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季晚稻全生育期降水分配情况及各生育期降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基于CMIP5全球气候模式情景下降水预估资料,估算2020~2045年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气象产量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单季晚稻生长季PCD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匀, PCP主要集中在7月27日至9月11日,即孕穗期和抽穗期;在分蘖期的降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29.9%,孕穗期占26.2%,抽穗期占7.1%,成熟期占10.8%,分蘖期和孕穗期降水占全生育期的1/2以上;孕穗期降水量与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相关关系达显著水平(p<0.05);未来30年内降水量对单季晚稻气象产量的负效应略大于正效应,即减产作用大于增产作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的变化对产量有影响,应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1-2014年我国北方主要苹果产区7省(区) 17个市县的高酸苹果代表品种——澳洲青苹的取样资料,结合相应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高酸苹果主要品质构成因子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出汁率的气象因子及关键时段,建立了数学关系式。结果表明,从影响要素上来看,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苹果品质最主要的气象因子;从影响时段上看,成熟前7、8、9月最为关键。在高酸苹果的4个品质构成因素中,总酸含量与7月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及7-9月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而与1月平均气温、7-9月空气相对湿度、4-9月降水量、7月水热系数及4-9月水热系数呈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1月平均气温、9月空气相对湿度、5月降水量、9月降水量及9月水热系数呈正相关,而与8-9月日照时数、2月气温日较差及9月气温日较差呈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7月空气相对湿度、7月降水量、4月气温日较差、7月水热系数呈正相关,而与7月平均气温、9月平均气温、2月降水量及9月≥10℃有效积温呈负相关;出汁率与1月最高气温、4月日照时数及9月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与5月空气相对湿度、4-9月降水量、4月水热系数及4-9月水热系数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酸苹果的农业气象指标鉴定、气候区划及产业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摘要:以3个当地主栽品种(莎车1号、莎车14号和莎车18号)为试材,在春季巴旦杏花蕾期至开花期,利用高精度冰箱进行花蕾、花朵和叶低温霜冻害模拟试验,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分析春季低温霜冻的强度与发生时段,确定巴旦杏晚霜冻冻害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若遇到-4.0℃低温且持续2h,会出现轻度冻害;-4.0℃低温若持续4h,莎车1号(纸皮)、莎车14号(叶尔羌)和莎车18号(晚丰)三个品种均会发生冻害,减产幅度达到20%左右;若-6.0℃的低温霜冻持续达2h,三个品种都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4.
巴旦杏春季低温霜冻灾害气象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当地主栽品种(莎车1号、莎车14号和莎车18号)为试材,在春季巴旦杏花蕾期至开花期,利用高精度冰箱进行花蕾、花朵和叶低温霜冻害模拟试验,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分析春季低温霜冻的强度与发生时段,确定巴旦杏晚霜冻冻害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若遇到-4.0℃低温且持续2h,会出现轻度冻害;-4.0℃低温若持续4h,莎车1号(纸皮)、莎车14号(叶尔羌)和莎车18号(晚丰)3个品种均会发生冻害,减产幅度达到20%左右;若-6.0℃的低温霜冻持续达2h,3个品种都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汉中盆地杂交稻空秕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抽穗扬花期日平均气温<23℃,空秕率迅速上升,<16.5℃达100%,各品种间有1~2℃差异;空秕率不但受<23℃低温强度影响,还受持续日数影响;日平均气温>28℃空秕率逐渐增大,籼稻各品种间有1℃差异,粳稻不受影响;空秕率受高温强度和空气湿度影响,但对高温持续日数并不敏感,当日平均气温>29℃且日最高气温>35℃空秕率较大;日平均气温23~29℃宁秕率<20%,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安全温度;日平均气温25~28℃空秕率最小,为汉中盆地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最适温度.空秕率还受灌浆结实期温度影响,但影响程度较抽穗扬花期轻.由此确定汉中盆地杂交晚稻安全齐穗期为8月上旬,适播期为3月底到4月上旬;早中稻及粳稻安全齐穗期比晚稻提早5~10天,适播期推后5~10天.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1998年度冬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8,(2):31-31
1 预报依据1.1 天气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湖北各地小麦常年播种期大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997年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大播期在10月中旬,播期比常年提前8~10天;鄂西北大播期在11月上旬,其中鄂东北播期提早2~4天,鄂西南则推迟5天左右。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地区温光适宜,降水正常,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10天左右开始出苗,其中江汉平原6天左右,鄂北和鄂西北8~10天;鄂东北10~13天,出苗后苗情大部为1~2类苗。由于气候偏暖,气温较高,土壤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全省大部地区小麦进入分率期在12月上中旬,比常年提早10~15天,少数地区推迟5~7天(如郧西迟7天,麻城迟5天)。播种到冬至前(12月20日)的积温,大部地区400~600℃,比常年偏多50~100℃,少数地区偏少50℃左右(如随州少45℃,枝城少59℃)。  相似文献   

7.
沈国权  龙国炳 《气象》1978,4(1):22-23
杂交水稻对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常规品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高温强光是发挥杂交优势的重要条件,但抽穗前后它既怕低温又怕高温,如果温度条件不良,则会增加空壳,降低结实率。造成空壳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恢复系的恢复力还不够强。因此,研究杂交水稻安全齐穗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适宜播插期的农业气候条件,以及开展相应的情报、预报服务工作,是杂交水稻栽培中的重要课题。 一、生育期与光、温特性 在南方稻区,为了夺取双季丰收,水稻品种的熟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籼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3号、6号是我省目前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组合,可以作中稻,也可以作晚稻,其熟期主要是受亲本热期和杂交种光温特性的影响,生育期较长。中稻  相似文献   

8.
利用渭北旱腰带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月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60 a以来渭北旱腰带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渭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和苹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平均地表温度和气温分别为134 ℃和111 ℃,且呈显著上升趋势(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四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均缓慢上升,且冬季、春季、秋季的地表温度和气温上升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缓慢减小;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缓慢增多而春季和秋季明显减少,以春季最显著;春季、冬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以春季最显著(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季缓慢增大。(3)渭北旱腰带地区可以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在农业选种育种方面应培育晚播早熟小麦品种与晚熟玉米品种,苹果主产区可以向黄土高原迁移。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评估不同热量条件对石河子棉区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 2003至2007年在莫索湾气象站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收集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内开花- -裂铃期间的日最高、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和≥10℃、15℃、20℃活动积温等热量条件与棉花主要纤维品质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该棉区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与热量条件相关最为明显,②限制该地区棉花纤维品质档次提高的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是断裂比强度,③当地主栽品种断裂比强度都具有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品种的比强度随播期延后反应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利用田间试验实测资料,建立了水稻发育进程动态模拟模式。实践表明,在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本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对水稻发育进程的影响,可用来预测水稻发育期,以指导大田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和文  李春  曹士民  杨文艳 《气象》2008,34(5):38-43
应用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了盘锦地区1977-2006年30年水稻趋势单产,并据此求算出气象产量.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别从不同气象灾害损失等级出现的概率、变异系数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盘锦地区水稻生产的灾损风险.并通过计算水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结果显示:盘锦地区水稻产量波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盘山县的灾损风险大于全市水平;热量条件的丰欠是造成盘锦地区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5-10月≥10℃的积温,5、6月份的平均气温及9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对产量影响显著;而在5月、6月和9月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这与实际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3.
稻田甲烷排放的初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爱菊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95,19(6):733-74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区域尺度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模式,该模式能从理论上反映稻田CH4产生、传输与排放的机理,并提供了一种估计不同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总量的有效方法。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的生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CH4的产生、传输及排放过程。模式分别模拟了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模拟结果与实测比较接近,CH4的季平均排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0% 左右。模式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温度是稻田CH4排放规律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1993-1994年,从栽培、植保、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试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常规栽培法进行了稻田田间小气候、水稻纹枯病发生及其防治策略的系统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稀植田间温度升高、温度降低,行间透光率提高,致使纹枯病发生期推迟,发病程度减轻,能减少一次用药,降低农本,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李玉林 《气象》1997,23(2):38-40
利用旬雨量与历史同期产量资料,使用积分回归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自然降雨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证实人工增雨对水稻产量提高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全省早稻亩产量随旬雨量增加平均为0.164kg/mm,晚稻亩产量增加平均为0.11kg/mm。  相似文献   

16.
广西种植巴西旱稻单季再生稻的适播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雪萍  何燕 《广西气象》2006,27(1):39-41
根据巴西早稻IAPAR对气候条件的基本要求,采用广西8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0年气候资料,从热量、水分条件两个方面对广西种植巴西早稻单季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广西发展巴西早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巴西旱稻IAPAR对气候条件的基本要求,采用广西86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0年气候资料,从热量、水分条件两个方面对广西种植巴西旱稻单季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广西发展巴西旱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80年代气候变暖使黑龙江省热量明显增加,尤其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热量增加明显。气候变暖使三江平原东北部降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析全省地表径流、旱涝区划,提出了水稻发展的最佳种植区。并根据目前水资源和最大供水量状况,预测了黑龙江省2010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为2000年的160%,进而指出发展水稻种植的重点应放在黑龙江下游,挠力河与乌苏里江之间。  相似文献   

19.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甲烷排放现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介绍了1990年和1994年我国甲烷排放源估算工作。首先,对1990年的甲烷排放源进行了收集和完善,尤其是对1990年城市垃圾甲烷排放源重新做了计算;其次,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对1994年的甲烷排放源重新作了计算;最后把1994年甲烷排放与1990年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中国1990年和1994年甲烷排放分别为3092×106t和3291×106t,分别约占当年全球总排放的59%和61%,其中,采煤、油气领域泄漏、反刍动物与动物粪便、垃圾填埋等甲烷排放有所增大,而生物质燃烧、稻田甲烷的排放有所减少,农村堆肥中的甲烷排放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