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昭健 《湖南地质》1997,16(3):163-166
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床产于棋梓桥组底部层位中,矿体呈似层状。除铁、锰、铅外,伴生有银、铟。由泥盆纪沉积期成岩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型铁锰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形成的长期性及多阶段性的研究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热水沉积—叠生成因矿床,早期呈现寒武纪的热水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晚期为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该矿床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是目前西藏地区最大的层状沉积型铅锌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本文从含矿建造、断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分析入手,分析研究了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及围岩蚀变,揭示了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和喜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两期成矿作用,是典型的海底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4.
热液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和多期性,热液成矿作用与其他成矿作用(夕卡岩成矿作用、沉积—变质成矿作用等)的叠加现象,已经引起很多研究者的注意。作者通过对西华山、漂塘、瑶岗仙等许多钨、多金属矿床的研究,发现在华南地区目前不少已知的大型有色、稀有矿床。几乎都是燕山期多次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为此,认真研究和总结“多次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的叠加特征”实有必要。本文以漂塘钨锡矿床为例,论证岩浆期后热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点,矿床的形成是多种成矿作用过程叠加的结果,具有多来源,多期次成矿特点,经历了中三叠世的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和燕山晚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应为同生沉积与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复合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6.
云南个旧锡矿床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地质发展史出发,依据矿石光片鉴定及鲕状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综合分析前人提出的岩浆热液成矿和热水沉积成矿的证据,认为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既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又有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理想模式。矿床中岩、矿石S、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或下地壳古老基底,后混入部分上地壳物质;H、O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成矿热液以上升的岩浆热液为主,结合部分变质热液及渗透淋滤的大气降水形成混合热液;Re-Os同位素测年得出矿床形成时间为(47·81±0·71)Ma,矿化主要发生于大皮甲岩体岩浆侵位晚期的期后热液阶段。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次、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古元古代的沉积定位阶段→中新元古代的区域变质改造富集阶段→喜马拉雅期的颠覆性改造叠加富集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8.
杨眉 《矿产与地质》2014,(3):284-286
从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矿床地质出发,分析其热水沉积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的证据,认为其主要成矿作用为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则对早期的热水沉积矿体进行叠加改造,故矿床是热水沉积成矿-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构造动力—火山岩浆同步一体成矿机制:以江西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英  冯志文 《地球科学》1994,19(6):815-820
银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构造动力热液成矿及火山-岩浆热液成矿两个阶段,构造动力热液成矿奠定了银山矿床矿化的基本格局,火山-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其上,形成了银山大型或特大型金铜多金属矿床,大量事实表明,两种成矿作用在时间上具同期性,构造动力热液成矿稍早些,在空间和成因上两者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构造动力-火山岩浆同步一体的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总被引:78,自引:64,他引:14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2,28(5):1349-1361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港探区古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黄骅凹陷的大港探区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热事件。古流体研究表明 ,本区有两期油气运移过程 ,分别与燕山期和喜山期的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两期油气运移过程具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记录和明显差异的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早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液态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13 5 %~ 3 7 9% ) ,而无机组分含量(质量分数 )偏高 ( 62 0 %~ 85 9% )。晚期油气运移以形成气态烃和气液烃有机包裹体为主 ,流体成分中有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高 ( 3 4 6%~ 73 0 % ) ,而无机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偏低 ( 2 6 6%~65 2 % )。早晚两期流体的形成温度、压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晚期的温度和压力均大于早期。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较小差异 ,晚期略小于早期。流体包裹体特征、流体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均表明 ,本区具有两期油气运移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挤压为主;燕山期为NW-SE向挤压,平均差应力值为112.5MPa;四川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SSW向,平均差应力值为101.4MPa。四川期为本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建平  万天丰 《现代地质》1994,8(4):467-473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挤压为主;燕山期为NW-SE向挤压,平均差应力值为112.5MPa;四川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SSW向,平均差应力值为101.4MPa。四川期为本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Complex superimposed basins exhibit multi-stage tectonic events and multi-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in the early stage have generally late-stage 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fter undergoing adjustment,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ter-stage multiple tectonic events.In this paper,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 is a basic feature of oil and gas-forming reservoirs in complex superimposed basins,revealing not only multi-stage character,relevance and complexity of oil and gas-forming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but also the importance of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is not a basic feature of oil and gas forming reservoir in superimposed basins.Multi-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only characterizes one aspect of oil and gas-forming reservoir in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does not represent fully the complexity of oil and gas-forming reservoir in superimposed basins.We suggest using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 to replace 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concept to guide the exploration of complex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Under current geologic conditions,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 is represented mainly by four basic forms:phase transformation,scale reconstruction,component variation and trap adjustment.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 is produced by two kinds of geologic processes: first,the oil and gas retention function of various geologic thresholds(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hydrocarbon migration threshold,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ng threshold) causes the actual tim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to be later than the time of gener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hydrocarbon in a conventional sense,producing 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second, multiple types of tectonic events(continuously strong reconstruction,early-stage strong reconstruction, middle-stage strong reconstruction,late-stage strong re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stable sedimentation) after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lead to adjustment,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eservoirs formed earlier,and form new secondary hydrocarbon reservoirs due to the late-stage reservoir formation effect.  相似文献   

15.
唐哲民  陈方远 《岩石学报》2009,25(7):1639-1644
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岩石经历了超高压变形及多期折返变形。第一期折返变形为伸展折返变形,榴辉岩发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没有新生面理或线理的发育,基本保留了超高压阶段的S-L组构,并有显示熔融体特征的强退变榴辉岩发育。第二期折返变形为SEE-NWW向挤压折返变形,超高压变形期形成的不同岩石类型在本期变形中表现出不同的叠加变形现象,榴辉岩类岩石早期形成的S倾面理主体部分转为SEE倾,但拉伸线理产状与超高压变形期的近SN走向基本一致,反映早期面理沿NNE轴向的重褶作用,局部又被向SEE缓倾的韧性剪切带切割;而片麻岩类岩石在超高压变形期形成的S-L组构的主体部分已被新生成的总体向SEE缓倾的S-L组构置换,反映早期面理不仅重褶,而且大部分再度发生韧性剪切变形,具SEE向NWW的逆冲剪切指向,矿物普遍重新定向。第三期折返变形发育具NWW向SEE正滑剪切指向的韧性剪切带,并伴随大量“Z”型褶皱构造的发育。第四期折返变形以NWW向SEE正滑的张性或张扭性脆性断裂活动为主。探讨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变形的力学机制及CCSD主孔岩石面理变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雷西南地洼盆地地层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自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沉降达1223m.构造沉降过程可划分为7个时期.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为快速构造沉降时期.该地洼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幼—少年期(E_1—E_2).青年期(E_3—N_1~1)。壮年期(N_1~2—N_2)和中—老年期(Q_1—Q_4)等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以构造沉降为主,第四阶段则转变为构造抬升为主.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存在一个Mckenzic旋回.青年期阶段是该地洼盆地演化的最主要阶段,壮年期则是其定型阶段.  相似文献   

17.
张岱岳 《地质与勘探》2024,60(2):244-264
河北中关铁矿是“邯邢式”矽卡岩铁矿的代表矿床,本文将中关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阶段。对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和铁铜硫化物阶段的金属矿物(包括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开展电子探针测试,并且对这三个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磁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测试,旨在查明中关铁矿床中Co的赋存状态以及在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分布规律,探讨Co元素迁移演化-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中。不同成矿阶段的Co元素分布不均匀,氧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磁铁矿中的Co含量最高,分别为0.12%~1.39%、41×10-6~76×10-6;铁铜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大量出现,且Co含量相对较高,为BDL~0.45%,同时期条带状磁铁矿为32×10-6~71×10-6,故此阶段为Co元素最主要的富集阶段。湿矽卡岩阶段为较高温、弱氧化条件,氧化物阶段温度逐渐降低,氧逸度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形式络合迁移;铁铜硫化物阶段温度进一步降低,但还原性增加,Co可能主要以CoCl42?和Co(HS)+形式络合迁移。温度降低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可能是控制Co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花山锑金矿床位于皖南东至县境内, 是皖南地区代表性金-多金属矿床之一。 本次工作对花山锑金矿床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相学特征观察以及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1) 花山锑金矿床主要成矿阶段可分为毒砂-黄铁矿(PyⅠ)阶段、黄铜矿-黄铁矿 (PyⅡ)阶段和方解石-辉锑矿阶段。 2) 金在不同阶段硫化物中均有赋存, 其矿化伴随整个热液成矿过程, 且以毒砂-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为主。 毒砂-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发育金矿化, 无锑矿化, 方解石-辉锑矿阶段发育锑、金共生矿化。 3) 早阶段即毒砂 -PyⅠ阶段和黄铜矿-PyⅡ阶段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及黄铜矿, 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为 主;晚阶段即方解石-辉锑矿阶段载金矿物为辉锑矿, 成矿物质来源以燕山期岩浆岩为主。 本次工作对东至及皖南地区金矿床的寻找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镁铁-超镁铁岩与威尔逊旋回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张旗 《岩石学报》1992,8(2):168-176
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都可以有镁铁-超镁铁岩的产出。在裂谷阶段有分异的小侵入体、层状侵入体以及碱性超镁铁岩体。洋盆阶段为蛇绿岩和可能的洋岛型辉长岩。在俯冲阶段生成阿拉斯加型和橄榄岩-闪长岩型杂岩,它们是岛弧和活动陆缘岩浆活动的一部分。与碰撞阶段有关的为橄榄岩-榴辉岩型岩体和造山榄榄岩,地幔核杂岩则产于碰撞后的后陆盆地或裂谷中,可能标志着从大陆内部向洋盆扩张阶段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明  万天丰 《吉林地质》1995,14(3):55-59,16
作者将本区的构造演化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海西-印支期应力作用以近SN向挤压为主,成矿作用为Pb-Zn-Cu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燕山期应力作用以NW-SE向挤压为主,成矿作用为Pb-Zn-Ag为主,平均差应力值120.5MPa;四川期应力作用呈NNE-SSW向,成矿作用以Ag-Au为主,平均差应力值101.4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