合面之下均出现了高岭石的高含量带,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也证实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高岭石;在致密的花岗岩中出现大量长石溶蚀孔。构造应力对储层的贡献表现在中生界碎屑岩中的裂缝及微裂缝系统发育;构造应力对花岗岩刚性晶粒的破碎作用;构造破碎带形成大气水下渗通道,对花岗岩内幕的溶蚀作用。镜质体反射率及黏土矿物分析表明,在进入中生界后,镜质体反射率和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及伊蒙混层中蒙皂石都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演化,反射率最高可达1.3%,远高于上覆古近系东营组的0.76%,反映了潜山曾经历过更高的埋藏演化阶段。综合研究后认为中生界碎屑岩及太古界花岗岩潜山至少经历了两期深埋期,早期发生在中生界沉积之后,这一期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后期发生在古近系沉积之后,目前埋深也超过了3000 m。中生界碎屑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太古界花岗岩经历了中生界沉积之前的抬升淋滤期—中生界沉积之后埋藏期—后期抬升至近地表的淋滤期—东营组沉积之后的再埋藏期。两期深埋作用对储层的品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造成中生界碎屑岩岩石致密化、碳酸盐化,主要表现在早期的微裂缝被碳酸盐大量充填,粒间黏土强伊利石化,储层孔隙不发育,以超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对太古界花岗岩风化壳,使得顶部含黏土较高的风化壳致密化,造成伊利石大量生成,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以特低渗为主;而对于太古界花岗岩潜山内幕的断裂带附近的风化带,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顶部风化壳、高岭石含量高、溶蚀作用强,显示了这种由断裂沟通形成的深埋花岗岩潜山内幕储层的潜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