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喜马拉雅弧型地震构造带西反射弧地带(简称“西触角区”),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2005年10月巴基斯坦曼塞赫拉7.8级地震发生后,对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西触角区(N30~45°,E61~80°)大震活动存在显著的时间上10年左右成组性及两次大震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的爆发性,地点上的成丛性,兴都库什深震区的地震有一定先兆意义,与东触角区(N20~29°,E95~102°)大地震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沿欧亚大陆与印度洋、澳州板块碰撞带上印尼苏门答腊8.9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显示出这一板缘地震带正处于活跃状态。研究认为未来1~2年应注意西触角区尤其是天山地震带的大震连发的危险性及东触角区(缅甸及川、滇为主)发生响应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其他地区大震形势的影响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总结了印尼苏门答腊西8.7级地震的几个特点:(1)板缘特大地震;(2)引发海啸,受灾范围特别大,成灾的瞬间突发性却不如内陆地震明显;(3)在远处出现“湖面波动”等同震现象突出;(4)震前全球地震活动出现异常图像;(5)安达曼弧一带与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存在相关性。并由此提出了:尽快加紧地震海啸预警机制研究及其技术系统的建立;加强地震预测预警机制研究;要重点研究川滇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缅甸弧的俯冲作用及川滇断块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中 《中国地震》1992,8(1):68-75
本文用川滇及其邻区震源深度分布的规律、震源机制P轴出地点的资料、及现有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讨论了印度板块缅甸弧的俯冲深度、形状及地壳隆起的力学机制。指出缅甸弧沿北东方向向川滇地块俯冲的角度为19.1°—26.6°;挤压作用可能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大规模隆起的唯一原因。由于我国川滇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格局都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它们的地震活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00年至1980年期间,缅甸弧附近和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都可分为四个活动期,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期的开始与结束都较缅甸弧附近地区相应的地震活动期滞后,滞后时间分别为2年和3年。  相似文献   

6.
川滇地震活动特征——应变释放与大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川滇地区8个主要地震带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的关系。每次地震的应变释放量由E~(1/2)确定,E为地震能量,LogE=11.8+1.5M(尔格)。结果表明:1900年后的7次大震(M_s≥7)都发生在累积应变释放相对偏低的地带;一般来说,这些地带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各地震带累积应变释放总量大致趋于一个常量。应用线性流变体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作为一种尝试,初步估计了川滇未来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对川滇及邻区特定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区1988年以来的8次地震发生前ML≥3.0级地震活动指标缺震(L值)、频度(N值)、活动度(S值)和危险度(D值)的曲线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下一次地震危险性时间的估计方法。川滇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模型ML≥3.0级群体地震活动的震兆曲线,能够很好地描述川滇区域地震活动强、弱变化的异常信息,临震信号是地震失稳的标志,有震异常和临震前的短临异常反映出的时间变化非线性曲线特征能够有效地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  相似文献   

8.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川滇地震活动的格局及周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川滇地活动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从8世纪来,本区经历了两个较完整的地震活动时期。(2)在两个活动时期至,大震呈现不同的空间格局。(3)20世纪以来的最近一个地震活动时期里,显示出两个活动周期。(4)在两个活动周期里,Ms≥6.5级地震具有空间上的重演。(5)一些孕震区的地震活动存在同步和滞后现象。对于长的地震活动时期有空间格局的改变,对短的活动周期有空间重演;从长期来看格局的改变是主要的,从短期来看地震的重复性是主要的;地震活动的同步和滞后现象反映了应力的传播。目前,川滇地区正处于最近一个地震活动时期的最近一个周期的前半期向后半期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许多强震震例总结表明,在大地震前往往出现多种先兆性地震活动异常,可以作为强震危险区预测的重要依据[1,2]。回顾芦山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图像异常有:川滇2008年开始新一轮大震活跃幕;沿E103°线分布的川滇东缘带是近期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带;历史上川北M≥6级地震的原地复发,已出现4对,1327年天全地震离逝时间已680余年;1500~2007年中国南北地震带东缘带(银川—通海)M≥7.7级地震空段内(康定—武都),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8级地震,北东向单侧破裂约300 km,但南段(映秀—天全)并未破裂,原缺震"空段"尚余一半;川滇几次中强以上地震后芦山—大邑均发生响应性诱发地震;中等地震月频次异常出现在2012年4月、7月和2013年2月;2013年2月18日四川盆地内三台—盐亭间先发生4.7级地震;四川及邻区大地震后5年左右的晚期强余震及后续强震活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异常等。这些异常图像的分析和应用有助于芦山地震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大震前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模糊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淳  冯德益 《中国地震》1989,5(3):18-25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分析识别了大震前可能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建立了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从属函数 μ=(1 ak/T)_(-1),根据从属函数曲线μ(t),利用模糊模式识别中的阈值原则及最大隶属原则,可以识别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并分析其时间特性。 若把时间单元取成年(或月),就可以识别出大震前数年(或月)内出现的中期(或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本文探讨了我国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大震前出现的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及华北地区较大地震前出现的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3.
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构造断裂,具有共轭网络特征.笔者在研究川滇地区和中国东部大陆扳内地震活动中,利用中小地震活动条带互为正交网络,与7级大震的发生地区进行对比,总结出大地震发震区域与网络交汇的结点具有相关性.以此对川滇地区18个网络结点小震频度--时间序列进行统计,预测区内5级以上地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分重点监视区中期综合分析预报工作一、确定重点监视区的方法及其判据1.地震活动性异常(1)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1)大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有两种形式①在未来大震的震中及其邻区(距大震震中200千米范围),大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现象一般不持续至大震发生,往往大震发生在峰值后的下降段。②在未来大震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并无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设以某个时间为起点至 t 时刻前的给定时段里,受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大范围内的累积应变释放量为ε_0=1/C(?),j 是全区地震总个数。在同一给定时段里,该范围内的第 K 个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量为(?),m_k 是第 K 区地震总个数。其中,假定受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的大范围内,C 为常数;Ei 和 El 为相应的地震波能量。定义(?)为第 K 区在 t 时刻前夕的相对应变量。一次大震发生后,应力要重新调整,这必将引起一个地区应力系统的改变。我们希望有一个量来表明:在统一构造应力场控制下,这种调整、变化的特点。研究川滇地区1500年以来,M≥5.0级的地震活动表明,这一过程可以用相对应变量 P_k(k=1,2,…,9)来近似表达。自1917年以来,9个孕震区的共10次大震都发生在 P_k≤0.08的区里,而不发生在>0.08的区;对每个孕震区,P_k>0.08的期间是安全期,反之为危险期。这可作为川滇地震危险区的一个参考判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西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来源的GPS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析了区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变形背景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根据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2005年1月GPS应急观测结果研究了本区水平运动变形对印尼大震的远场响应特征;初步分析探讨了印尼8.7级地震对我国西部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中源地震活动特征,与唐山地震前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3次大地震前曾发生6或7次h≥60 km的中源地震,且"大震前中源地震活跃的时间跨度T"约5年或5年多。这是大震前中源地震活动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包含了孕育大地震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他特征还有:中源地震的活动—平静交替、临近大地震前的地震平静、呈条带分布和(或)地震空区等特征,这与大震前壳内地震活动性的一些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18.
正地震显著增强是大震前应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显示。强震前震源区周围一定时空范围内经常出现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这是国内外学者早已注意到的异常现象。川滇地区M≥6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以增强为主,但异常出现的范围因地震而异。2017年10月以来,尤其是2018年1月以来,滇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中等地震活动增强显著,截止5月31日,共发生9次ML≥4.0地震,最大地震为2018年2月9日景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近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大震前各种地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特征,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中等强度地震前小震活动图象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较少。作者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后简称“指南”)中,有关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判定方法,研究了1980年  相似文献   

20.
正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孕震期间,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动电效应和压电效应伴随着地面静电场异常变化。汶川、金口河、漾濞、九寨沟等多次中强地震前,均观测到震前地面静电异常变化。本研究利用川滇地区地震活跃地带的地面电场监测资料结合地震信息,通过雷电监测网排除雷电对地面静电场干扰,研究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面静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及参考量,提出利用气象部门的地面静电观测对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短临预报的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