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重大地质灾害的风险正迅速升高,对灾害基础理论与风险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尤其是重大地质灾害孕育发生机理和巨型灾害链分析模型的基础理论研究,多尺度多因素耦合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预报与风险评估理论体系等方面亟待加强。本刊第四期将围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地质灾害研究专辑,内容包括地质灾害成因机理、成灾模式、监测预警与风险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推动防灾减灾工作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质》2021,(1):F0002-F0002,I0003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并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广,完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畅通和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3.
针对区域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概率预报预警系统(LAPS)应用发展的需要,提出基于ArcIMS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式,开发完成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LAPS-IMS)。该系统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管理海量滑坡(泥石流)、地质、DEM、土地利用、土壤、降雨等数据。基于WebGIS技术实现了突发性地质灾害概率空间分布预报预警图的发布、信息查询、空间定位和空间叠加等功能。改变了先前仅以栅格图片发布灾害信息存在的缺陷,可传达现势的、准确的和直观的灾情信息。经系统试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性能高效,在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及减灾防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广,完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畅通和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实验室定位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重点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阐释各类地质灾害致灾过程,研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基于现有群防体系,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推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设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浙江省经济发达,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该省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在基于Web MapGIS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大调查和补充调查资料,拟建立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四大模块: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灾害空间预测和时间预警预报系统、示范区研究以及减灾防灾技术支持系统,其核心是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块。建成的系统将实现与网络连接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与减灾防灾体系的结合,并根据浙江省气象条件,对浙江省可能遭受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概率预报。  相似文献   

7.
王爽  王晴  李倩 《华北地质》2015,(2):155-160
根据天津市地质灾害特点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从气象因素和地质灾害隐患入手,深化研究地质环境和降水因素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综合利用数学算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天津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此外,重点介绍了五名山东滑坡自动化远程监测系统示范工程,运行结果显示,监测系统的实施保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以较好的反应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变形趋势。实践证明,应用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已在我市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不断完善,预警精度得到提高,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预报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广泛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因此,对其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现状及对预报预警水平评价时存在的问题,用预报预警成功率衡量预报预警水平,并建立系统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评价体系;从地质灾害预报预警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出发,在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发生“时、空、强”3要素的预报预警范围对预报预警成功率的影响后,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时、空、强”预报预警成功率、某次灾害预报预警成功率及某时段内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成功率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某次及某时段内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整体评价模型。论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符合我国目前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现状,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评价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实验室定位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针对新疆山区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给"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带来的地质风险,开展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数据统计和典型案例体系并建立新疆地质灾害信息库与监测预警预报平台;通过多维度地质灾害监测率定各类地质灾害要素参数突变阈值,研究致灾组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始于2012年,是福建省第一个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的地级市。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基于显式统计模型,耦合了地质环境因素与降雨量因素建立预警判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预测预报。多年来,该系统在宁德市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为宁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分析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应用现状与近年来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对未来预警工作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5月12日—14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12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防灾减灾,生命至上"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云服务公益活动。12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地质灾害处李晓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张鸣之、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张勇分别就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研发与推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在政府领导下由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预警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的综合性防灾减灾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从2003年开始建设运行并通过技术、管理等不断创新完善。运行以来,及时预警预报灾险情700多起,紧急转移搬迁6万余人,连续15年无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等事件,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成功的必然性,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完善科学的监测体系和明确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3.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精神,示范引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依托国家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在陕西省、商洛市和镇安县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示范,探索创建了"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全力提升地灾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HJ]目前,全国已进入主汛期和地质灾害高发期,如何提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能力,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此,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为目标,邀请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刊主编殷跃平研究员,于6月11日举办了《地质灾害星空地多源数据融合调查与预警应用研究》云服务公益活动学术报告会。殷跃平研究员长期从  相似文献   

15.
区域滑坡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滑坡灾害预测预警是滑坡灾害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过去10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降雨与地质环境的结合方面。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滑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和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认为把滑坡灾害预警预报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是减灾防灾的需要,也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区域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时间预警预报的角度提出了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的分类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pGIS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基于WebGIS的滑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实时预警发布系统。以2004年"云娜"台风期间浙江省永嘉县滑坡灾害预警预报为例,进行了滑坡危险性预测、人口易损性预测、经济易损性预测到风险预测的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6.
依据北京山区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北京地区公路高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崩塌监测预警子系统及信息服务与共享子系统组成,采用C/S模式和B/S模式的双模式运行。根据多年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情况,选取密云区硫辛路崩塌多发路段进行研究与应用,监测系统可实现位移变形、倾斜度、落石报警、降雨量等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管理分析、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与共享等功能。根据硫辛路崩塌灾害应急调查资料与国内典型崩塌监测预警经验确定研究区单因子判据及综合判据,包括临界雨量、裂缝变形量、裂缝变形速率、倾斜度变化量以及崩塌发育过程中的宏观异常现象,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正  陈红旗  韩冰  陈辉 《地质通报》2010,29(1):147-156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是一种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和社会影响大的危机事件管理行为,也是一种跨阶段、高要求、大集成、快反应和求实效的非常规防灾减灾行动。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为了探索减小地质风险和在风险下生存的途径,必须创建一个有灾害意识、有充分准备的政府或社区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技术体系包括人才团队、技术装备、理论方法等方面。人才团队要求科学技术素养深厚,工作高效实用;技术装备要求简单、快速并有效;理论方法追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的"满意解"或"有用解"。技术支撑具体针对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和"灾情应急"2种类型,前者突出预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防灾方法,后者重在成因分析与减灾行动。工作程序上划分为响应启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会商定性、防控论证、决策指挥、实施检验和总结完善8个阶段。技术路线包括地质环境信息获取、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模拟仿真、技术方案论证、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6个步骤。为了促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感性判断走向理性量化,尽快提升和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决策需求初步提出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科学技术工作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在确定的地质背景条件下,研究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关系,对今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过去十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包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主动而为、依法防灾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科学理念,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遵循资源整合与系统设计、预防优先与抗救结合、分级防治与风险共担、工程治理与避险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应急处置与长效防范6项原则,提出了今后甘肃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应从发挥制度在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引领作用、打造积极的防灾减灾文化、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全民能力提高、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科技支撑、构建地质灾害隐患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空天地一体化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扩大避险搬迁覆盖面和实施力度、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土风险管控体系等8个方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威远县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受地震、降雨和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主要灾害类型包括崩塌和滑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过去,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主要是采用人工定期采集数据及宏观巡视等传统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投入大、无法及时预报险情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专业监测设备的自动化监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的监测预警减少了人员伤亡。本文以威远县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运用为例,从高精度的监测设备、自动化的监测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阐明了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准确、及时等优势,必将广泛运用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