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8种近海底栖褐藻在不同浓度的人工海水中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其最高光合活性大部分处于0.75倍到正常海水浓度之间。呼吸活性一般和光合平行,但当藻体受渗透冲击明显伤害时,某些藻中呼吸作用发生不正常的提高。本文尚以各藻达到正常光合活性80%的浓度范围作为指标对所测褐藻对介质浓度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并与其所在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青岛市沿岸旅游区潮间带海水的营养状况和底栖 海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岛沿岸潮间带海水无机氮、磷的含量较 高,呈富营养状态。调查海区共发现底栖海藻51种,其中有红藻30种、褐藻11种和绿藻10种 。  相似文献   

3.
陆源排污对邻近海域底栖海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魁双  巩宁  曲翊  李珂 《海洋学报》2019,41(8):106-114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海域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为了明确富营养化对底栖海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选择了与大连凌水河口(污水河)毗邻的海藻床作为野外观测点,研究底栖海藻群落对营养盐自然衰减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实验室内,选择了在排污口附近优势分布、营r-生态策略的绿藻缘管浒苔和仅在寡营养区域分布、营k-生态策略的红藻柔质仙菜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营养吸收动力学和生长动力学研究。通过二者在营养盐吸收、利用和繁殖策略方面的比较研究,剖析了底栖海藻群落对不同营养环境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随着海水中营养盐浓度的降低,底栖海藻群落呈现种类数增加、优势种覆盖度降低的趋势。根据底栖海藻在群落水平对氮源营养的响应,认为现行海水水质标准中无机氮一类水质标准的限值应该由目前的14.29 μmol/L降低为6.69 μmol/L。在富营养环境中,营养盐浓度的上升促进了r-策略海藻幼体的竞争力和种群繁殖力,使其占据了大量的生态位,形成优势种群,导致底栖海藻多样性较低;在寡营养环境中,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盐供应,r-策略海藻幼体的竞争力和种群繁殖力都受到制约,占据的空间生态位有限,为其他种类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而那些对营养盐需求较低但利用效率高的k-策略海藻则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能快速突破早期环境筛的限制,形成成体,因此,在寡营养海域,底栖海藻的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4.
青岛小青岛海区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岛的小青岛海区的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88.4—1989.3)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化,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标本61属、78种。其中红藻34属44种;褐藻16属19种;绿藻9属14种;兰藻1属1种。[见检索表] 全年中不同方位生物量以东面最高,北面最低。  相似文献   

5.
生活于珊瑚礁区的大型海藻可以与珊瑚一起为礁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它们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研究了生活于我国南海中沙大环礁区4种优势海藻的生化组分、光合特征及其对海水升温的生理响应,其中厚膜藻(Grateloupia ellipitica)和粉枝藻(Liagora samaensis)为红藻, 钙扇藻(Udotea flabellum)和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为绿藻。结果显示, 与绿藻相比, 红藻藻体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更低且含有藻胆素, 红藻的光补偿点(EC)和呼吸速率(Rd)均显著低于绿藻。海水升温提高了4种海藻的光能利用效率(α)、ECRd和日净光合固碳量; 同时, 升温还降低红藻的饱和光强(EK)、提高绿藻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结果还显示, 海水升温在光强较低时提高红藻的光合放氧速率, 光强较高时则降低其放氧速率; 升温也提高绿藻的光合放氧速率, 但光强变化对升温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基于4种海藻的光生理特征以及升温效应的种间差异性可见, 短时间升温(~4℃)有利于中沙大环礁区海藻的光合作用; 与绿藻相比, 该升温效应更有利于红藻。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青岛市沿岸,包括栈桥、太平角、石老人三个旅游区的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采集和观察,分析了1998年春季和1999年春季两年中不同地区藻类种群结构变化和生物量变化。其中,以太平角潮间带的生物量最高,栈桥潮间带的生物量最低。两年共采集底栖海藻用属58种,其中绿藻门6属11种,褐藻门9属11种,红藻门23属36种。  相似文献   

7.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 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 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 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相似文献   

8.
潮间带藻类具有与其他植物类群不同的渗透特性,其忍受海水渗透压变化的程度和相应的生理变化对潮间带藻类分布以及进行人工养殖密切相关。方同光等曾对青岛太平角的潮间带四种绿藻和一种褐藻的渗透生理及其在潮间带分布的关系做了研究。他们曾对石莼和鼠尾藻的光合与呼吸作用进行过测定。据报道,国外也有一些学者(Legendre1921;Hoffman 1929;Biebl 1938,1939,1952;Kanwisher 1957)先后就某些藻类忍受渗透压变化范围以及它们在各种盐度海水中的光合和(或)呼吸作用进行过一些测定。Von-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方法对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进行了2年的生态学调查。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群落中最高和较高的藻类物种数量出现在4~8月 ,而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在所有季节中红藻类群种类最为丰富 ,其次是褐藻 ,绿藻最少。群落中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如下 :8月>10月>6月>12月>4月>2月。群落的生物量和各藻类类群的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龙须岛潮间带的海水温度变化相吻合 ,只有红藻类群的生物量在8月份略有下降。群落中大型底栖藻类的区系成分和优势种群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波动或更替。总体来看 ,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区系成分以暖温带成分为主 ,其次为冷水性成分、暖水性成分、温带成分和亚寒带成分。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序列依次为 :4月>6月>8月>2月>12月>10月 ,物种多样性为 :4月>6月>8月>2月>10月>12月 ,均匀度指数为 :4月>10月>2月>6月>8月>12月。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3个季相 :“肠浒苔、珊瑚藻、石莼为优势种的冬、春季藻类群丛”、“鼠尾藻、石莼、珊瑚藻为优势种的夏季藻类群丛”和“石莼、叉枝藻、鼠尾藻为优势种的秋季藻类群丛”。潮间带海水的温度的季节变化是导致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黄、渤海在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结构扣季节性变化。经调查共有底栖海藻166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扣绿藻门,其中包括经济海藻75种。黄、渤海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成分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黄岛油码头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黄岛油码头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92.11—1993.9)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比,并于1993年1月和3月对该地水质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49属56种,其中绿藻类6属8种;褐藻类12属14种;红藻类31属34种。  相似文献   

12.
铅(Pb)在海水中易产生沉淀,这将影响毒性实验中效应值的计算。本研究通过海水中不同重金属对中国广泛分布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毒理学研究常用的海水模式生物卤虫(Artemiasalina)的急性毒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海水中Pb的生物毒性特点以及暴露溶液中Pb的析出对毒性实验结果的影响。用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配制Pb溶液时,理论浓度为18.7~1 200mg/L的Pb溶液中均出现大量白色沉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对析出物进行检测,根据元素组成推测析出物主要为氯化铅与碳酸铅。对溶液浓度进行检测发现,Pb的实测浓度仅为理论浓度的1/15~1/2,根据实测浓度计算的Pb对双齿围沙蚕和卤虫的96h/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低于根据理论浓度计算值的1/10。对比Pb、Cu、Cd对双齿围沙蚕与卤虫的LC50值发现, Pb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低于Cu和Cd,且对不同生物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对比研究报道中Pb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发现,Pb对幼体生物的毒性效应较显著,而在海水有效溶解...  相似文献   

13.
采用PAM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13年5月在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对不同底质类型(泥质、泥砂质和砂质)底栖微藻的光合作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底栖微藻的光合系统II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呈泥质(0.33)〉泥砂质(0.28)〉砂质(0.01);底栖微藻叶绿素a含量亦呈上述变化趋势.不同温度(15-35℃)和不同光照透射率(0-100%)的短期(0.5-2.0 h)培养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27℃左右)接近于环境温度,体现了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过高的温度(35℃及以上)会抑制光合作用活性,进而限制其生长;此外,光照实验表明底栖微藻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来适应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同底质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光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海草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而底栖藻类是海草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201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在荣成月湖草场的三个断面上对其中分布的大型底栖藻类进行了随机取样调查,并对不同季节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藻类16种,隶属3门13属,其中红藻门2属2种,棕色藻门褐藻纲4属4种和绿藻门7属10种;草床和空斑内的藻类季节变化均显著(P=0.000,P=0.008),春季草床内底栖藻类种数最多(13种),秋季S3断面的草床内底栖藻类生物量最高(2191.44±1021.16)g·m~(-2),冬季三个断面的空斑内和夏季S2断面的空斑内为发现底栖藻类;大多数情况下,各断面上草床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大于相应断面上空斑内的值;聚类和排序结果显示,在一年四季中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在草床内和空斑内大都呈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和海草分布特征对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干出状态下羊栖菜的光合作用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长于低潮带的海藻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在低潮时常处于干出状态。羊栖菜在千出状态下可进行有效的光合CO2同化作用,虽然光合活竹比在海水状态时小。在于出状态下羊栖菜藻体发生脱水作用,在脱水15%以内时,光合活性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进一步的脱水,光合活性急剧下降。在脱水率为38%时,光合活性下降至初始干出时的一半。现有大气中CO2浓度不能饱和羊栖菜在干出状态下的光合作用,H这种CO2限制随着藻体的严重脱水而加剧,其CO2羧化效率也随严重的脱水而急剧下降。减少脱水的因素(如海浪、藻体相互重叠等)以及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利于促进羊柄菜在干出状态下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大型底栖海藻对海水中元素的富集系数(CF) 和元素在海水中平均逗留时间(MORT) 、海水中的浓度(C) 、在深海粘土/ 海水中分配系数(K) 之间的关系,给出了lgCF~lg(MORT) 、lgCF~lgC及lgCF~lgK等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元素在大型底栖藻中的富集主要地是一种服从吸着———配位作用规律的化学作用,并采用Ф( Z/r,X) 函数来估算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快速光响应曲线(RLCs)技术研究了不同光背景下的底栖甲藻Cooliatropicalis的光合作用特性,比较了RLCs的不同序列(正序、反序和非序)和不同光照时间(10, 30和60 s)对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序RLCs由于序列内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快速累积,造成曲线的不饱以及光合参数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半饱和光强(Ek)的高估。反序和非序RLCs均出现光饱和或光抑制,步长30s和60s的光合参数在不同光背景下的趋势基本一致。在底栖甲藻的光合生理研究中,可考虑采用步长30 s的反序RLCs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底栖海藻着生在海底的底质上。由于潮汐的作用,覆盖在它们上面的海水的深度也相应地不断变化,使它们经历着周而复始的被海水淹没和干出的过程。海水深度的变化不仅造成照射到海底的阳光的强度的变化,而且由于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衰减作用,还使光谱组成随深度而变化。光谱组成的变化又随海水的光学类型而异。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海藻的光合作用对光照条件的适应必然反映在光强适应和光质适应两个方面,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日本濑户内海屋岛湾沙质海滩底栖甲藻中具有底栖-浮游兼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浮游行为特征。发现具有游游兼性特征的有8种,分别是Amphidinium carterae,A.klebsii,A.herdmanae,Gymnodinium sp1,G.pyrenoidosum,Peridinium quinquecorne,Prorocentrum emarginatum和Pror.sp1,几乎全是该潮间带底栖甲藻的优势种,占水样中甲藻种数的11.6%,个体数占海水样品中甲藻总个体密度的0-51.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这些种类在沉积物样品中数量较少时,在海水样品中就极少出现,具有随潮汐变化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这些种类是真底栖种,浮游生活只是其兼性行为特征,是长期进化和对潮间带特殊环境适应的结果,本文还探讨了底栖甲藻的浮游习性及其与内湾近岩赤潮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渤海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可显著影响到河口底栖动物生产力。本研究选取渤海区域的大辽河口、汉沽河口和黄河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滩中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2014?2016年)与空间差异,并探讨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个河口区底栖硅藻多样性和生物量高峰均出现在秋季,优势种存在显著季节演替特征;在空间上,大辽河口和汉沽河口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高于黄河口。底栖硅藻群落结构与多种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变化对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特征影响显著;河口沉积物的粒径、潮差与径流量可能是造成底栖硅藻群落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黄河口较低的底栖硅藻生物量显著受限于较粗的沉积物粒径和显著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