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3个钻孔重矿物的垂向变化,将浙江沿岸第四纪地层划分为4~17层。黄铁矿、角闪石、绿帘石、金属矿物、菱铁矿、片状矿物在第四纪地层特别是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中较富集,而金红石、锆石、石、电气石、石榴石等含量较低。通常重矿物含量变化明显的地段即地层分层界线之所在。这与岩性、古生物、~(14)C测年的结果大体一致。全新世地层发育基本完好。此外,本文对重矿物组合类型与横向地层对比、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及地化环境之关系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东湾55个样品进行矿物分析,共鉴定出48种矿物,其中重矿物39种;选取9种含量较高的优势矿物与特征矿物作为指标,尝试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大致可以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优势矿物均为闪石类、帘石类和金属矿物;一区(老铁山-复州湾北)金属矿物以钛铁矿为主,特征矿物为石榴子石,复州河及沿岸冲刷为其主要物源,辽东浅滩可能与其有同源性;二区(复州湾北-营口)金属矿物中磁铁矿含量最高,特征矿物为榍石、锆石,受大辽河影响显著;三区(营口-秦皇岛)褐铁矿是金属矿物中主要组分,特征矿物为石榴子石、磷灰石,辽河、六股河对其贡献作用突出。主要因各条河流贡献作用不同,海岸地貌类型差异将研究区划分3个矿物组合区,对深入研究其物源,实施海岸规划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东海内陆架17.3ka BP以来的重矿物含量变化及其物源指示意义,对东海内陆架南部泥质沉积中心EC2005孔的沉积重矿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0.063—0.25mm粒级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平均值为27.3%,变化范围为3.7%—89.6%,重矿物含量较高的部分均出现在自生黄铁矿富集的层位;(2)片状矿物、含铁氧化物、角闪石族矿物、绿帘石族矿物、白云石、辉石族矿物、变质矿物、蚀变矿物和自生黄铁矿占重矿物颗粒总数的96.0%以上,但其含量变化很大;(3)以重矿物分布特征为依据将岩心划分为Ⅰ—Ⅴ五个沉积层段,各层段对应的特征矿物分别为片状矿物、白云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和榍石。结合粒度、AMS14C年代及西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等数据对物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7.3ka BP以来,EC2005孔沉积物源主要是长江,其次还可能受到瓯江等浙江沿岸河流所输运物质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东海沿岸陆架CJ08—630、CJ08923、CJ08—11853个柱状岩心56个重矿物样品63~125μm粒级重矿物的研究表明,重矿物种类有56种,最高含量可达53.1%,平均含量较低,为8.5%。矿物组成以闪石类、帘石类、辉石类、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及金属矿物磁铁矿、褐铁矿等为主。重矿物来源复杂多样,包括陆源、自生等,其中沿岸河流输入物是主要陆源矿物来源,此外还有沿岸和岛屿等的剥蚀物、冲刷物。沉积环境是影响重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本海区156个表层沉积样品和主要河流自然重砂的鉴定分析,掌握了本区重矿物的分布规律。主要矿物有角闪石、绿帘石、金属矿物;标志性矿物有屑石、石榴石、辉石和自生黄铁矿。根据主要矿物和标志诖矿物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划分五个矿物组合区,各组合区矿物组合特征指明了海区物质来源及泥沙运移趋势。海区物质主要来源于河流,除此,少量的物质来源于岛岸海蚀物质和特殊海区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  相似文献   

6.
对闽江河口近岸海域的2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闽江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重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研究区共鉴定出重矿物27种,主要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和黑云母为主。根据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两个矿物组合区,并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亚区。闽江口近岸沉积区(Ⅰ-1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磁铁矿-绿帘石,受闽江物质影响很大;近岸混合沉积区(Ⅰ-2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磁铁矿-黑云母-绿帘石,受浙闽沿岸流携带物质和闽江物质共同影响沉积形成,闽江物质影响明显减弱;残留沉积区(Ⅱ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主要为受后期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7.
对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探讨该区沉积物中重矿物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沉积物中普遍出现的碎屑重矿物共有29种,其中普通角闪石含量最高,绿帘石和钛铁矿次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不稳定矿物/稳定矿物比值被用来协助划分矿物组合区,结合重矿物分布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对...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孟瑶  金秉福  岳伟 《海洋学报》2019,41(11):89-100
在粒度分析基础上,以0.5Φ为间距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不同粒级分样进行碎屑重矿物分析,并对各粒级重矿物特征与广粒级(1.5Φ~6Φ)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粒度跨度大,从粗砂到泥(黏土)均有分布,粉砂含量高。样内不同粒级分样重矿物含量、种类和组合均有一定变化,样间表现出较一致的规律性。长江口出现碎屑重矿物30种左右,粗粒级分样中矿物种数为10余种,细粒级分样中重矿物种类增至20多种;3.5Φ~4.5Φ是重矿物种类多、矿物成分复杂的粒级区段。粗粒级(粒径大于3Φ)云母族富集,其重矿物组合为云母+角闪石,随粒级变细(粒径小于4Φ)云母急剧减少;闪石族分布粒级广泛,在3Φ~5Φ粒级含量相对较高;帘石族、稳定矿物尤其是金属矿物在粒径小于3.5Φ粒级逐渐增多。长江口重矿物整体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榍石为特征矿物。相似度分析表明,长江口沉积物样品中主要粒级与广粒级重矿物特征相近,能代表沉积物整体重矿物特征。长江口碎屑重矿物特征深受粒度分布的影响,其矿物种类、矿物组合和矿物指数及其所蕴含的水动力和物源意义都要结合粒度特征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辽河三角洲地区ZK2孔(孔深0~32m)的92个沉积物样品中碎屑矿物进行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轻矿物质量百分含量均超过95%,以石英和长石为主;重矿物质量百分平均含量仅为0.82%,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阳起石、石榴子石、赤-褐铁矿和自生黄铁矿等为主。轻矿物组合和含量在地层中变化相对稳定,而重矿物组合和含量则在地层中变化显著。以所有重矿物各自百分含量为变量,利用Tilia软件进行有序聚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4个不同的重矿物组合带,这些组合带分别大致对应河道、湖沼、潮坪-浅海、三角洲4个沉积相环境。研究表明:不同组合带中各重矿物百分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紧密相关,其中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离河口的远近,是控制重矿物中稳定矿物特别是金属矿物变化的主导因素。ZK2孔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物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物源来自辽河,其次为大辽河。  相似文献   

10.
黄海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是从辽东沿岸向南到32°N,124°E以西的整个黄海海域。共分析了142个表层样品(0.25—0.063mm粒级)。采用重液分离(重液的比重为2.80)后的镜下鉴定的方法,然后计算出矿物的百分含量。在调查区内共发现有47种矿物成分,其中轻矿物的平均含量为97%,重矿物的平均含量仅3%。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严肃庄  曹沛奎 《台湾海峡》1997,16(2):128-134
采用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和粘土矿物进行鉴定和研究。已鉴定出的重矿物有20余种,其含量以磁铁矿、赤铁矿、绿帘石和角闪石等为高,锆石、黄铁矿等次之。根据三沙湾重矿物的含量与特征,划分为三个组合类型。粘土矿物是以伊利石为主,绿泥石、高岭石为次,蒙脱石含量少的组合。综合矿物的种种特征,作者认为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粗颗粒物质主要是由径流从陆上流域带入的,细颗粒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东海DGKS9617岩心重矿物及自生黄铁矿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海DGKS9617岩心重矿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闪石类、帘石类、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和金属矿物为优势重矿物.根据重矿物的稳定性,将该岩心的重矿物划分为4种组合类型,并在极稳定矿物组合、自生黄铁矿和榍石含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将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Ⅰ、Ⅱ、Ⅲ、Ⅳ共4个重矿物韵律层,各韵律层的优势矿物和特征矿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矿物韵律曲线的变化与孢粉组合及竺可桢温度曲线的对比可推断出Ⅰ、Ⅱ、Ⅲ和Ⅳ层的底部年龄分别为6 000、5 000、2 800和1 300 aBP左右,各韵律层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0.11、0.27和0.08 cm/a.自生黄铁矿含量变化指示出在2 900~1 800 aBP和1 300~850 aBP存在两个快速沉积期,其平均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14和0.13 cm/a,反映了当时河流物质输入量增大,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期.  相似文献   

13.
对青岛近岸海域12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入海河流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重矿物分布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褐铁矿—自生黄铁矿,可划分为3个矿物分区。田横岛—千里岩岛矿物区(Ⅰ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黑云母—阳起石,物源主要来自五龙河等沿岸河流,黄河物质也有贡献;崂山头东部矿物区(Ⅱ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石榴子石,物源以残留沉积和沿岸侵蚀物为主;海阳—乳山近岸矿物区(Ⅲ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自生黄铁矿—黑云母—水黑云母—绿帘石—褐铁矿,沉积物受黄河影响显著,沿岸河流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青岛近岸海域12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入海河流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重矿物分布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褐铁矿—自生黄铁矿,可划分为3个矿物分区。田横岛—千里岩岛矿物区(Ⅰ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黑云母—阳起石,物源主要来自五龙河等沿岸河流,黄河物质也有贡献;崂山头东部矿物区(Ⅱ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石榴子石,物源以残留沉积和沿岸侵蚀物为主;海阳—乳山近岸矿物区(Ⅲ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自生黄铁矿—黑云母—水黑云母—绿帘石—褐铁矿,沉积物受黄河影响显著,沿岸河流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孔(孔深25.1 m)岩心开展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WHZK01孔主要以普通角闪石(22.1%)、磁铁矿(20.0%)和绿帘石(17.7%)为主,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矿物组合带。氧同位素3期晚期河流相沉积(DU3)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末次冰后期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DU2)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褐铁矿。全新世滨-浅海相沉积(DU1)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绿帘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重矿物物源判别表明,DU3和DU2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河流输入。DU1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沿岸流输运的大量黄河细粒物质,沿岸河流物质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少量贡献。  相似文献   

16.
珠江流域沉积物重矿物组合与源区岩石特征具有极好的相关性,不同支流的重矿物组合及其代表性特征矿物差别明显.根据重矿物组合类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相关性分析可以把珠江流域源区类型从西到东分为3个区带,西部区带为西江上游源区,其重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白钛石+磷灰石,特征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铬铁矿,在该...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编撰南黄海西部地貌及沉积物图集工作中,整理了该海区的矿物资料,编制了一套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含量分布图及组合分区图,从中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南黄海西部范围以31°43′N—37°10′N,西起沿岸 5米等深线至123°E.调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图 1)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1972—1980年在本区进行海洋地质调查时,基本上以10×10公里的同度取样,在沿岸地区加密至10×5公里,甚至5×5公里取样,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以其中的1645个表层样的重矿物分析资料作为论述的基础.一、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区内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经镜下鉴定有四十余种(表1).重矿物以硅酸盐类及氧化物类矿物为主,其次为少量的磷酸盐和硫化物类,再次为碳酸盐类.硅酸盐类矿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含量在整个重矿物中占压倒优势,接近80%.从表1不难看出,南黄海西部重矿物组成基本上是陆源的.自生矿物种类少,含量低,它们主要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华胃 《台湾海峡》1993,12(2):136-144
台湾海峡重矿物平均分布0.95%,其分布由西岸向东岸递减;由北部经台湾浅滩朝粤东方向缓慢递减。碎屑矿物46种,以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和片状矿物为主,它们占重矿物含量的67%。据主要重矿物含量将海峡分成8个矿物组合区。碎屑矿物来自海峡两岸基岩,通过河流搬运入海,有部分片状矿物为海峡以北的物质随浙闽沿岸流进入海峡而沉积。其海绿石是台湾西岸、澎湖岛第三系或第四系含海绿石岩层剥蚀后搬运入海沉积而成的。台湾浅滩的残留沉积物为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物。由于处在开放的海洋环境,至今没有接受现代沉积。残留沉积物中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等重矿物相对富集,含量高于近源海域,有可能赋存浅海砂矿。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中东部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分区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油浸系统鉴定法对南海中东部 2 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63— 1 2 5 μm粒级的矿物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矿物种类丰富 ,有 5 7种 ;矿物组成以轻矿物为主 ,重矿物含量较低 ;与中国其他海区相比 ,以铁锰微结核、磁铁矿、普通辉石和火山玻璃的高含量为特征。根据矿物来源和成因的研究 ,可分为陆源碎屑矿物、自生沉积矿物、火山碎屑矿物、生物骨屑矿物和宇宙来源矿物 5类。为了定量地探讨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根据特征矿物的相似性对 2 86个样品 2 2种矿物变量进行Q 型聚类分析 ,将南海中东部表层矿物分布划分为陆源、混合、自生、火山 4个矿物组合区。各组合区中矿物组成和含量上的变化反映了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蓉  张秀荣 《海洋学报》1986,8(3):340-346
本文研究范围为17°—21°30'N,105°40'—110°E。根据沉积物中主要重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变化,把该区分成6个矿物区:(1)湾北部矿物区为电气石与红柱石等矿物区,是由湾北入海的河流输沙及沿岸冲刷物质共同提供的;(2)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西部沿岸矿物区以独居石、锆石和钛铁矿组合为特征,这里稳定重矿物高度富集,反映了该区沉积物经受了较强水动力作用;(3)湾西部矿物区为矽线石、绿帘石和角闪石区,该区是红河携带入海物质的主要沉积区;(4)湾中部矿物区,位于水深40—60米的粗粒级沉积物分布区,具有和湾西部矿物区十分相似的矿物组合,此为古红河三角洲的残留沉积区;(5)混合矿物区,由湾口自南向北介于其他矿物区之间的沉积带;(6)海南岛西南沿岸矿物区,根据其含不稳定矿物多,磨圆度差等特点,认为这里主要是由沿岸基岩的剥蚀物和水下出露基岩的冲刷物质就地沉积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