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潮区域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50年代始,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就已指出: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对我国讯期降水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著名黑潮区域的海温变化,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讯期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在许多文章中均有论述。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观点,进一步分析研究海洋加热场与大气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影响长期天气变化的物理机制。尤其是在黑湖区域海一气热量交换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以实际资料分析海—气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黑潮区域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汛期降水的影响,试图为青岛汛期降水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纬度海洋的热力状况对大气环流的维持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冬季。汛期的研究表明,冬季黑潮海域海表面水温(SST)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汛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期预报组,1978),夏季阿留申海域的SST异常与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场和后期秋季美国的气温和降水亦存在有意义的关系(Namias,1976)。赵永平(1986a;赵永平, McBean,1996)和Zhao and McBean(1989)曾用北太平洋海洋对大气加热场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揭露了黑潮及邻近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半年至一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事实,并提出用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作用的反相性假说来进行解释。以上研究表明,冬季中纬度海洋异常加热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我国汛期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冬季黑潮和湾流海域是中纬度海洋的两个巨大热源,它们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冬季中纬度黑潮和湾流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夏季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西风环流的影响,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前期冬季和同期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冬季东亚和北美冷空气都强时,黑潮和湾流海域对大气异常多加热,夏季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减弱,中纬环流平直,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旱的环流形势;反之,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加强,中纬槽脊系统明显,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涝的环流场。本文还对可能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大范围海洋温度异常时发生的埃尔-尼诺现象,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特别是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的关系。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直接影响到汛期雨带的分布,文中用1860年以来的长资料,分析了埃尼尔-诺现象与浙江汛期降水之间的关系,得出在埃尔-尼诺当年本省汛期降水出现正常或偏少的可能性较大,埃尔-尼诺次年本省汛期降水偏涝的次数明显增多的统计事实,为汛期长期预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热状况与我国旱涝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本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气象学家就着手研究海洋对气候的影响[1]。自70年代起,我国学者相继研究了中纬度海洋的海表水温(SST)对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并开始较系统地分析热带海洋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我国降水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增多,我国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较迅速,特别是海洋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仅就太平洋热状况与我国旱涝关系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  相似文献   

5.
利用1897~2007年共111年台湾恒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恒春汛期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用1951~2007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恒春汛期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结果表明:恒春汛期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恒春汛期降水异常多寡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冬季1~2月东半球极涡和前期3月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变化,对恒春汛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前期各月黑潮区海温与恒春汛期降水均表现为较好的正相关,其中1~2月相关最好;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与恒春汛期降水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3~4月相关较好;前期1~2月黑潮区冬季关键区海温及3~4月黑潮区春季关键区与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春季关键区海温距平和之差均对恒春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海洋因子比大气因子对恒春汛期降水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和西伸脊点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而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异常变化,则受到南海加热场的影响,并发现南海夏季热交换值与前期叹季)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有联系,该区海温场的年际变化与黑潮区域的海温场变化非常一致,因此。指出南海区域冬季海温场及其影响的热交换值,对大气环流和汛期降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子,在研究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气象工作者一直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作为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烈庭(1977)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黄嘉佑(1989)利用相关矩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夏季雨日之间的关系;魏风英等(1992)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降水有显著影响。 南海地处赤道西太平洋边缘,是低纬热带海域,它位于季风气流上游,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和各种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因此该海域海表面温度(简称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我国东部低纬地区的降水。罗绍华等(1985)曾作过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南海前期海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即前期海温偏暖时,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前期海温变冷时,降水少。但是,由于上述研究是利用1951-1972年的资料,而且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海海温的相关分析,因而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南海海温资料和我国降水资料的不断累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海温变异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海前期各季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关系,找出在海温影响下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旱、涝出现规律,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部地区旱、涝的长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海区域海面热量平衡特性及其对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近年来,中外许多从事气象工作的研究人员,已揭示了海洋对大气过程有着直接影响的重要事实,特别是在长期天气预报中,海洋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人们知道,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连续的热量交换过程,探讨其间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对于进一步揭示和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南海区域的海—气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开展的不多。本文采用实际资料计算了我国南海区域(9°N—21°N,110°E—120°E)逐月海面热量平衡诸分量,对其特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周期大于9天的超低频振动,这类振动与水位长期变化密切相关。海洋水位长期变化是地球自转、气候变异和海洋水量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尺度海气互相作用、气候过程、海洋动力学过程和海洋水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潮波中的半日潮、全日潮已公认是海洋中典型的低频长波,对其中的长周期分潮族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近年来,南海海气热量交换方面的研究表明,南海加热场对天气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已引起了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我们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初步分析了南海海域水文气象要素与海气热交换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的事实。本文将以实际资料分析南海海气热交换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南海海气  相似文献   

11.
埃尔尼诺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超 《海洋学报》1992,14(5):45-51
本文首先对我国汛期降水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RPCA),将我国汛期降水分成几种典型结构然后考虑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黄河流域中部、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降水的相关.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我国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降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埃尔尼诺开始的经度位置对埃尔尼诺年后一年我国黄河流域中部、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降水有很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海洋局于1992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1992年海洋灾害预测会商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海、东海、南海等各分局、海南省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局调度指挥中心等单位,会议还邀请了全国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交通部安监局,石油化工总公司安监部、海洋石油工程设计公司、渤海石油公司作业协调部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共计43人。 国家海洋局陈炳鑫副局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海洋灾害长期预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强灾害长期预测方法的研究,并重申有关汛期监测、预报、通信的规章制度和规定,要求各海洋预报部门的领导及值班人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临战姿态进入汛期,努力做好今年的海洋灾害预报服务工作。会议代表对1991年海洋灾害进行了评估,对1992年海洋灾害进行了预测,经充分讨论认为,1991年我国海洋灾害比1990年有所减轻,但局部地区灾害依然严重,1992年海洋灾害仍属正常略偏轻年。  相似文献   

13.
东南沿海前汛期与后汛期降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多年气候变化及500hPa环流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对比分析发现: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差异明显。前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小,大旱、大涝年少;后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大,大旱、大涝年多。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大旱、大涝年环流形势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在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分布上,表现出基本相反的分布类型。计算分析还发现,前期8~9月和冬季1~2月北半球副高,尤其是太平洋副高与前汛期降水相关尚好。前期1月赤道洋流区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前汛期降水均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2月北大西洋涛动和黑潮区以东至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后汛期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黑潮区域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机制。指出黑潮区域向大气提供热量的多少对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同期上空的500hPa高度场的影响更为明显,对翌年的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最终通过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直接影响青岛地区的汛期降水。  相似文献   

15.
根据青岛市1951 ̄19978年逐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汛期(6 ̄9月)和年度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等级和总降水量的关系。得出:年度或者汛期蚶对汛期乃至年度降水多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以相当暴雨日数来估算降水量可作为预测汛期及年度旱涝趋势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水中的N,P,Si是海洋中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繁殖、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和新陈代谢,以及海洋中物质的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世界上海洋的各个区域都有其研究报道。中国陆架海中营养物质的研究已进行了40多年,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世界大洋、极地海的营养盐研究,并有一些报道(顾宏堪,1992;宋金明,1995,1996; Hecky等,1993),但对世界大洋定点长周期的营养盐变化观测研究和降水对表层海水的输入影响长周期定点系列观测还未见报道。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有一个世界海洋中最大的高温、高盐“暖池(WPWP)”,这里进行着地球上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所以,研究该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对系统研究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4°S,156°E长达4个月的定点观测,研究了上层海水、深水中营养盐的变化、营养盐的周日变化及降水对表层海水营养盐输人的影响,本文为TOGA-COARE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井立才 《海洋科学》1985,9(1):11-15
海洋与大气界面上的热量交换是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內容。海洋给大气热量的多少,不仅对海洋表层热状况,而且对天气及气候的形成、变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的资料表明,北太平洋西部海洋热状况异常对我国大陆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用北太平洋西部大面积长时间的海气热量交换值,来寻求它与  相似文献   

18.
冬半年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左右,海洋的热容量比大气大1200多倍,因此它对太阳辐射的热量起着“贮存器”与“调节器”的作用,是影响长期天气过程的重要角色.气象工作者数十年之前已经开始注意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及长期天气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过不少研究.70年代以来,在一些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应用海温做长期预报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人们至今对长期天气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却了解甚少,甚至对同一个月份海洋与大气环流异常到底有什么关系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在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经常遇到两种似乎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作者强调海洋对大气的作用,而有的作者则又强调大气对海洋的作用,甚至同一作者有时主张前一观点,有时又强调后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作为人口大国,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省市,沿海人口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开发和沿海人口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研究海洋开发与人口发展的协调统一性,使两者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海洋开发与沿海人口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通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消除贫困,使社会具有长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及海洋开发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海洋给予人类的信息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海温与亚洲冬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的台风及我国某些地区的汛期降水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东太平洋赤道区海温与东海黑潮流轴变异、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多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些发现,提前预报有关气象要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我们的初步研究也表明,水产部门所关心的近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异、某些水产品(如海蜇)资源和产量的波动,与遥远的东太平洋赤道区海水温度的变化关系密切,用东太平洋赤道海温及厄·尼诺现象可预告翌年我国东海区海蛰生产的丰歉。事实证明,用海温预报气象、预报渔、农业生产趋势,时效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