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由于工业活动的影响,对流层气溶胶含量明显增加。他们通过直接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以及改变其它辐射强迫因子(云、臭氧)的大小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具有与CO2温室气体大小相当、符号相反的辐射强迫效应。他们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削弱温室气体的变暖趋势,对气候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文章就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气候变化"专题情况。论述了地质年代中气候变化的客观因素及人为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反映出以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为中心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地质科学家们极其关注的主题。重点介绍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6个主要议题:气候变化的依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的预测预报、人类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能源结构的调整、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阐明了有关气候变化的两点思考: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减少和气候预测可行性的提高,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引言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需要 随着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上升,自然温室效应不断增强,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气候变化的特征、程度和时限是不可确定的,但一种主要的气候变化是可预测的,即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图1中的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火山尘和太阳辐射输出,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增加且很有可能已超出气候自然变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如果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来减缓全球变化的速度和规模,那么进一步就要确定应限制哪些温室气体。选择限制对象的基本原则是:(1)这种气体在温室效应的增强上起着主要作用;(2)这种气体的排放部份或全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3)对其进行控制是可行的。不同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的能力是不同的,这种能力决定于它们吸收远红外辐射的能力、在大气层中的平均寿命及其排放量。人们最关心的是今后100年内的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层中短寿命的气体即使吸收远红外辐射的能力很强,在以世纪为单位的长时间内的累积影响仍然较小。综合吸收能力与寿命两种因素可以计算出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潜在能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和增长趋势作了简介。概述了冰芯研究的最新成果:420 ka BP以来CO2浓度变化情况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机制;全新世期间CH4浓度的波动;气候事件中N2O浓度的快速波动及工业化前的水平。总结了全球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未知汇问题,列举了根据不同资料和模型估计的陆地碳汇位置和幅度以及影响因素对陆地碳汇的贡献等认识上的差异。简单介绍了国内有关温室气体源与汇研究,如稻田CH4排放、岩溶系统碳循环和黄土中温室气体组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型率定期(基准期)气候自然变异的模拟方法及气候自然变异引起的径流变化的可能情况分析,此部分研究未来期(2021~2051年,2061~2091年)气候变化下径流变化情况及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基于CSIRO、NCAR、MPI三种气候模式及A1B、A2、B1三种排放方式共7种未来气候情景,应用和基准期相同的水文模型和研究流域,引入基准期模型率定出的参数,考虑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消除气候模式本身的系统误差,采用δ差值方法得到各模式各排放情景下的未来气候情景。该项研究主要说明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中将气候自然变异的贡献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更客观的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异的影响在整个气候变化进程中的贡献随时间的推移将有所不同。未来2021~2051年期间,气候自然变异的影响相对较大;未来2061~2091年期间,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  相似文献   

7.
摘要: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可能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和探讨。在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温室气体无疑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两者亦具有显著的“非耦合”特征,包括新近纪构造尺度上CO2相对稳定水平下的全球变冷和冰量扩张、轨道和千年尺度上CO2浓度变化滞后于气候变化、两半球气候的不对称演化等;两者变化的幅度、趋势和变率也常有不同。这些特征中的多数并不能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来直接解释,表明除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外,气候系统内部的其他一些因素或过程有时对过去的气候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自调节功能,构成一个自调节系统而相互调控,而目前我们对这类过程与机理所知尚少。CO2、CH4等作为温室气体,在上述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无疑对气温具正反馈效应。地质尺度上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与机理有助于理解当前全球增温的机制,但把过去与现在类比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边界条件的不同。加强气候模拟与记录对比的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生代气候;温室气体;碳循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全球气候正呈现变暖多雨的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是现代森林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目的、内容和主要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组成、结构、功能和生产力,同时也将影响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实验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计算机建模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简要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林  靳孟贵  刘延锋  梁杏  杨世琪  鲜阳 《地球科学》2021,46(8):2984-2998
研究典型区域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有助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和减少极端气候事件.选取1997-2018年瓦里关和2009-2015年上甸子温室气体月值数据,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两站温室气体的时间序列特征、季节变化趋势,构建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季风运输和大气边界层条件对温室气体的潜在影响.瓦里关和上甸子温室气体均逐年增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两站CO2均在8月达到最低值,CH4则在8月达到峰值,SF6四季差异不大.瓦里关N2O在12月达到最高,6月降到最低;而上甸子N2O在7月达到峰值,9月降至最低.瓦里关和上甸子大气温室气体均受到局地生物源和非生物源、季风远距离运输、大气边界层条件和光化学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正最  周慧  张莉  毛德华 《水文》2018,38(3):29-36
流域水资源演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极大地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通过相似性和独立性分析,从CMIP5公开发布的47个气候模式中筛选出5个代表性气候模式,然后计算未来高、中、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温和降水,构造符合研究区产汇流特性的水文模型,计算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并分析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如何,洞庭湖流域水资源量在未来60a呈现增加态势,汛期水量增加概率加大,而在高排放情景下枯季水资源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洞庭湖流域水资源的时程分配将更趋不均匀化,而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将使其变化加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春  沈永平  张姣 《冰川冻土》2008,30(1):72-8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的变异性变得越来越极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其变化趋势对世界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降水、蒸散发、径流、降雪与积雪面积、冰川和冻土等方面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以积雪形式的降水越来越少,且积雪面积越来越小; 冰川出现加速退缩的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所有现存的模型都表明了一个更暖的未来世界.为降低地球各圈层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需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更精确的气候预测模型,提高水资源管理者的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以解决人类的水资源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缔约国要按时编制并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文章主要介绍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土壤CO2的排放和清除,稻田甲烷的排放,农业土壤中氧化亚氮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等方面温室气体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2006年IPCC指南》中强调国家清单只报告管理土地CO2的排放和清除;采用六类土地利用类型体制,即: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地和其它地;提供了多层次的估算方法;稻田甲烷的季节排放因子变为日排放因子;农业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因子进一步修正;生物氮的固定不再作为氧化亚氮直接排放的排放源。清单方法改进的同时,我国编制农业温室气体清单面临巨大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李明  迟秀丽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76-1378
越来越多研究和观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目前国际科学界认为,气候变化至少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主要针对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是国际上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与减排责任谈判的数据基础。对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集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收集并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了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数据集和OECD国际能源署(IEA)数据集等5个全球尺度的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数据集的主要信息。概括了这5个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数据集的开发机构概况、分析了数据集的详细特征、定量比较了这些数据集的可用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地球表层温度主要由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及大气温室气体的保温能力共同控制。CO_(2)等温室气体通过对大气温度的调节影响着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CO_(2)排放量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_(2)浓度的波动与温室和冰室气候的交替出现相对应。地球超过90%的碳赋存于深部,因此地球深部过程的些许波动便会影响到地表碳含量,进而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环境气候变化。以往的研究注重地表碳循环对环境气候的影响,对深部碳的贡献考虑不足。最近十余年全球开展了详细的深部碳循环研究,基于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从大火成岩省、裂谷和俯冲带的视角对深部碳循环驱动的环境气候效应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地球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更精确的定量,这是我们认识深部碳循环对地表环境气候影响的基础;除了碳元素本身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挥发性元素和有害金属元素的综合效应;俯冲带作为全球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交换循环最重要的场所,应该是进行深部碳循环观察和环境气候效应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广猛 《地学前缘》2005,12(3):112-112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近日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研究了200 a来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关系,发现两条曲线基本吻合(2005).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自然协调的系统,涉及地圈、气圈、水圈和生物圈(Johnson,2000)。其基本方法强调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和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在地球长期的演化中,气候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1]。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中CO2和构造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讨论,初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趋势。1 CO2对气候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对地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气候变化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这种已经出现的全球变化将可能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约1.33百万平方公里的农田。这些田地的种植、翻耕、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不仅长期改变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循环,而且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3种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大气界面的交换而实现的。为了分析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壤质地、农作物品种及各种农田经营管理措施等)对农业土壤释放CO22222222  相似文献   

19.
后天思考     
高岩 《贵州地质》2004,21(4):273-273
由影片《明日后天》推想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可怕的灾难,人们应该增加环境忧息意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去几年,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大量的痕量气体的浓度增加对气候的联合效应可能赶上甚至超过浓度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的效应。这些痕量气体主要是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含氯氟烃类,在浓度上比二氧化碳低2~6个数量级,然而它们每个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得多。实际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痕量气体是1980—1990年辐射作用项增加43%的主要原因。需要一个比较各种“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相对贡献的指数,以便确定限制这种变暖的有效对策。在特殊时期内,对附加温室作用项贡献的估计完全没有考虑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驻留时间上的差异。这里,我们通过提出甲烷、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含氯氟烃类相对于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力指数,将目前的工作扩展到卤化碳的领域。例如,我们发现每摩尔甲烷的全球变暖潜力为二氧化碳的3.7倍。据此,与80年代辐射作用增加57%相对应,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的80%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