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林景星 《地球学报》2000,21(1):112-112
1999年12月3日至5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各断代专业组工作会议,到会代表140人。此次工作会议是2000年第3次全国地层会议的准备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依据既考虑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地层特色的原则,讨论和商定各个断代的顶底界和分统的同位素年龄值;选定各个断代的建阶名称方案和各个时代的“统”、“阶”与国际年代地层表的对比方案。参加第四纪组讨论会的有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东生院士、名誉副主任张宗祜院士、主任刘嘉麒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李立文教授等来自全国9个单位、11个专业的代表共15人。会议对中国第四纪底界…  相似文献   

2.
尚未完成的地质年代表--第四纪悬而未决的前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安芷生  艾莉 《地层学杂志》2005,29(2):99-103
第四纪是以气候变化、人类出现和现生生物物种占优势为特征的最新地质时期。第四纪的地层多以松散沉积物为主,是人类赖以生存居住的主要场所。鉴于第四纪研究对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的贡献,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和公众对其产生极大兴趣和更加重视。为了回应2 0 0 4年春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的“国际地层表”( 2 0 0 4 ) ,详细地介绍了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为争取第四纪在地质年表中的合理地位所作的努力以及目前争论的结果:今年比利时最终定论。呼吁我国广大的第四纪工作者积极加入到支持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保留第四系作为独立地层单元的行列中。同时简略地介绍了第四纪(系)术语的来由,国内外关于第四纪下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年代学专业委员会 2 0 0 0~ 2 0 0 1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1 2月 2 8~ 3 0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通过对各种年代学方法的国内外动态的介绍和学术交流 ,促进我国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东生院士应邀参加了会议 ,并作了题为“第四纪年代学若干问题”的重要报告。刘先生在充分肯定了国内年代学工作后指出 ,近年在国际地球科学研究中 ,已逐渐淡化了按地质时期 ,如全新世、更新世等进行的分类 ,而比较精确的年代测量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Quaternary)是地球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代表地质年代中最晚的时段.在探讨全球环境变化趋势时,第四纪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但第四纪作为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的地位和底界问题,自18世纪提出以来,在国际学术界中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2004年部分权威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取消第四纪的方案,引发了激烈的国际大辩论.直到2009年,第四纪在地质年代中的正式地位及其底界划分方案,才最终获得了国际地科联的官方批准.回顾第四纪最初命名到正式地位确定的过程,特别强调了中国科学家立足于黄土等地质记录的研究工作,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讨论,对于第四纪在地质学中的地位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2008,54(3)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中国地质学会前常务理事,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6.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2):140-140
《国际地层表》(2004)中曾取消了第四纪,因而第四纪是否作为一个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继续存在、其在《国际地质年表》中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为此,“国际地层委员会”与“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于2005年成立“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就第四纪的划分问题展开工作,目前“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对第四纪归属问题提出以下两种划分方案:第四纪(系)是《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间延限自晚更新世格拉斯期(Gelasian Age)起(2.59Ma)至今,格拉斯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为其地层划分起点,是新生代中的一个纪(工作组中获6/8赞成票)或亚代(获5/8赞成票)。  相似文献   

7.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15-415
自“国际地层表”(2004)将第四系从“国际地层表”中取消之后,反响强烈。由于国际地科联并没有批准取消第四系,所以有关第四系存在与否的不同意见还在激烈争辩中。2005年9月在比利时召开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工作会议,就这一问题再次进行专题讨论,讨论的最后结果有待国际地层委员会正式分布,但似乎已可不必担心“第四系被取消”了。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刘东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2009年3月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开.大会举行了"刘东生星"(58605号小行星)的命名仪式、<纪念刘东生院士> 文集和<黄土与干旱环境>的首发式.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4):F0002-F0002
刘宝琚院士 男,生于1931年9月,天津市人,著名地质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曾任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第四纪研究》2008,28(2):I0001
刘东生同志生平刘东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  相似文献   

1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4,24(5):481-485
文章详细介绍了最近INUQA组织和INQUA地层与年代学委员会在“Episodes”杂志 2 0 0 4年第 2 7卷第 2期公布的新的地质时代标尺 ,并就关于“第四系”这个地层单位的重新定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对于取消“第四纪”(Quaternary)一词 ,发表了意见以及不认同的观点 ,同时文章还呼吁 ,希望更多的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工作者踊跃发表意见、积极呼吁 ,使“第四纪”(Quaternary)一词正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1998,44(3):269-269
林景星著.“Ouaternary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China”(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英文)).地震出版社,1996.16开,181页.该书汇集了中国东部临海地区及边沿海101个钻孔的资料,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描述、准确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严谨的地层框架;依据对生物群时空分布和沉积物特征的详细研究,对中国东部第四纪的气候灾变事件、生物大迁移事件、洪水事件及海侵事件进行了详细论述;依据定量古生态学对环境变化进行了详细探讨。刘东生院士在序言中指出,作者在该书中对中国东部及全球的环境变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联系人:100037,北京阜外百万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林景星。  相似文献   

13.
顾国华 《地质学刊》2006,30(3):207-207
刘东生(1917-),辽宁沈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专业,1946年进入地质调查所。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2年获美国颁发的“泰勒”环境成果奖,2003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质编辑室: 许多学者把第四纪统一划分为全新统(Q_4)及上、中、下更新统(Q_3、Q_2、Q_1),绝对年划大约为100万年。但近来有些学者或书刊,对年代划分确有出入。例如,刘东生等先生在一九六二年《中国地质》第6期发表的《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一文中,认为“第四纪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时期较短(100—200万年)”……。为此,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4月 1日设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泰勒 (Tyler)奖委员会公告 ,我国现代第四纪研究的创始人、著名古环境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荣获 2 0 0 2年度国际环境科学的最高奖———泰勒奖。这是这一重要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环境地质学研究的科学家 ,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同时获奖的还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allaceS .Broecker教授。泰勒奖委员会公告认为 :刘东生院士借助于分布在中国北方巨厚的风成沉积物———黄土的研究 ,开创性地发展了一整套研究方法 ,利用陆相沉积所记录的古环境变化信息 ,重建了过去 2 50万年来地球…  相似文献   

16.
28届国际地质大会时,国际地层委员会向大会推荐了一个暂行的全球地层划分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了一套新的前寒武划分方案。现将此方案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向我国地质界作一简要介绍。 1988年9月18日—21日在天津召开了国际地科联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 2 0 0 1年 2月 8日至 1 1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中西部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群及其全球构造意义》预设计项目学术研究计论会。这是“中心”组织的首次主题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策划“中心”在“十五”期间研究的主攻目标 ,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十五”期间“中心”导向性研究立项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纪分会中国委员 ,国际冈瓦纳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松研究员向会议报告了“国际前寒武纪研…  相似文献   

18.
由地科联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组织的国际水工建设工程地质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9月13日至19日在苏联梯比利斯召开,有24个国家的278名代表参加。我国派出由电力部、水利部和地质部共同组成的工程地质学家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上讨论了“水工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预测”、“褶皱地区坝基勘探经验”、“地震构造与水坝工程建设”、“关于坝与水库建设和运营中总体运动问题”、“岩溶和强渗透性碳酸盐岩区坝与水库的工程地质问题”、“水坝破坏和失事的地质  相似文献   

19.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2):415-416
张守信,男,汉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祖藉河北静海县,1927年10月6日生于江苏徐州市,2006年8月31日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曾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分类专业组副组长,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个人会员和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五成员之一(1981~1992),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地层分委员会会员(1984~1988,1995~1999);曾受聘为地质矿产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1:50000区域地质制图方法研究”项目顾问(1986~1990)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讲授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1981~2004)。  相似文献   

20.
太古宙四分的新动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所提出的元古宙分为古、中、新三个代和十个纪的方案已先后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执行局所通过.该分会又于今年4月15~18日在英国麦丁堡举行了第九次会议,讨论了太古宙的时代再划分问题.全球各大陆的8个国家13名成员出席了会议.经交流讨论,比较一致的同意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