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硒、铅、钙等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表现出相似的分异特征,硒主要富积于土壤表层,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磷、锌、铅等元素从残积景观向推积景观迁移,并在此累积,而硒则在水成景观(泾河水体)中富积。硒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受制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气候条件,其含量水平与土壤类型及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不仅取决于元素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其存在的自然地理条件,其中尤其是土壤的类型及其性质。本文根据我国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分布序列选取了十种主要类型土壤,研究了Pb的化学形态特征,揭示了土壤Pb形态在南北和东西方向土壤序列中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3.
吉林西部地下水特征及其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宋长春  邓伟 《地理科学》2000,20(3):246-250
研究了吉林西部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对第四纪环境和地下水赋存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地下水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性,元素迁移地球化学过程的转化,探讨了潜水埋深、矿化度、组成、径流条件等对内陆盐渍土壤形成的影响,潜水向上迁移速率与水位的关系,提出了潜水埋深及矿化度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岳桦林化学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景双  朱颜明 《地理科学》1998,18(5):457-462
从化学元素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类的角度,分析了大量营养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可能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在岳桦体内的含量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量营养元素在岳桦体内的含量高于其它元素的含量;在新陈代谢旺盛的叶片中各类型元素含量均高于其它器官;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生物学功能相似的大量营养元素和必需微量元素在岳桦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其它三种类型的元素变化无规律可循,表明植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土壤中12种元素的自然背景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云南的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黄棕壤中12种元素的背景值。讨论了成土母质类型和植被类型对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庞运超 《西部资源》2014,(3):170-175
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研究是地球化学找矿勘查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作为地球化学勘查手段,通过各异常元素组合研究,用来区分地质体矿与非矿致异常反应,为地质勘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解释成矿地质背景,建立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以期为该类型金、钼矿床的勘查找矿解释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分析浦沟矿区铅锌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确定Pn、Zn、Ag、Au等元素为区内具有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通过探讨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认为该区的化探异常成果对找矿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土壤铁锰结核中生命有关元素的化学地理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几种土壤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的类型,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铁锰结核锰矿物的类型及其含量不尽相同,但锂硬锰矿普遍存在且结晶程度较高;与土壤相比,土壤铁锰结核的化学组成仍以Si、Al、Fe为主,但Fe含量超过了Al,Mn含量远大于Mg、Ca;结核中一些重金属富集顺序为Pb>Co>Ni>Cu>Zn>Cr;揭示了土壤铁锰结核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成核富集作用、成矿作用、专性吸附作用和轻度积钙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化铁还原是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有机质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湿地干湿交替等过程会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铁元素及与其相关的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与碳、磷、硫等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对微量金属元素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异化铁还原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相关研究应集中于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微生物分析和纯化、不同有机质形式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以及异化铁还原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河南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河南省108个县1160多个土壤样品进行了一万多样次分析,查明了河南省存在着大面积的缺钼、缺硼和缺锌土壤;揭示了微量元素Mo、B、Cu、Zn、Fe和Mn在各种类型土壤中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中若干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长江中下游黄棕壤上采集129个土样,测定了其中14种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Fe)的全量含量,比较了不同岩石上发育的黄棕壤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了其剖面分布特征。讨论了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关注的5种微量元素和Fe的有效态含量在黄棕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机械地球化学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标  龚子同 《地理科学》1998,18(3):279-287
天山荒漠景观内土壤中存在两种形式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即由水流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和由于空气流速变化形成的机械地球化学垒。由于地球化学垒内土壤中粘粒的聚集,使得铁族元素Ti、V、Mn、Fe、Co、Cu、Zn及Li、K、B、F等元素在其内聚集。B、Cu、Fe等元素的有效性随其全理的增加而增加,F元素的有效性除与全量有关外,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效复杂。  相似文献   

14.
根据 110余个表层土壤样品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和通用的土壤微量元素缺乏临界值指标,探讨了川西北草原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能力以及与之有关的含量水平、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川西北草原土壤有效硼和锰含量很低,硼、锰缺乏较为严重和普遍;有效锌含量不高,约有1/4的土壤供锌不足;有效铜和铁含量丰富,基本上不缺。  相似文献   

1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土微量元素对植被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横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测度了沙漠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等格局参数及微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借助ICP/MS仪测定了沙漠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30 cm)风沙土中Cu、Zn、Mo、Fe、Co、Ni、Mn、V、Se、B微量元素含量。利用t-检验和CCA排序的方法,分析了微量元素在风沙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对植被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势较高的东部Ni和Mn的含量高于其他地段。地势较低、土壤中水分、有机质、全盐含量较高的西部,Mo、Cu、Zn、Fe、Se含量较高。Fe的高含量值主要出现在分选差、有机质较多的风沙土中。另外,绝大多数微量元素在表层风沙土中的平均含量高于浅层。对比不同微量元素成分条件下的乔灌木和草本层片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发现乔灌木层片基本格局所受影响不明显,草本层片则在沙漠生境下已形成的植物群丛内部发生分化,出现多个小的植物组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福建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和林下土壤pH的变化,发现因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微量元素Mo的耗竭和土壤的酸化是木麻黄林早衰和迹地更新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孙璐  董燕  凤蔚  张源  李刚  张作辰  郭小彪  李海涛 《地理研究》2022,41(6):1715-1730
研究土壤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和驱动机制,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探讨雄安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元素普遍富集,Cd、Cu、Pb、Zn、Se和Corg呈明显富集,平均值约为河北平原背景值1.16~1.44倍。大部分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模式受成土母质、地貌类型、风化淋溶作用等控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冲湖积平原区;淋滤径流、蒸发浓缩、工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是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分布的重要因素;重金属和养分元素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主因子,F1因子由造岩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代表自然成壤作用;F2因子由重金属元素组成,与污水灌溉、冶炼制造等活动相关;F3因子由CaO、TC、Ge、Ti、SiO2组成,主要与硅酸盐矿物风化、次生碳酸盐形成等成土过程相关;F4因子由Cl、S、pH组成,主要受淋滤径流、蒸发浓缩作用影响;F5因子由土壤养分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组成,主要受农业种植影响;F6因子由B和Sr组成,主要与黏性土壤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有关;F7因子由卤族元素I和Br组成,主要与地表径流过程相关;F8因子由Hg组成,与当地工业生产以及城镇生活排放活动相关。研究结果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和主控因素,可为区域规划建设、资源环境评价和合理开发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青州市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山东省青州市不同耕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处理软件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耕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养分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有机质、大量元素以及中量元素都有显著的影响。对有机质和大量元素的影响程度为碱解氮>有效磷>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对中量元素的影响程度为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硅>有效硫;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除有效锌、硼在不同耕地利用方式间有差异性外,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有效锰、铜、铁以及氯离子均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工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是反映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土壤表层微量元素B、Mn、Zn、Fe及Cu等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量元素B、Mn、Zn、Fe和Cu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范围在520~3 970 m内变化,其中Zn和Fe的自相关性尺度相对较大,而B的自相关性尺度最小。②土壤微量元素均具有各向异性,其中在0°方向上变异最大。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有效B、Fe和Cu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而有效Mn和Zn各向异性相对较弱。③采用Kriging和IDW两种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土壤微量元素呈现出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特点。研究区中西部有效B含量较高,有效Mn、Zn、Fe和Cu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20.
I.IntroductionTlleYangtzeXiveroriginates0nthenorthernsideoftheTananlaMoulltail1ns0lltheQinghai-TibetPlateauinsouthwesternpartofQinghaiProvince,traversingacrosseightprovincesandanautonomousregionandfinallyPOuringintotheEastChinaSea.The638O-kilollleter-l0ngYallgtzeXivercoversadrainagearea0fl.8mi1lionkin'.0fthe53firstclasstributaries,26haveadrai1lageareaexceedinglO,OO0km2each.lnthevastdrainageareaoftheYangtzemver,tl1eeco-envir0nmentalconditi0nsdiffergreatlyfr0m0neregiontoan0ther.Topogr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