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发展双季杂交稻是推动我区粮食生产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根据丽水山区农业气候特点,和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在不同气候年型下的多组合、多点试验示范资料,得出威优35作为早季栽培高产、稳产性能好。本文以威优35的气候生态特性为主,分析探讨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的气候适宜性,为双季杂交稻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抛秧高产特征及其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96、1997年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建立进育抛秧发育期模型和产量构成因子模型,包括茎蘖动态模型、千粒重增长模型,每穗实粒数模型,分析高产特征及机制。结果指出,水稻抛秧移栽与手插移栽相比,移栽迟滞期短,群体茎蘖2数粳稻高16%,汕稻高23%;千粒重,粳稻低1%,灿稻高9%;每穗实数无区别;部产量,粳稻高16%,灿稻高9%。抛栽秧苗随机均匀分布,入土深度较浅,从而营造了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了产  相似文献   

3.
龚绍先 《气象》1978,4(7):32-33
密植作物的丰产栽培实践表明,为夺取每亩千斤左右的高产,其主要矛盾是发展群体结构引起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造成抽穗后的倒伏问题。因此,研究密植作物群体内的光分布规律和确定农田光条件的适宜指标,对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以充分地利用光照条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农田小气候观测和服务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璐  葛锦华 《贵州气象》2000,24(3):32-35
对毕节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高产品玉米地分别在不同时期进行小气候观测,初步总结出黔西北区高产玉米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表明玉米品种毕303每公顷296.3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公顷产34.82kg,洋芋、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45.11kg查对于其它品种及密度群体结构更为合理,能获得较佳的小气候环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雁伍 《气象》1978,4(9):32-34
水稻的产量结构是由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这些产量结构因素的优劣,是根据作物自身的生育规律,在不同发育阶段遇到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而先后形成的。在三熟制栽培条件下水稻的丰产性状,穗数是决定的首要因素,在这个多穗的基础上,培养大穗多粒和提高粒重,是高产更高产的关键。 在论述水稻丰产性状诸因素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之  相似文献   

6.
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观测,分析了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了UV—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生育期推迟,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植株矮化,绿叶数、单株干物重、叶重、穗重等减小;影响小麦群体生产力表现在: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叶日积、净同化率都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而使小麦每亩株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也明显下降,最终影响到小麦群体生物学产量及经济学产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教、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文林  陶丽芳  刘桂花 《气象》1999,25(9):56-57
水稻高产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气象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分析1998年云南省弥渡县两系粳型杂交稻“70优4号”高产栽培气象条件,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具体标准,总结了栽培管理上的一些措施,供有关地区种植推广该品种参考。  相似文献   

9.
合理施用氮肥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氮肥施用中,目前普通存在着施用量过多或过少,施用时间不合理,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米质的改善,而且还污染了环境,降低了氮肥的使用效益。自80年代开始,模拟优化技术引入作物(水稻)生产系统后,已研制出了许多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如“双季杂交稻高产栽培模式”、“双季稻—冬作高产栽培模式”等。这些模式对水稻的施氮量和施氮方法虽有所改进,并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但均为经验模式,未突破传统的施肥概念。近年来,以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施氮技术模拟优化软件MANAGE-N,充分考虑了不同品种(作物参数)、不同气候条件(光、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不同土壤条件(土壤参数)等影响水稻生产发育的各种因素,因而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的主要栽培特点之一是分蘖优势特强,80%以上的产量靠分蘖构成。但分蘖具有两重性,早期分蘖能形成一定的穗形结构,有利于高产。后期分蘖不仅成穗率低,且穗形又小,对产量作用不大。分蘖过旺还会造成田间郁闭,恶化小气候条件,以致病虫害严重,导致减产。提高结实率是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怎样选取积温保证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清 《气象》1980,6(6):1-1
无论是农业气候区划,还是考虑作物品种合理布局,或者是套、复种选取合理的作物组合,首先要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 热量年际间的变化很大,北方≥10℃积温高低相差700℃左右。想获得粮食高产、稳产困难是很多的。从农业气候角度上看,选取适当的积温保证率也是减轻低温冷害影响,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获得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播种期对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播种期对小麦株高、单株穗数、主茎总叶片数、叶长等植株形态的影响规律,并就这种规律,在确定小麦播种量、构成合理群体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效、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栽插方式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生态效应及其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麦适宜播期与基本苗的确定问题,本站曾于八一年根据分期播种试验作过初步分析。 在一定的肥、水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是保证群体合理发展,从而既获得足穗,又防止因群体过大,后期发生倒伏的重要因素。从农业气象角度,根据肥力和生产水平确定小麦不同播期基本苗,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本文根据县农业部门81—83年“7208”小麦品种苗情资料,分别付高产试验田(肥料、管理水平较高、条播)和一般大田(肥料、管理水平一般、散播),进一步分析冬前积温(0℃以上)对叶令,以及叶令、基本苗与平均单株茎蘖数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确定不同播期基本苗的计算方法,并列出计算结果,以供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两优培九关键期的气象指标与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倍九在南京和镇江两地的分期播种资料为基础,选出与产量密切相关的5个高产关键期,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组建气象响应模型,得出各高产关键期的最适气象条件值。以此为依据,用1951-1992年江苏省赣榆、徐州、高邮、南京、常州、溧阳、苏州等7个地区的气象资料,在高产关键期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4种茬口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气候值并与最适气候值进行比较,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论断,已被现代系统理论所证实和接受,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所谓系统,是指若干相互作用的元素的复合体。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其内部结构对其整系性能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整体(或系统)效应已经是系统论最重要的观点。作为一个领导班子,也可说是一个具体的系统。它必须具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达到最优系统效应,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指挥和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合理的群体结构的领导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显著提高,并已成为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杂交稻生育后期的抗寒性较差,适温幅度较窄,以及人们对低温危害其结实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在社、队和年际之间尤以晚季栽培的产量不稳定。连续几年来在参加“全区水稻两寒协作试验”的基础上,79年参加“全国杂交稻结实的低温冷害指标及其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规律的探讨“联合试验,探索低温危害杂交晚稻结实的一些生理原因,鉴定低温危害结实的指标,为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潜力,合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进行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84年黄岩县气象站在县科委组织下与平田乡农科站合作,在海拨400米高的山地进行杂交稻(汕优6号)旱栽试验。旱栽播期分六期,从4月15日起每隔10天播一期。当年该乡668亩旱栽杂交稻获平均亩产858.5斤的收成,比蕃薯多142.1斤,高产地块亩产1414.4斤,增产显著。该成果已得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现根据其观测资料分析杂交水稻旱栽的农业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汕优63为代表的杂交稻在水利条件好的、采用保温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播种裁插,并且齐穗期安排在8月中旬前并加强栽培管理的稻区,即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风险而获高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获取高产、高质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品、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合理高效地利用光、热、水气候资源,是当今世界一大课题。本文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简称 FAO)提供的农业生态地区法,把某些参量根据我省的农业生产现状及地形地理位置经过合理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