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是我国农村用地类型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人地关系间起到关键纽带与桥梁作用。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普遍存在着量大、布局散、空心村现象严重、城乡住宅容积率严重失衡等问题,因此农村居民点的智能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15年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索:①地理区位特征与空间地形和人文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②分组类型划分与布局优化方案拟定。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原宽广、地势低平、河网稠密的太湖平原地区,高程和坡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十分微弱,而距离公路、公共基础服务点的距离以及河网密度等因素则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土地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总体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由旱地转换而来;中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最大;除关中平原城市群外,其他6个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变得更为规则。(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东南部聚集,西部、北部较分散”,呈现出更为密集的发展趋势,中原城市群变化最为明显。(3)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程1 km以下、距河流2~5 km处,其规模与距道路的距离成反比;道路是影响兰西、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高程是影响呼包鄂榆、晋中和中原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规模、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2004年和2009年2个时段不同海拔高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在地形低缓处集聚;从2004年到2009年,北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168.7hm2;5年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增长了5.57%;在空间形态上,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2009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0.031、0.189,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在空间分布上,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平均最邻近距离缩短了13.29%,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未考虑规划影响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集成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规划影响的方法。首先参照城镇发展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类型进行划分,然后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将孟河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中心村、基层村、拆并村4种类型。在对农村居民点类型微调后,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布局优化方案,对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许昌市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研究区域的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为基础,主要采用景观指数及变异系数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景观格局对比分析,发现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斑块数可以作为判别区县居民点违法用地情况的指标,平均斑块面积越小、数目越多,说明农村居民点违法乱建现象越严重,以此可以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核查的依据和指标。变异系数是从方差分析的角度总结归纳出来的指标,能很好的反映出区域居民点面积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以此判别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扩张的程度,可以作为核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指标,与景观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数目相结合能起到更好判别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城镇为例,在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作为土地整理分支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当前一个时期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经济发达地区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可以有效解决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日益加剧的矛盾,缓解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麻城市2009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指数和核密度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运用传统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模型从全域和局部角度分析自然地貌、社会经济、生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得出:麻城市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率达6.92%,斑块主要以分散式外延扩张为主,空间结构演变总体上呈现沿沪汉蓉快速铁路和武麻公路向四周扩散的连续分布特征。从全域上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坡度、公路、建制镇、风景名胜区、河流呈空间负相关关系;从局部影响程度来看,最大正向影响因子为人均收入和高程,负向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和河流,其他影响因子随地理位置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数倍于城市居民点用地,大有整治挖潜的空间。从当前的现状看,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两条途径;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筹资的主要模式。但是,本应该随着国家城市化加速而逐步减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现却呈现出与城镇用地同步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走低,城市化水平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却增加2.3平方米。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村庄科学规划的引导、城市化配套政策滞后,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权流转不畅等。今后应结合各种投资能力,确定集约化的潜力,制定相应的集约化计划,加快村庄整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分析功能,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DPS软件的矩阵计算功能,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化值,运用二次综合函数,确定目标的集约利用度。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意见。评价结果:经过探讨和评价,佛冈县各镇的集约利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头镇、迳头镇、龙山镇、高岗镇和汤塘镇。其中,水头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但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Ⅱ等级,归于较集约利用的范畴;汤塘镇、迳头镇、高岗镇和汤塘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度属于基本节约的范畴,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Ⅲ等级。总体来说,佛冈县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在评价佛冈县各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生空间协调度的中泉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中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问题,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模型,该文选取甘肃省景泰县中泉镇为研究区,开展三生空间协调度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将中泉镇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规模管控型和搬迁撤并型4类。实验表明:中泉镇城郊融合型居民点共有21个,占比2.73%,主要分布在中庄村;集聚提升型居民点392个,占比52.84%,分布在龙湾村、腰水村、三合村、尾泉村、胡麻水村和长生村;规模管控型居民点共有365个,占比32.16%,分布在红砚台村和大水村;搬迁撤并型居民点共有95个,占比12.26%,分布在崇华村和白水村。该研究可为乡镇尺度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土地利用与人口、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相关性及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土地利用布局的区域差异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典型的煤炭城市鹤岗市为例,利用鹤岗市2003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将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应用到了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分析得出,鹤岗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上,林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不均衡(比较集中),说明社会的自调能力在加强;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分布相对均衡(比较分散),说明社会的自调能力在减弱。在时间上,近4年来,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趋向均匀,而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趋向分散。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1995年4月、1995年5月~2000年3月、2000年4月~2005年11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动态监测.引人多项指标对北京全市及各区、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与景观特征分析.选取1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对于农村的合理规划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超标。按国家总体规  相似文献   

14.
辜寄蓉  何勇  蒋谦 《测绘科学》2015,40(5):63-70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总结前人提出的7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拓扑结构定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含廊道空间特征和斑块空间特征的空间结构识别指标体系,对空间模式进行识别;结合经济因素,分析了不同用地结构空间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济宁市任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是为了有效划分用地整理潜力而进行的,通过确定分级方法,合理划分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潜力级,有助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相关规划的编制。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因素,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确定评价分级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整理潜力评价分级。将淮安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划分为5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潜力区域提出了相关整理模式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倪斌 《现代测绘》2012,35(1):17-20
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交通、河流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农村居民点呈数量多、质量低、大散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能为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意义及整体思路。在对政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测算了到2020年政和县农村居民点潜力与整治目标,提出了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模式以及促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目标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Voronoi图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瑜  师学义 《测绘科学》2012,(1):136-138,150
本文综合考虑居民点现状布局及相邻居民点间相互影响,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应用Voronoi图理论,依据熵值、聚类指数、标准差3个测度组合,将晋城市居民点划分为4种整理类型并绘制城乡用地布局等级图,结合2020年晋城市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值,进行晋城市居民点布局优化。结果显示,考虑居民点布局现状,利用Voronoi图理论及其聚合形态测度检验,为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空间理论依据,是布局优化的直观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GIS技术,对焦作市1980~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焦作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草地、城镇用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水域、农村居民点与未利用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其他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林地和滩涂一直处于减少状态。20 a间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