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陈烈  赖志才  夏才源 《热带地理》1998,18(4):289-295
论述乡村城市化的涵义,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制约因素及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和对策,指出不同国情应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乡村城市化的形式也应有所区别。珠江三角洲是目前国内乡村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于工业化发展速度相比仍显得滞后,城市化属初级阶段,呈粗放化特点。为加快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必须抓好如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②形  相似文献   

2.
分析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乡村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性质,以及乡村城市化的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乡村城市化与非农化、工业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性质,以及乡村城市化的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闫小培  毛蒋兴  普军 《地理学报》2006,61(6):613-623
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资料,应用定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及政策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的验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珠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可归纳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资等6个因子,并且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张文忠  王传胜  吕昕  樊杰 《地理学报》2003,58(5):677-685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种土地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县市,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状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产业非农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按照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特点与问题,认为适宜这一特殊地域的城市化途径在于乡村城市化,并对乡村城市化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浩 《地理教学》2011,(21):17-1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两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制造业由香港和台湾向珠江三角洲的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转移)对移入地及移出地的影响;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课例研究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教师成长为首要目标。本文以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节为课例,从“讨论式”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做研究。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因素,尤其是工业化对城市化各个方面的作用,以及城镇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讨论了1980-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7个主要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速度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以耕地面积减少系数为主要指标,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基于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4种城市化模式。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出现的耕地资源过度消耗现象,不应简单地归因于城市化发展,而主要与当地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不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1)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 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 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2.
正【课标分析】"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具体分解为:①了解区域工业化的过程特点及成因;②了解区域城市化的表现;③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④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⑤学会区域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结果,是人口非农化,经济非农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土地非农化的过程,为更好地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动态变化,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应用边际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转用效率评价进行了探讨,得到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的转用效率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与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表现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农村在经历着由传统农村,在经历过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后,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的农村就地城市化。本文以中山市为例,分析其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典型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其就地城市化特征差异较大;中山市就地城市化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机制、外向经济带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体制制度推阻机制等综合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每种机制在中山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起的带动作用或主导机制是存在演进更替的,其动力贡献度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地理研究》2003,22(6):760-768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主体(agent)的单中心城市化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领  翁谨  杨开忠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09,28(4):947-956
构建了基于自主体(agent)的单中心城市化模拟模型,实现了一个人工可控的计算实验环境。围绕人口流动、扩大内需、集聚效应等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展开模拟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1)城乡消费倾向扩大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地区收入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2)随着集聚过程的负效应增大,城市化水平相应下降,甚至不可持续;(3)城市化与工业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结构比值随着城市化水平上升而不断提高,而且工业化进程要快于城市化过程。本文认为,基于自主体建模为研究和揭示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动态规律和驱动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国城市化研究需要结合转型时期的基本国情,探索演绎分析、计算实验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莉娅 《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
江苏是最近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样板之一。以江苏为例,从城市化制度变迁和创新、产业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角度出发,采用空间分析与经济供求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考察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总结了199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19.
杨忍  陈燕纯  徐茜 《地理科学》2018,38(4):511-521
聚焦于乡村工业用地混杂及分散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佛山市顺德区,系统分析乡村工业用地演化过程和用地特征,并以政府力和社会力的交互机制为分析框架,辨析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工业用地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顺德区工业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1984~1991年,自下而上农村工业化,用地空间分散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主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一致。 1992~1998年,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工业用地规模化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为政府力与社会力势均力敌。③1999~2005年,集约开发促成农村工业化集中发展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压制社会力。④2006年以后,农村工业化进入全面调整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相持。在顺德区工业用地空间演化过程中,政府力起主导作用,社会力相较于其它乡村型半城市化地区更为强大,政府力与社会力的相互作用的平衡点在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均衡。在珠江三角洲半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空间优化整合的前提是平衡各级政府力与自下而上的村民及村委的社会力,社会力的引导是破解农村工业化用地破碎化和混杂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阎小培  刘筱 《热带地理》1998,18(1):7-11
根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总结了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特征。即乡村劳动力非农化速度快,非农化具空间分散性,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以自来而上为主体的城市化;着重分析了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认为地理环境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最基本的前提,由农业生产的推动力和乡镇企业产生的吸引力构成的动力结构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关键,而对外开放则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讨论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