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隆庆五年(1571年)蒲州地震,独见于山西襄汾县辛建村<重建三圣楼记>碑文:"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  相似文献   

2.
黄土窑洞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布较多,是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中产生的一种较好的传统建筑形式.认真研究这些地区民用窑洞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对临汾1695年8级地震极震区附近现存的两孔窑洞进行了初步考查.临汾县龙祠公社晋棠村吕信头家一孔座西向东的半地下窑洞,地处罗云山前洪冲积扇上,土质都是沙石土粒,胶合程度较差.该窑是在平地挖下1.50米,下壁用石块砌1米,其余全部用砖砌起.窑外长11.20米,外宽6.60米,高4.15米,窑壁宽1.40米,窑的内深10.50米,内宽3.80米,高2.60米.窑的前部有门和窗,后部开有窗户.据该村《重建三圣庙碑记》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庙宇全毁,十年后由村西迁至村中.调查时据村内群众和窑主人反映:前人相传,康熙年间地震时,全村房舍窑洞倒塌,唯有该窑无损,现在还可住人.  相似文献   

3.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山西省中南部发生了一次八级强烈地震.有关这次地震的碑刻题记等历史资料,多有发现.《重建灵贶殿记》,现存洪洞县上张村.灵贶段,是火神庙的建筑物,此殿已不存.碑记为元至元四年四月,即公元1338年5月所刻.《长春观田土记》,为该碑的篆书碑额,碑文名谓《长春观常住田土记》,其中长春观三字已湮缺.系元朝元统三年三月亦即公元1335年4月刻立.现存洪洞县上纪落村,原属赵城县.碑文中有“迨于大德七年地震,观洞屋庐摧圮为之一空”之记,可见这次大震破坏之重.这两通地震碑刻的拓片见封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扼要的阐述了保存在山西省临汾县大阳公社东堡村匼河组地层中的形变现象,是地震造成的。然后,结合实际论证了喷砂管中的板瓦片是地震时掉入其中的,从而证明该形变现象是临汾1695年大地震的遗迹。在此基础上,根据该遗迹的规模和特征,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大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并对该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震区快速上升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塔裂与地震     
汾、渭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详地,作为历史见证的古亭堂楼阁、寺庙,砖塔、石碑等都客观地记载了历次大震对它们造成的破坏,成为历次大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可靠凭证。如襄汾县北梁村灵光寺砖塔(封面),此塔曾遭1695年临汾八级强震破坏,倒塌一半,后于1739年修复,至今已有二百四十五年之久。 《海城地震区寺塔调查记》[1]中提出地震主震断面走向与建筑物受破坏的方向有关,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举两例,提出个人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王汝雕编著的《山西地震碑文集》于 2 0 0 3年 9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 4 4万字 ,收录了从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319篇碑刻题记全文 ,书中大部分碑刻题记记述了元代大德七年洪洞、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华县、天启六年灵丘、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原平、三十四年临汾、嘉庆二十年平陆、道光十年磁州地震的灾情或建筑物破坏情况 ,有若干篇记载了当地强震前后的一些奇异自然现象 ,还收录了一篇故老相传 15 0 0 a前高僧根据地声预告地震 ,寺僧立即撤离 ,随后地震寺毁的事件 ,这是山西省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篇地震前成功预告并取得实效的碑…  相似文献   

7.
1303年洪洞8级大震和1695年临汾7 级地震给山西尤其是临汾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难以磨灭的记忆,特别是洪洞地震,造成的灾害之大,民众伤亡之重,受灾地域之广,世界上和中国历史上均属罕见。1995年我在甘肃张掖参观当地的名胜——大佛寺时,据讲解员讲解,大佛寺历史上只遭受过2次大的破坏,其中一次就是1303年山西的洪洞地震。地震后进行了重修,并把重修大佛寺的经过用一块铜牌记载后放在大佛的肚子里面,“文革”中红卫兵把这块铜牌从大佛肚子里挖出后而得以问世,现在这块铜牌仍保存在大佛寺内。张掖离洪洞1500km,足见洪洞地震的影…  相似文献   

8.
山西灵丘《重修邓峰寺碑记》是在山西发现的唯一一通记载地震前成功预告并取得实效的古代碑刻.经研究,碑记中高僧所预告的地震事件可能远在北魏时期.对灵丘附近地区的历史地震研究发现,这一带强震前地声发育,根据这一特点,建议在灵丘盆地西段设立地声前兆观测实验点,以探索当地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尝稽史策地震之事,三代以前所罕闻者.自汉以后,代代有之.从未闻有若元之大德七年、明之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及今康熙三十四年如此之甚者也.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路一境房屋尽皆塌坏,压死人口二十七万有余,地震频频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再考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亥时地震,蒲州墙垣倒塌,地震数十余次;隆庆五年地震,蒲、解二州倒塌房屋十分,襄陵等处止 二分,地震昼夜不止.若今康熙三十四年之地震较元之世稍轻,较明之时又似略重,何也?本年四月初六日戌时地震,本府并东关城垣崩圯,官衙民舍神佛庙宇一概塌毁,压死男妇二万有奇.有阖门尽毙不留一人者.浮山、洪洞亦然.本县城内并三关亦然.阖县共压死男妇七千有奇,牲畜无数.惟本庄稍轻,本庄倒塌房屋百有余间,其未倒者墙垣俱坏,压死男妇二十余人.地震历有数月,昼夜不止.村内三圣楼卧倒,村外玉皇庙(塌)献殿三间,老君庙塌献殿五间,关帝庙塌舞厅三间.今因三圣居村之中心且为一庄之保障,先议修葺,因备述其端末以识之.大清康熙三十四年十月朔旦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1月7日至27日,山西运城市冯村和王村乡一带接连发生小震490余次,最大4.7级.运城市附近几个乡的群众强烈有感.地震消息很快传到临汾,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人把运城市的小震活动视为临汾大地震的前兆.还有的说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说的几个地方都震了,现在只剩下临汾了;还有的说临汾每隔300年就有一次8级大震,现在300年时间快到了;更有甚者传出某日某时有大地震,并打印、复写、抄写了所谓地震发震时刻表,一时谣言四起,闹得人心惶惶,空气十分紧张,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大地震后,清政府和山西地方军政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包括派遣中央和地方军要员赶赴现场实施救灾;救治伤员、处理遇难者、清理灾害现场;惩治罪犯,安定社会秩序;制订抚恤标准,发布减免租赋、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严惩救灾不力的地方官员,募集救灾款项等.研究总结了临汾大震的救灾对策,这对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地震资料探讨了山西临汾7 1/2级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地震围空区是这次地震前的主要活动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地震资料的来源及其使用原则;进而对空区图象的性质和指标进行了确立,亦探讨了空区的孕育演变过程,分析了临汾7 1/2级地震与周围地震的关系。作者通过一定的工作,得出了:临汾7 1/2级地震的发生是华北一系列大震活动后的产物、7 1/2级大震前,临汾盆地构造应力已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临汾地震围空区的孕育和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左右的时间,其过程主要包括:构造应力积累—应变加速—平静—地震释放。故应高度注意这个强震活动场所的地震活动图象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罗云山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人们致力于研究1303年洪洞八级大震和1695年临汾八级大震的地震构造,寻找其发震断裂,但至今未报道与大震有关的全新世断层活动的发现.我们在进行临汾盆地活断层的研究中,于1985年10月在罗云山断裂带上发现一全新世断层.该点位于临汾西北约13公里的土门镇西涧北村西的南北向沟的沟头处.罗云山断裂控制临汾盆地的西界,该断裂在土门一带的地貌表现为陡坎与顺断层延伸的沟谷.该断层剖面即位于一断层沟中.断层为正断层,其产状为:走向北5°东,倾向东,倾角54°.断面平直,断层擦痕清楚.在沟中及临蒲公路13公里一带可追溯到断层的露头.断层所错断的地层为土黄色黄状堆积,粉砂质,无层理与砂砾,但其中零星散布有木炭碎屑,燃烧过和未燃过  相似文献   

14.
王挺梅  李新元 《地震地质》1991,13(1):26-27,T001
长期以来,人们对1695年临汾地震做了大量工作,并绘制出等震线及地震遗迹分布图。然而,涉及这次大震地表破裂的研究,由于该地区大幅度的人工后期改造而进展甚少。最近,作者应临汾地震区划任务需要,在罗云山山前,临汾市周围及涝河、洰河一带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对临汾市西北角郭家庄新开挖的探槽群作了实测剖面,在市东南12公里的南乔村发现了新的北西西向断裂(图1),并初步确定它们共同构成一条  相似文献   

15.
洪洞临汾大震震源断层的相互作用和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临汾地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 3/4)两次相距最近特大地震。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震活动。我们根据1670次中、小地震精确震源定位结果和14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震源三维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强相互作用是解锁,因此导致临汾地震提前发生;此外,2者之间还存在弱相互作用,并且和随机发生的地震达到一种平衡。2次大地震对区域所积累的应变基本释放完毕,难以再形成与应力场一致的大破裂,使得临汾地区连续的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体现,连续300多年都没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估计今后临汾地区的这种低水平活动将继续下去,发展趋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130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70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5个震源段,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进而根据最近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211016~3.031016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1 560~2 140 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4300~5100 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2.581016~3.101016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可能反映自1303年M8和16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成果,重点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形变遗迹,讨论了发震构造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是一个强震多发的地区。著名的华北平原地震带,阴山、燕山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均位于本区。历史上曾发生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303年洪洞——赵城8级地震,1695年临汾8级地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等。自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发生以来,又发生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唐山7.8级地震、滦县7.1级地震和巴音木仁6.3级地震等。由于历史上强震多,加上近十几年又发生一系列大地震,华北地区的地震工作同其他地区相比,开展的较多。尤其是大地震现场和地震观测、预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公元649年临汾地震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丁国瑜 《中国地震》1998,14(3):38-42
唐贞观23年8月癸酉(公元649年9月12日)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境)地震,晋州(治临汾,今临汾市)尤甚。对此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