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国能源统计数据,对我国及各省区的C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发现我国CO2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达省区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低、人均排放多、排放密度高的特点,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在分析我国CO2排放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现以上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区域减排行动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省区为单位,降低排放强度可以取得实际的、可跟踪的减排效果,但需要考虑到全国各省区在功能定位、减排成本、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建立基于技术与资金合作的联合减排机制的可行性和障碍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完善碳排放清单,是进行减排工作的基础,为了查明煤田火区对大气碳排放的贡献量,以煤氧复合作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提出了烧失煤量法和排放通量法两种火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在明确模型中关键参数“释放因子”“排放系数α”“排放通量”“排放系数β”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参数所对应的获取途径进行了研究论述:(1)释放因子通过在室内进行煤自燃模拟实验得出;(2)排放系数α通过煤岩吸附实验结合火区实地勘测得出;(3)排放通量通过对火区现场煤自燃气体排放及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得出;(4)排放系数β通过对遥感图像裂隙信息的提取得到。上述两种计算模型在我国乌达实验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对其可实现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吉林、内蒙、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海南、云南、台湾等省区,湖北、湖南、福建、西藏、辽宁、新疆等省区亦有零星分布,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1984年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和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共同发出开展“中国玄武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国际通用数据库中关于社会经济指标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权威数据,同时分析世界各主要经济集团、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过程.采用近40年来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指标,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划分成6种不同的国家型: 低人均碳排放贫困国家(ⅠA)、低人均碳排放相对富裕国家(ⅡA)、低人均碳排放富裕国家(ⅢA)、高人均碳排放相对富裕国家(ⅡB)、高人均碳排放富裕国家(ⅢB)和高人均碳排放贫困国家(ⅠB).研究时段上,ⅠB类国家极少出现,前5类分别对应于世界最贫困地区、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转型国家、富裕岛屿地区以及北美和欧洲富裕国家.数据分析表明,各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有密切联系,各国家型的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组合关系长期比较稳定.1970~2005年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变化不太明显,即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国家,排放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人均低排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不明显; 国家型的主要变化过程是ⅠA转向ⅡA和ⅡB转向ⅢB,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了解这一变化过程,对认识各国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及其历史过程,对理解各方的减排目标和策略,对我国在以后气候外交谈判的立场选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通过比较不同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测算结果, 指出现有测算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 按照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重新测算了中国各省及中部、东部、西部等主要区域的能源和水泥的碳排放量, 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比分析, 对1990至2008年间不同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重要指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 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是东部地区排放总量和累计排放量最大, 但西部地区排放总量及占全国的份额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着重指出西部地区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其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高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地区, 如不尽快转变其发展模式, 则会使未来的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概念能够更好衡量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更具操作性。目前存在多种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算法,包括动态人口算法(在某一时间段人均碳排放量的累加和)、静态人口算法(历史上逐年碳排放量的累加和与该国当前人口数之比)和"人年"算法(各国累积的碳排放总量除以累积人数的每人每年碳排放量)。利用这3种算法,本文计算了"G8+5"国家1900年至2010年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的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在这3种算法下分别为30.224tC/人、25.795tC/人和0.406tC/人年。美国在同一时段的数值分别达到我国的16.49倍、12.24倍和11.71倍。由此可见,3种算法都很好显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上的历史责任。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人年"概念的人均累积碳排放算法保证了每个人在每年都拥有相同的碳排放权,相对更好地融合了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欧盟主要排放国和伞形集团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都已过了峰值点,在近几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我国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只有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概念出发,采用最佳算法厘清各国的历史责任才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未来碳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7.
1986—1989年,作者参与了辽宁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专题工作,其间曾赴河南、山西等地考查、学习,积累了中朝板块东部的一些资料,现对研究区石炭纪的沉积特征、古构造、古地理及海侵等有关问题讨论如下(按石炭系三分;由于山西组的时代尚有争论,本文只讨论石炭系本溪组(群)和太原组)。一、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讨论范围包括吉南、辽东(南)、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苏皖及朝鲜半岛北部等中朝板块东部地区。近年来,中朝板块的前寒武纪杂岩中测得超过3400Ma的放射性年龄资料已达14件(王东方,1986),说明其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地块之一。其上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年我国不少地区遭到了严重旱灾,广大群众在党的英明領导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旱保收斗爭。各省、市、自治区的地質部門,貫彻执行了党的发展国民經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的方針,积极投入了抗旱斗爭;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省、市的重点县或人民公  相似文献   

9.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4和CO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CO2的大量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水泥工业是人为排放CO2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意味着水泥工业会在一种不断增加的管理压力下减少CO2的排放量,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大排放途径,直接排放主要包括碳酸盐分解,烧成燃料/非烧成燃料的燃烧。间接排放主要是指电力消耗所产生的CO2。针对碳的排放环节,有效可行的CO2减排措施,例如原料、燃料的替代,熟料化学成分的改变,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对我国水泥工业的碳减排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