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的有效储层主要是河道砂体.由于河道砂体厚度薄(一般小于5 m),砂泥岩波阻抗差异小,加之砂、泥岩薄互层叠置,使得河道砂体地震响应弱,特征不明显,地震识别河道砂体是难题.以突出河道砂体地质特征为目标,开展了河道砂体识别地震处理技术研究,形成了以相对保持振幅与波形特征的补偿处理、叠前提高分辨率处理为核心技术,以处理解释一体化和处理过程监控为手段的相对保持振幅、相位和波形特征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流程.河道砂体识别地震保幅处理技术在肇源南地区应用见到明显效果,分辨率比常规处理提高15-20 Hz,保真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应用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河道和点砂坝得到清晰成像,以此部署钻井验让,符合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东部地区泉头组三-四段储层以河道砂岩为主,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点.本文将基于广义S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应用于厚度为1~5 m的河道砂体的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编制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预测图,经钻井验证,证明它是对薄层河道砂体有较强识别能力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3.
地震属性分析是进行储层识别和描述的常用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属性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属性分析方法,它能有效地改善单一属性分析的局限性问题,使储层描述的结果更可靠,同时多属性融合技术能突出弱信号,对于小砂体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饶阳凹陷大王庄工区河道砂体的小、散、薄的特点,这里采用属性融合技术对其进行识别。首先,阐述了属性融合的必要性;其次,建立了属性融合的技术流程;最后,分析融合属性对河道砂体的识别效果,并通过钻井资料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实际资料效果表明,融合属性对河道砂体的识别效果比单一属性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塔河地区三叠系阿克库勒组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体与低幅度构造匹配,形成了低幅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但由于河道砂体横向迁移变化快、砂体厚度薄、非均质强等原因,对储层预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制约了开发效果。基于此,笔者利用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在模型正演、反射特征分析基础上,进行层序格架约束下多种属性提取,并结合地层切片等方法,明确了该地区河道砂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准确刻画了河道边界形态,最终完成河道期次划分,储层厚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多属性分析、地层切片等方法能准确识别河道边界,划分河道期次,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单层砂体薄、储层识别困难的工区,进行了地质统计学反演,并与常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只能识别大套砂体,无法识别薄互层小砂体,而基于储层参数地质统计分析和随机模拟技术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充分发挥了测井数据的垂向高分辨率和地震数据的横向高分辨率优势,可实现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砂体分布的精细描述,变差函分析及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技术对于厚度在5m以下的小砂体也能较清晰地刻画。  相似文献   

6.
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分析河道砂体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子顺 《地学前缘》2012,19(1):200-208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单层厚度普遍较小,河道改道频繁,地层对比特征不明显,缺乏明显的对比标志。为用地震资料描述河道砂体,近几年我们研制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地震频带宽度达5~360 Hz,视主频达150 Hz,分辨率大幅提高。怎样以层序地层的观点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描述河道砂体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应用正演模型技术,分析了薄层河道砂体的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特征,认识到河道砂体两侧河床的角度不整合斜反射是识别河道砂体的重要层序地层标志。本文通过井震结合,解释了松辽盆地杏树岗3D地震工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识别出单一河道和复合河道两种河道类型,分析了扶余油层上部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的层序地层特征,通过x70井扶余油层层序五下凹型河道砂体的剖面和平面特征分析,依据地震地层学的观点,认为该河道砂体具有网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特征。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后,储层构型的精细描述对改善油田开采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废弃河道作为单一河道的边界以及识别点坝砂体的重要依据,其顶部的泥质沉积或者砂泥岩互层沉积对储层内部流体具有遮挡作用,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是进一步分析储层构型及挖潜油田剩余油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杏南开发区葡Ⅰ31小层为例,通过分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及剖面的沉积特征,利用砂顶相对等深图法,综合废弃河道的砂体平面分布形态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葡Ⅰ31小层内识别出26处规模不等的废弃河道,宽度一般在100 m左右,其中3处突弃型废弃河道与渐弃型相比,弯曲程度更大,砂体延伸更短,沉积厚度为2~8 m不等。由于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的侧向遮挡作用,废弃河道砂体与正常河道砂体组成的半连通体导致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的注采不平衡现象,使得河道砂体顶部成为剩余油聚集的有利场所,成为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描述了大庆探区扶余油层储层描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河道砂体的识别与刻划,以及在反演的基础上,进行储层定量预测。形成以河道砂体识别为核心,沉积微相划分、地震属性分析、分频体显示、反演处理为主要手段,多种技术与信息联合应用的储层预测技术,从而形成大庆探区扶余油层地震解释的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9.
分频解释技术及其在陆相砂岩地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爽  李仲东  许红梅 《矿物岩石》2006,26(2):106-110
利用分频解释原理沿着目的储层或固定时窗对地震反射成分中各种频率成分对应的调谐能量进行识别成像,并以此解释技术来识别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相对沉积厚度及薄互层叠置关系。某地区目的层—沙溪庙组以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且薄互层发育,单层厚度多在20 m以下,基于传统地震属性分析(振幅、相位等)的有效分辨率、检测极限的限制,为了能更精细刻画砂体边界和寻找相对有利储集相带,首次将分频解释技术加以运用,分析成像结果显示古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等外形和边界异常清晰,相对沉积厚度关系明确,十米左右的薄层砂体均能得到很好的响应,与已知钻井情况吻合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和洪泛平原细粒(FF);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和砂坝(CB)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仅仅100-300m宽的河道砂体的快速识别对于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川西坳陷HXC气田蓬莱镇组碎屑岩气藏河道砂体的气藏特征的解剖和地球物理响应模式的建立,利用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快速地识别了气藏的河道砂体,部署的钻井获得了勘探新突破。该方法在中国广泛的陆相地层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数字露头模型技术(DOM)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露头表面,建立由一系列结构多边形构成的初步模型体,进而在模型体上叠加露头剖面所有数字化地质信息,包括三维地面激光雷达数据、遥感图像、高精度灰度照片、探地雷达数据等露头地质剖面所有地质学信息数字化数据,实现多种地质特征综合解释与测量的数字露头模型技术,已在野外露头剖面上沉积体系三维储层建模、岩性分类、构造断裂精细解译等方面研究发挥作用。本文为准确刻画沉积体系砂体与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尝试利用数字露头模型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空间分布特征精确测量与描述,实测不同位置河道砂体储集性能,并利用探地雷达数据预测露头区域地下砂体形态特征,综合建立砂体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为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提供依据。数字露头模型显示:(1)潭家河剖面河道形态明显,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体,横向延伸192 m,最厚处约14 m,河道与围岩切割关系明显,内部为4期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复合正韵律;(2)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砂体呈孤立状,砂体侧向迁移,垂向多期叠加,砂体在探地雷达剖面上反射特征表明,地面之下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支河道砂体也呈孤立状,横向迁移频繁;横向上不同期次砂体宽度分别为192.4 m、32.54 m、41.83 m以及79.97 m,厚度对应为14 m、4.52 m、3.85 m以及5.66 m,宽厚比平均为12∶1;(3)典型砂体储集物性解剖认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差,储集物性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河道砂体内每期砂体下部物性优于上部,中间优于两翼,单期河道砂体最厚位置处储集性最好,孔隙度最高可达8%,渗透率为0.13×10-3 μm2。  相似文献   

13.
东营三角洲储层具层薄、侧向叠置特点,常规地层对比、储层预测方法,难以有效预测薄砂层分布规律,致使砂层注采连通关系认识不清.本文以唐家河长期注水开发、水淹严重的东三段储层为例,应用层序地层学OpendTect 储层识别软件,对东三段6 m以上砂层进行横向追踪预测.该软件做出比地震解释界面更精细的微层序,准确描述出砂体空间展布,刻画出高产层砂体边界.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区块调整方案,实施效果显著,该项技术对薄砂层识别与追踪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江气田JS气藏河道具有宽度窄、厚度薄、相互叠置复杂隐弊致密的特征。针对薄互层砂体地震分辨难、钻井跟踪难背景下,开展了高分辨谱反演拓频和波形特征指示反演技术,能显著地拓宽地震频带提高分辨率,从而识别薄储层和理清多期次叠置河道砂体,为钻井跟踪提供可靠的依据。将该技术应用于中江气田JS气藏的开发评价工作中,有力地助推高效评价建产。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雨  马世忠  姜洪福  刘云燕  丛林  刘宗堡 《地质学报》2010,84(10):1502-1509
利用22口井的岩芯资料和近4000口井的录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平均分布密度1.02支/km)、窄的(多为200~300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席状砂,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且呈明显的河控性(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及前方,呈顺源窄带状)。在深入认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沉积背景、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等基础上,建立了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又进一步建立了6种亚相区沉积模式,即: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外前缘过渡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席状砂"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河口坝"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内前缘区"河控带状体"模式、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平原过渡区"近岸"模式和河控浅水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河控带状体"模式。这为本区储层空间分布模式建立、骨架成因单砂体识别及油田进一步挖潜与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哥伦比亚Llanos盆地东部的中新世Carbonera组属于三角洲前缘相沉积。Carbonera组内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良好的储层,因此对河道的精细刻画有利于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研究通过波动方程波场正演模拟建立了河道砂岩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并利用地震沉积学RGB混频体地层切片以及沿层地震振幅属性对河道的形态、发育期次、以及砂体的平面分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研究定量描述了河道砂体的孔隙度和厚度。最终对五条有利的河道砂岩岩性圈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区河道的宽度为322~830 m、砂岩最厚可达到35.05 m,这些河道砂体可为有利勘探目标区。区内钻探的W2井证实了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储层描述结果的可靠性,为研究区下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三叠系是由一系列砂泥薄互层组成。在分析塔河油田钻遇储层段储层厚度特征的基础上,导出了叠层砂体内一次反射波的时域反射脉冲响应的振幅谱关于砂体厚度以及叠层数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对不同砂体之间的间隔、不同砂体厚度组合变化时砂体反射振幅谱特征及其对应的地震合成记录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砂体之间的间隔为1/8~1/4的地震波在泥岩内传播的波长时,在最大频率等于地震波在单个砂体内传播的双程时间的倒数的频率范围内,频谱极大点出现的个数为3个以上,可以基于该特征来判断砂体之间的叠置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姚一段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平原-前缘相沉积,分流河道砂体为本区主要储层类型。本文从井点出发,井震联合,利用地层切片对平原相带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刻画。在三角洲前缘相带,针对储层砂体薄、横向变化快、地震响应不明显的特点,利用对比度纹理属性和基于云变换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精细刻画了纵波阻抗IP≤1.11×107 kg/(m2·s)、深侧向电阻率RLLD≥15 Ω·m的河道砂体,对窄、小目标河道砂体的边界、走向及厚度进行了定量描述,储层预测符合率达83%。根据储层预测结果编制了研究区内砂岩厚度图,区内河道砂体整体走向为南西-北东向,西南物源,油气主要集中在中央断裂带河道砂体内,为断层-岩性油藏类型,反向断阶是油气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9.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层为例,论述致密油沉积富集模式及勘探开发成效。针对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藏纵向小层多、层间跨度大,平面砂体错叠分布、单层厚度薄、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应用丰富的钻井、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开发试验区精细地质解剖,提出了扶余油层小层级叠置型致密河道砂体发育模式及叠置砂体预测技术,以期为致密油地质及工程双“甜点”的规模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发育3种叠置类型砂体,即:主力层河道、主力层薄层河道和薄层分流河道型,深化了前期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富集的宏观认识。黏滞介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提高成像效果的垂向分辨率,可实现FI、FII油层组的垂向高分辨率解释。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及Z反演技术,提高了3~5 m河道砂岩储层预测能力,很好地刻画了叠置砂体平面展布和纵向位置,有效指导了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陆相致密油勘探与开发井位部署。针对不同叠置砂体,选取相应开发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致密油动用率。大庆油田通过多年的“甜点”区的地质深化认识和砂体识别及开采技术攻关,在勘探和开发上均取得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方位角采集比窄方位角具有更好的地震照明度.宽方位角三维地震以其多方位视角高分辨率成像数据之优势、识别储层的各向异性能力强,能提高薄层砂体和小断裂的识别精度.针对准噶尔盆地某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单层砂体薄(单层10-15 m,有效储层<10 m)、砂岩层平面变化大的特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施宽方位角三维地震高分辨勘探.通过运用地震属性、反演等地震技术,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开展岩性圈闭识别和储层预测工作, 识别出有效的砂岩层(储集体),达到预测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