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3.
论地电阻率变化作为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报在我国已经尝试了20余年,但这是一项世界性科学难题,始终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出现有“前兆”时不一定跟随地震,而地震发生之前也不一定观测到“前兆”,这样就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地震预报。究其原因不外乎客观上要求同时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确实是无比的科学难题,而主观上我们的战略,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存在着尚待改正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连续发生了1976年和林格尔6.2、巴音木仁6.2、1979年五原6.0、1996年包头6.4级等地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已经成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新的主体活动区域,回顾4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经历,收获更多的是教训和遗憾。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内蒙古40多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坚持经验预报和物理预报两条腿走路,经验预报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内在的科学价值,坚定地震预报的理想和信念,坚持不懈地探索,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最终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地震工作者。围绕着要不要进行地震预报研究,地震能否预报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官员、社会公众等争执不断,乐观论与悲观论并存。该文综合介绍了近期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及当前地震预报研究的某些动态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对这一演化物理问题有逐渐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地震做出中期和短临预报是很有可能的。本文以共和地震为例,对地震前兆场源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认为,正确的认识场源关系,以场求源,以源推场,场源结合,跟踪短临异常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13.
四、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与研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之一。由于近年来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强烈地震,震前未作出任何预报,使人们对地震预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地震预报正处于低谷时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作为长期从事地震地...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地震》1994,(1)
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地震预报探索和研究已达26年,面对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通过多学科综合观测、研究,在我国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大批强震和中强震的震例。我国对如此众多的中强地震所作的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和防灾减灾等国际组织的重视。在对地震异常识别、干扰排除、前兆特征及判别指标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地震分析指南及其计算机软件系统,大大推动了我国在以物理预报为基础的概率性预报方面的进展,使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在国际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在中长期预报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地震的短临预报已成为防震减灾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国家地震局决定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一部分科技骨干突出加强短临预报方法及其理论的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大中康誉为了实现地震预报,观测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另一个支柱就是地震预报理论的建立和系统化问题。如果确立了预报理论,就能够对预报观测、前兆的判定、地震发生的预测等提出科学根据和合理的指导方针。因此,要确立有科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各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科学思路的基础上,认为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因”,即由于已经发生的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未来发生较强地震。这一类包括的预报方法较多,如空区、条带、b值、地震迁移、相关地震等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区域应力场增强的“果”,即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区域应力场增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而未来地震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地震所导致的结果。这一类包括“地震窗口”、小震群活动等方法。针对第一类方法,各种预报方法都是力图从地震三要素中提取未来地震的信息,而具体作法又都是利用地震三要素这个多维空间的某个剖面。为了从地震活动诸要素的多维空间提取综合信息,我们对每个地震加入了破裂面方位,构成了地震第四要素,并依据地震4要素建立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概括了多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科学思路和预报经验,从而可以形成测震学的综合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地震预报研究的探索却已经持续了4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体系。流体地震前兆监测是地震前兆监测体系中的4大学科技术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50年以来,地下流体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手测(点测采样频率1次/日)、机械模拟观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研究的主攻方向: 动力数值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怛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仍须把地震的监测和预报作为中国地震局最为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高举攻克地震预测难题的旗帜,打破长期以来地震预测研究徘徊不前的局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近年来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战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电磁阵列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表明,从布网观测走向阵列观测已经成为21世纪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上述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为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为此,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打破经验性地震预测的局限,把研究的注意力尽快转向以动力学为基础的地震数值预报。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壳动力学,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强化多学科,多部门的组织协调,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