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小区灌水法测定田间持水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业生产中 ,毛管水是最有效的土壤水分。毛管水根据其所处部位和存在状况 ,又分为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支持条件下沿着毛管上升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是指降雨和灌溉后 ,重力水完全下渗 ,借助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是在地下水位较深 (毛管水不与地下水连接 )情况下 ,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是植物有效水的上限 ,也是衡量土壤保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和农田灌溉的重要参数。所以 ,田间持水量测定的准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农业气象的服务质量。根据用小区灌水法测定田间持水量的实践 ,谈几点注…  相似文献   

2.
保证田间持水量测定值质量的技术方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田间持水量是在地下水位较低(毛管水不与地下水相连)的情况下,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是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衡量土壤保水性能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干旱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定农田灌溉量的重要参数。因青海省农牧气台站的田间持水量测定是采用田间小区灌水法获得,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墒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河南省台站土壤墒情数据库1997年10月至2003年6月资料,找出不同土壤类型的墒情变化规律。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分析表明:壤土最大,粘土次之,沙土最小;土壤墒情受地下水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不容易出现干旱。根据土壤墒情资料确定了土壤墒情订正系数和不同土壤类型田间持水量在全省的分布,并将其应用到墒情预报模型中。  相似文献   

4.
渍水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建立了一个反映土壤渍水、可与小麦生长模型耦合的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尤其考虑了因地下水位较浅而引起的毛管上升水量和土壤导水率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小麦水分试验资料验证了日蒸散量的模拟值,利用湖北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和江苏金坛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土壤水分历史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综合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蒸散量、地下水位和0~50 cm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能可靠地预测多雨和渍水地区麦田土壤水分的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5.
辽宁农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辽宁5—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0—50 cm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以辽东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辽西地区最小;30 cm以上各层次土壤田间持水量,辽北地区大于辽南地区,而30cm以下则相反;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其他层次差异较大,40 cm和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最接近,30 cm有可能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分界层;5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他层次亦差异明显,存在3个高值中心,分别为辽西西部、中部和辽东地区。10—5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低值分布在辽西东部和沈阳北部地区,高值中心分布在辽东地区。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生产中,毛管水是最有效的土壤水分.毛管水根据其所处部位和存在状况,又分为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支持条件下沿着毛管上升的水分;毛管悬着水是指降雨和灌溉后,重力水完全下渗,借助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水分.  相似文献   

7.
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观测资料,对6种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Plate Cal法、TDEC法、谐波法、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进行比较,检验了6种方法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并研究了6种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以及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Plate Cal法计算的2 cm土壤热通量与观测值最接近,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6.9 W/m2。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干燥和降水条件下适合使用Plate Cal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分别为14.0 W/m2和30.1 W/m2;湿润条件下适合使用谐波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21.4 W/m2。6种方法计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存在明显差别,最大相差178.6 W/m2,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差值超过25 W/m2的时次占样本的96.3%。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大小有明显影响,但不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度随湍流混合增强而增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陇东南旱作区土壤失墒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分析,探讨了陇东南地区旱作田累积失墒规律,各土壤墒值段散逸速度,模拟了土壤水分散逸过程,得出了土壤从高墒散失水分降至低墒值所用的相对时间。即土壤重量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60 % ~90 % 时为最速失墒期,60 % ~40 % 为次速失墒期,重旱( 占田间持水量≤40 % )时,散失同样量的水分,比从占田间持水量90 % 至60 % 及轻旱( 占间持水量60 % 以下) 至重旱间所需时间长10 ~20 倍,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及干旱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及其日蒸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面与水面蒸发比(土水面蒸发比)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水面蒸发比的日变化过程,以及毛管持水量和最低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日蒸发模型。利用模型,由已知土壤含水量,可估测其前后若干天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0.
田间持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时,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它是植物可以利用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利用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率,可显示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按《农业气象观测方法》,用2×2m~2面积,周围筑结实土埂的方法测定田间持水量。由于耕作层土壤孔隙度大,易引起水份的横向渗流,致使所测的田间持水量偏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为此,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土壤物理常数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土壤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并在常兴义经验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水分模型,利用土壤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测定春季土壤墒情服务的各项指标,为春季旱涝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金印  李致家  常露 《气象》2014,40(1):101-107
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预警方法。该方法采用新安江模型计算流域的土壤含水量饱和度,根据土壤含水量饱和度以及山洪发生前6、12和24 h等3个时间尺度的最大降雨量,应用基于最小均方差准则的W-H(Widrow-Hoff)算法分别建立3个时间尺度的山洪预警动态临界雨量判别函数。利用该方法,结合淠河流域2003—2009年地面雨量站降雨资料以及17次典型洪水过程资料,率定了新安江模型参数,并用10次历史个例对所建立的3个时间尺度的山洪预警动态临界雨量判别函数进行了应用检验,山洪预警合格率超过了70%,表明该方法用于山洪预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玉米播种期水分胁迫及补水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利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播种—出苗期开展水分胁迫及复水控制对比试验,分析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播种后补水时间和补水量对辽西地区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随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的降低,干旱持续时间的增加和补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播种后无补水,当播种日土壤相对湿度w播种为60%—70%时,出苗率达100%; w播种为50%—55%时,出苗率达66. 7—77. 8%; w播种为30%—45%时,出苗率为0。w播种为35%—45%时,持续5—20 d干旱,补水20 mm,出苗率为66. 7%—100%,较补水10 mm的出苗率为0%—77. 8%。w播种为35%—45%时,需在10—20 d内补水,所需补水量随补水时土壤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春旱频发地区确定玉米播种后最迟补水时间和补水量下限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概念模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仰仁  李松敏  王文龙  孙新忠  韩娜娜 《气象》2010,36(12):102-108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2007年和2008年2个年度冬小麦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555;F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所建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可用于作物蒸散量、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模拟计算;计算精度平均达到3%~1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农田士壤水分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影响测定田间持水量的因素及其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田间持水量的概念进行理论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再分布及内排水的因素与影响机理,确定了影响田间持水量测定的若干要素。应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订正了黑龙江省部分县站田间持水量的数值,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测定田间持水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进一步确证了桑斯维特和马瑟采用的累积可能水耗(Acc WL)与土壤持水量(ST)的相互推算公式,并且提出一组递推公式。通过递推~迭代过程,完全可以摆脱原文冗长繁多表格的限制,从而使桑斯维特的水分平衡计算方法能够公式化和电算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模拟和验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莫兴国 《气象学报》1998,56(3):323-332
本文建立了包括地下水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传输综合模型,并对模型中冠层动量湍流交换反梯度传输现象的描述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依据冠层内动量和热量的交换以及辐射传输过程,同时求解地表、冠层能量平衡方程,进而模拟饱和-非饱和土壤的水热传输。用浅地下水地区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量平衡各分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与观测结果相当一致。模型敏感性分析发现,叶面积指数对总蒸散量的影响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叶片最小气孔阻力对总蒸散量的影响,在该阻力较小时更显著;地下水位对蒸散量的影响在它小于1.5m时不显著,而在1.5~1.75m之间时,蒸散减小较快,主要由于土壤蒸发减小显著,冠层蒸腾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土壤水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自玺  侯建新 《气象》1988,14(9):13-16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并且通过各种生理生态特征表现出来。本文根据1984—1987年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对气孔阻力、光合作用、蒸腾强度、灌浆速度等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湿度与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式,运用最优分割理论进行最优分割,确定了夏玉米拨节—抽雄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指标为15.5%,干旱指标为10.5%;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1.4%和48.4%,抽雄—成熟期的适宜水分指标为16.7%,干旱指标为10.7%,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77.0%和49.3%。从而为灌溉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象资料计算陆面实际蒸发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志明 《气象学报》1988,46(4):477-480
陆面蒸发量可以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用降水量减径流量计算得出,或者在测得或间接算出土壤含水量后用蒸发模式加以计算。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不涉及径流和土壤含水量资料,仅用一般气象观测资料来计算陆面蒸发量的方法。 1.计算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