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幅区调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该区道 次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推,滑覆体的观点,认为印支期泥盆系是由SW向NE推覆,燕山期再向SE伸展滑脱,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推,滑覆构造特征,初步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赣中煤田滑脱构造分布在九岭、武功山及武夷山的前缘。九岭北缘为重力伸展滑覆构造,南缘为双冲推覆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武功山两侧发有滑脱构造,印支期先向两侧下滑,尔后褶皱,燕山期北侧向坳陷带推覆,最后又产生滑覆构造。武夷山在印支期南侧先滑后褶,燕山期两侧均向坳陷带推覆。由此,赣中煤田地质构造更为复杂,滑脱构造与找煤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李宗发 《贵州地质》1997,14(3):218-227
研究区伸展滑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盖层薄皮构造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伸展滑覆构造的几何主运动学特征外,还采用构造岩组分析和平衡剖面方面对其动力学背景,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了讨论,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研究后认为;燕山早期,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斜向俯冲挤压,本区发生褶皱造山并伴随由SE向NW运动的逆冲推覆,形成由钟南,沿河断层 后展式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板块南移,地壳拉伸变薄,沿河断层上下盘岩片先后河F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西南城地区侏罗系林山群与下伏前泥盆纪变质地层、白垩纪地层与前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调查和谢家构造窗、竺由新村构造窗、上乌石构造窗、望天石飞来峰的发现及钻孔验证,初步厘定了区内燕山期滑覆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燕山期滑覆构造发生在中侏罗世末,主滑面沿华力西—印支构造层(D—T2)、燕山构造层(T3—K1)与下伏地层间角度不整合面扩展而成,泥盆纪—早白垩世地层为滑覆体,滑覆在前泥盆纪变质地层之上,动力学来源为太平洋板块由南东向北西对欧亚板块俯冲。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规模大、动力学机制复杂(顺层和切层推覆),彻底打破了华南地区原有的地层沉积层序,形成了现存的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多层叠瓦、堆垛推覆构造格局。前白垩纪地质体为外来推覆体,由南东向北西推覆堆垛在白垩纪地层之上,白垩纪地层呈"构造窗"分布于前白垩纪地质体之下,动力学来源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研究相山铀矿田北部矿床勘探资料,加深了对赣中相山铀矿田逆冲推覆构造认识。相山铀矿田逆冲推覆构造总体呈EW向展布,推覆运动方向是从南往北。构造主滑脱面发生于震旦系基底变质岩层(Z)与上侏罗世打鼓顶组下段(J3d1)岩层之间,将震旦系基底变质岩逆掩于上侏罗统打鼓顶组下段砂岩、砂砾岩之上。推覆构造系统由前缘断层、反冲断层、主滑脱带(主干构造)、推覆体和构造窗组成。推覆移动距离达3~4.5 km。推覆构造主要形成时代为晚侏罗纪,即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6.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构造运动界面,其作为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形作用;印支—燕山早期区内主要存在3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XV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W向SE的逆冲推覆作用伴生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相互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伴随着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与碰撞,中上部地壳发生褶皱、逆冲推覆(前缘滑覆)作用等,三期变形为一递进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7.
京西煤田地薄皮式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薄皮式推覆构造由F09、F01分别成顶底部推覆构造的边界断层及主滑面,其间包容着14个断片,向下消失于基底滑脱面之上,构成典型的侏罗山式薄皮构造。外来岩体由北西向南东推覆滑动,滑移距离在7km以上,地层长度缩短5倍左右,地层厚度增加3倍。推覆构造产生于J3t之后,K1d之前,系燕山台运动中晚期,向下切割及叠加在早期F1滑覆构造系统之上。构造发育规律对找煤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及其与前陆褐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燕山板内造山带发育有许多著名的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它们与前陆褶冲带中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燕山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散在性,剖面上具有浅缓深陆的几何特征,形成于浅部构造层次,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并具有大致相同的形成时代和逆冲方向。形成这些逆冲推覆构造的直接原因是垂向的差异性隆升而不是水平挤压。  相似文献   

9.
初论福建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福建省推覆构造是广泛发育的,根据推覆构造介入的地层特点和发育所在的层位,将推覆构造划分三种基本类型:即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和盖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并按类型较详细地总结了推覆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了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和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是福建最基本的构造类型,对福建省基本的构造特点具有重大的影响。推覆构造的形成是受同一的、继承性的由北西向南东挤压应力作用,具有间歇性、多期次的特点形成的时代,主要是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又继续发生推覆,并定位予白垩纪。文中对推覆构造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是阜新盆地外围重要的找煤远景区。通过对本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识别出纬向EW构造带、NEE向华夏系构造带和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划分了近EW向、NE与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以及NW向、NE和NNE向张扭性断裂系;发现了一系列NE-NEE向的逆冲推覆断层、褶皱和被它们分割的岩体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逆冲推覆构造体下,发现了早侏罗北票组的煤系露头并圈出了赋煤预测区;指出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中的凹陷是本区的找煤重点。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云鹏  查显峰  付明庆  张茜  杨钊  张燕 《地质通报》2008,27(9):1493-1508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北大巴山自北而南依次由安康-武当推覆体、紫阳-平利推覆体、高桥-镇坪推覆体和高滩推覆体逆冲叠置而成。南大巴山则以镇巴-阳日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和南部的前陆褶皱带。北大巴山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和燕山期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南大巴山则主要是燕山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变形北强南弱,北以冲断褶皱变形为特征,南以皱褶作用为主;北部褶皱紧闭复杂,向南渐变为宽缓的薄皮构造。逆冲作用在时序上具有由北向南扩展传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有NE向有军营-红岭构造带、戈枕构造带。两构造带都倾向NW,具有由NW往SE向逆冲推覆的运动学特征。在生成时间上,戈枕构造带略早,而军营-红岭逆冲构造带略晚,属于后从式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其生成与印支块体和亚洲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厘定,为深入研究海南岛燕山阶段构造环境转化及其控矿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Nappe structure, as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the authors dur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t the scale of 1:50,000 in The Jinggang Mountain, is mainly comprised of a series of NNE-NE-striking thrust fault zones and thrust sheets among them. Sinian, Cambrian, Ordovician, Devonian, Carboniferous, Triassic,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strata are involved in the thrust nappe system. The nappe structure is of the type of duplex structur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earlier stage migration from SE to NW and late stage migration from E to W of sedimentary cover or basement strata. Formation of the nappe structure in the studied area involves two main epochs: Early Yanshanian and Late Yanshanian to Early Himalayan. The mineral deposits and the buried coalfields in the area, especially the latter, are extensively controlled by the napp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由江西中部通过,其中萍乡地区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在北部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南部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浆热穹隆和一系列滑褶构造带及滑块构造,中部则形成相互叠覆的南、北构造对接带。在这些推、滑覆体之下多处掩覆了含煤岩系,这为寻找隐伏煤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同时,南、北构造对接带也是钴多金属矿有利的成矿区段。   相似文献   

15.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16.
古北口逆冲推覆构造及土城子组脆韧性变形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计东  李翔  李广栋 《中国地质》2002,29(4):392-396
古北口逆冲推覆构造在区域上位于“尚义-平泉”大断裂带的中段,属燕山期板内造山运动产物。发育在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北侧,由两条主断裂控制上、下两个推覆体由北向南依次逆冲,原地系统由中生代土城子组及以下地层构成。根据对断裂带中同构造期的石英正长岩脉的样品K-Ar法测年,获得同位素年龄为(16.1±2.3)Ma,故认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应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之间。中生代地层中局部形成脆韧性变形带。  相似文献   

17.
李亚东 《地质与资源》1994,3(4):262-269
白龙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是由亚尔玛-舟曲后缘逆冲带、波海-白依-迭部-武坪逆冲带、西倾山-武坪南中间推覆带、玛曲-南坪前缘挤压逆冲带及光盖山-迭山北麓拉伸盆地、尕海-郎木寺沉降盆地等六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的。逆冲作用导源于华力西-印支期以来特提斯洋壳及印度板块向中朝地块的后退式俯冲作用,因而导致了陆壳边缘的华力西-印文褶皱带(南秦岭)、由北向南扩展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并造成了岩浆活动带及金矿成矿带向南迁移,依次形成了青稞崖-亚尔玛-舟曲印支期浅成钙碱性岩浆活动带及燕山期中低温浅成微细浸染型砷金矿化带;波海-拉尔玛-白依燕山早期钙碱性超浅成次火山、岩浆活动带及喜山早期中低温、超浅成-热水动力隐爆式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带;玛曲-南坪燕山末期岩浆活动带及喜山中晚期中低温热液超浅成-热泉型金矿化带。  相似文献   

18.
大青山逆冲断层带内热液脉体十分发育,按其产状可划分为充填脉和边缘脉。根据形成时间主要划分为3期:早期石英脉、中期石英脉和晚期方解石脉。早期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类型较为复杂,见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纯CO2及少量单液相等4种类型原生包裹体,分析表明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中期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少量单液相包裹体,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且有少量岩浆热液混入。晚期方解石脉内仅含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少量的单液相包体,流体主要来源于层间建造水。根据逆冲变形事件期次、时间,结合热液脉体形成深度数据,确定了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变形演化历史:印支期逆冲推覆事件发生在地壳7~8 km深度,燕山中期逆冲推覆事件发生在3~6 km范围内,而燕山晚期逆冲推覆事件发生近地表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闽北变质岩中,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向南东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及其上盘的推覆岩席组成,由南燕向北西方推覆,往逆冲方面可分为上,下2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时期发生于印支期-燕山期。  相似文献   

20.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西南回龙地区逆冲推覆发育于桃溪变质核杂岩构造东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倾向南东东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及逆冲岩席组成,推覆运移方向由南东东入北西西,具明显分带,为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发育时期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