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根据2009―2011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从规模实力、市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及技术水平6个层面构建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10年中国各省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在省区层面呈现出从东部到中西部由强变弱的分布态势,竞争力强的省区分布于东北的吉林省,华东的山东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以及华南的广东省,中西部地区竞争力水平不高,且存在局部"塌陷"的地区,如江西省,各省区发展极度不平衡。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各省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1)针对各省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促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2)加强各省区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3)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4)加大资金投入,减少融资的难度;5)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庆兰  陈颖彪 《地理研究》2006,25(6):1050-1062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特点,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省区为单位,从宏观层面划分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旨在对不同类型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根据竞争力综合指数,1985年和2003年我国各省区制造业竞争力均可划分为最强、较强、一般、较弱和最弱五类;结合近20年来各省(市、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变化,可将其划分为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振动型四类;根据竞争力内部结构,可将其划分为绝对市场主导型、强创新弱市场型、规模-成长主导型、结构基本均衡型和结构特殊不均衡型五类。  相似文献   

3.
王婧  方创琳  罗奎  吴康 《地理科学》2014,34(7):788-793
利用2001~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探讨中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投资效率评价。研究表明:① 全国各省区累计投资差异较大,东部省区各分项设施建设投资均远高于中西部省区,但中西部省区投资的平均增速高于东部省区;② 研究时段内绝大部分省区分项设施建设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国范围设施建设水平大致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格局。③ 设施投资效率区域差异大,在空间分布方面不具有明显的东中西梯度特征。研究认为,应首先着力提高建设效率,并进一步综合考虑投资能力与设施需求,及时调整投资力度,促进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方嘉雯 《干旱区地理》2017,40(2):477-484
采用交通网络维数法、相关系数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等定量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自1998-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交通运输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交通网络密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不高,但增长发育速度较快,道路密度和网络维数均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公路网的通达性水平及增速明显优于铁路网;交通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时滞长度为两年左右,但各省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不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尚处薄弱阶段。  相似文献   

5.
陈枫楠  沈镭  刘立涛  高天明 《地理学报》2015,70(10):1566-1580
基于对中国23个省区的水泥生产线的实地调研数据以及2012年水泥制造业的行业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运用EEA方法计算了各省区水泥制造业的能耗,并对中国水泥制造业能耗的的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中国水泥制造业能耗总量较多分布在以安徽、山东为核心的东部地带和以四川为核心的西部地带,其中能源?耗强化了东部核心,而外部性?耗不同程度地突出了中西部省份的社会隐性成本;② 中国水泥制造业的能效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递增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能源利用效率、劳动力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三部分,而环境效率强凸显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山西的环境成本;③ 在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共同作用下,对23个省区进行分类,依据其能耗特征可分为8类;④ 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是水泥制造业能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省对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创业园区拥有情况出发,构建了中国各省创业环境(硬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对各省创业环境做了具体的量化测评,结果表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创业环境明显优于中西部省区,大致呈“东优西劣”阶梯状分布.其次,以各省创业环境得分为自变量,各省2011年GDP总额、1991-2011年GDP及GDP增长率年加权平均值为因变量,构造一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创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区数量越多,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学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中国内地各省区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与金额总量、地理学专业奖项表彰奖励人次、硕博士点数量,采用特尔斐法定量化测度了各省区地理学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内地各省区地理学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中西部;北京是我国地理学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区,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分析认为,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压力、国家政策、人才等因素导致了省区间地理学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增强发展意识、加强人才引进、给予扶持等措施是实现各省区地理学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焦作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焦作28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和各县(市、区)投资环境进行测算,探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并提出空间重构策略。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优势产业作为发展方向,焦作市区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电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沁阳市适合发展电热生产供应业和金属加工业,孟州市适合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陟县应重点发展造纸印刷业,温县应发展当地特色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和现代农业,博爱县宜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修武县应发展旅游业和轻纺工业。焦作市应构建"一主一副、两带、多集群"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内部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曦  席强敏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15,34(10):1943-1956
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涉及的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中国286个地级市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研究与某一制造业细分行业具有较强产业关联的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与其空间分布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68个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组合中,有39个产业组合具有空间关联;产业关联较强的劳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容易呈现空间关联;超过半数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关联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此外,在产业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GWR模型对39个产业关联强且具有空间关联的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和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组合的空间关联度较高区域多分布在中等发展水平省区,而在经济发达或欠发达省区分布较少;东北三省区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组合基本一致,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空间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地理集中;大部分省区的制造业结构逐渐多元化,90年代后期以来趋于专业化。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存在显著的产业间差异,出口加工型产业越来越向沿海省区集中,原材料指向型更加接近资源地而比较分散,消费市场导向型产业需要就近市场也趋于分散,各地区竞相发展的高利润、高税收产业也更趋于分散。本文系统考察了影响各制造业省区地理分布的区位因素,发现影响我国制造业省区分布的重要因素依次为政策和制度因素、劳动力素质和成本、规模经济、自然资源和区位通达性,但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分布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生态经济区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营  韩良  佟连军 《地理研究》2005,24(6):975-981
吉林省依据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吉林生态省和区域生态经济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创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了吉林省9个地级区的生态经济竞争力。结合吉林省生态经济区划图,得出结论:中部生态经济竞争力最强,东部和东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陆沿边省份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努力稳定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结合中国内陆沿边9省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发展、对外旅游发展3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内陆沿边省份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对外开放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内陆沿边九省份对外开放竞争力得分和排名,辽宁省的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最高,其次是云南、黑龙江和广西,新疆、内蒙古、吉林、西藏、甘肃对外开放竞争力较弱.最后针对9省份提出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叶琴  曾刚  杨舒婷  陈弘挺 《地理科学》2017,37(7):1023-1031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借助Ucinet、ArcGIS等软件工具,从多维邻近的视角出发,对东营石油装备业创新网络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首先,多维邻近对东营创新网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且不同网络发展阶段(培育、起步、成长)主导的邻近因子不同。这一方面证实了Boschma多维邻近性的相关理论假说,另一方面指出多维邻近因子与东营创新网络演变的不同关联。其次,高校、大型国有企业是东营创新网络的知识源泉和组织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油田集团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与国外中小型创新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情形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进行分解,从市场、效益、贡献、资源、设施、人才、经济、交通和环境9个细分指标揭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发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间差异明显,地区内部城际差异相对较小;苏南地区的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较强,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相对较弱,苏南与苏中、苏北的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差距大,苏中与苏北的差距相对较小;江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点是"南强北弱"、"沿江强沿海弱"。提出重点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并构建跨区域旅游板块的"板块旅游"模式区域发展战略,旨在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旅游产业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都将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作为关注焦点。中国和印度均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但在促进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模式上截然不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运用附加值贸易数据测算中、印两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并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位条件的角度比较两国信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制和效果。研究发现:加强“硬件”制造能显著提升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软件”优先的政策导向并未改善印度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中国优先发展“硬件”并兼顾“软件”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区位条件来看,印度缺乏全面发展“硬件”制造的基础条件,中国则为“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安徽沿江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兼论与江苏沿江城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区域比较足发现城市竞争优势与劣势的有效方法,是针对性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本文在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安徽和江苏沿江16个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安徽沿江地区与江苏地区城市及安徽沿江城市内部的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安徽沿江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适应我国21世纪实施西部大发国策的需要,本文以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点-轴系统”理论为依据,对中西部地区的南昆经带外向型地域开发模式的空间系统结构、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空间地域功能效应,按国内外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揭示、分析与评价,并由此而对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大开放顺应决策的地域性原则作 出了相应强调。  相似文献   

18.
田卡吨  邹泽铎  彭宝玉  卢荣旺 《热带地理》2022,42(10):1651-1664
在探讨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域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与空间关联格局,并利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但金融业发展水平始终高于旅游业;两者发展水平年均值呈“东部 > 中部 > 东北 > 西部”空间分布格局,年均增长率则呈“东慢西快”的空间特征。2)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态势,初步实现中度协调;在空间上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递减格局。3)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呈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空间集聚强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H-H”集聚类型分布在东中部,“L-L”集聚类型分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域的空间集聚状态变化具有稳定性,表明各省域两大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征。4)从影响因素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创新能力和政府支持对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规模、交通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开放程度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9.
马丽  龚忠杰  许堞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579-1591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将产业创新与产业优势有效融合才能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论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城市单元2000—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重点关注了珠三角9市与港澳创新联系和产业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湾区各城市创新的工业行业分布格局虽然不同,但均呈现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集中的趋势;同时各地市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具有产业优势,且与创新的融合度较高,但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制品、纺织等优势行业的创新融合度较低;珠三角城市与港澳地区的创新联系不断加强,尤以广州、深圳两市的联系强度最高。最后,从促进大湾区融合创新、产创协同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从实证角度为理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空间和部门属性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ECMWF和NCEP/NCAR 1979-2016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水汽含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呈增多趋势,从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呈减少趋势。就季节而言,西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最多,占年平均水汽含量的46.6%。(2)西北地区水汽分布与降水分布具有一致性,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及其西部的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一带,达12~30 mm,中部水汽含量较少,不足10 mm,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形式。(3)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以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系统为主,纬向西风水汽输送可达100~500 kg·m-1·s-1,在全年水汽输送中占主要地位,夏季从印度洋来的强度可达100~200 kg·m-1·s-1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对西北地区东部影响较显著。(4)西北地区水汽源主要位于新疆天山山脉、青海中东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宁夏和陕西北部等地区,而水汽汇则位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