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该文指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武汉市为你,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最最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 ,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武汉市为例 ,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阳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 ,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游憩机会谱(ROS)是一种有效规划和管理游憩资源的方法,它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游憩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以野鸭湖湿地公园为例,从等相环境质量、游憩活动质量、科普宣教功能和管理质量4个方面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环境因子进行重要性分析。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游憩机会谱,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以期为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为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   总被引:165,自引:9,他引:165  
吴必虎 《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
由参与游憩活动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构成城市游憩者。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将影响城市游憩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叶,到森林中休闲游憩的人数剧增,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美国林务局的管理者和专家发展了游憩机会谱(ROS)理念和管理框架,其主要以游憩需求为导向,依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指标对游憩区进行分类分级,编制游憩机会清单,对资源进行清查、规划和管理。本文在介绍RO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民森林游憩的需求特征和森林游憩区当前的管理体制和开发利用现状,筛选出"自然程度"、"偏远程度"、"游客密度"和"管理强度"4个评价指标,分析提出了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将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区分为城郊开发区域、城郊自然区域、乡村开发区域、乡村自然区域和半原始区域五个游憩机会等级,并结合目前的北京市游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状,用GIS作图直观展示了各游憩机会的分布,分析比较了各游憩机会的供需状况,为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城游憩近年来发展很快,大城市环城游憩地开发也呈现自身特色。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环城游憩地的相关研究,界定了大城市环城游憩地的范围,提出了环城游憩地开发的原则,并以武汉市为例结合所提原则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武汉市近郊、远郊的范围进行创新性划分并提出环城游憩地开发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日常游憩需求日益增强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公园作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入分析和探讨城市居民的公园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对于城市公园开发、建设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玄武湖公园为例,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爱好与交际、接近自然与放松、情感交流和消磨时间;在动机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游憩者分为接近自然类、休闲放松类、消遣爱好类和情感交流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园游憩者在人口属性特征和游憩行为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城游憩带(ReBAM)发展到高级阶段将出现空间聚散形态。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要求ReBAM在供给面形成响应。在不少城市,ReBAM已具备一定的整体开发水平,但内部节点(旅游地)发展不均。在此情况下,优化需求-供给的结构性匹配成为ReBAM发展的内在趋势。环城游憩汀(ReLAM)是指依据游憩需求导向,向特定时空内其他游憩节点引送游憩流的现实或潜在功能较强的优势节点。ReLAM以改善ReBAM节点关联为导引,扩展游憩时空行为,促进节点整合互惠,提升居民游憩品质和ReBAM利用水平。ReLAM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游憩需求增强和时空条件滞后之间的矛盾,分为主观因素驱动、客观因素驱动和混合驱动3种基本类型。游憩需求状态、垂引节点吸引力、时空结构对ReLAM的形成及其功能具有关键影响,游憩市场规模发挥调节作用。ReLAM是兼具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新型空间要素,对非均衡发展的游憩区域具有优先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休闲城市综合标准试点市——常熟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市不同功能区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可进行生态游憩的时间、生态游憩意愿、对不同生态游憩空间的偏好,以及全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口特征影响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全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不同。在人口量、人口平均生态游憩可能性、人口生态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活动区内人口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生活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工业生产区;全市不同功能区内人口对草地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人口数量、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吴承照 《地理科学》1999,19(5):436-441
针对市场导向的旅游开发战略与旅游地规划设计的整合问题,从游憩角度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技术,论文分析了游憩需求与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旅游地是由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及其支持系统旅游地规划的中心内容是游憩规划,游憩活动地域组合具有4种类型,3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85,自引:8,他引:185  
吴必虎 《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定义了环城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的概念,并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为案例,对影响ReBAM的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旅游成本与土地租铁相互作用是决定ReBAM区位的主要力量,而游憩需求,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是影响ReBAM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ReBAM的土地利用特征根据游客进入成本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等级;ReBAM的空间特征可由可达性,等游线和活动密度等指标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土地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重庆市土地的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土地进行了生态区划,将土地划分成四大生态区:丘陵平坝农业生态环境区、中低山林牧业生态环境区、库区生态环境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区,以便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Peri-urban areas are characterised by great heterogeneity and rapid changes of land use. Furthermor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changes as peri-urban areas offer attractive residential alternatives to city centres or more remote locations. The dynamic processes leave peri-urban areas in an in-between situation, neither city nor countryside and home to a range of functions, spanning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residential and recreational area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rbanisation of agricultural areas in the Greater Copenhagen region based on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ed on agricultural properties in nine study areas between 1984 and 2004. The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agricultural land use has continued largely unaffected by the processes of urbanis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production is concentrated on a few very large full-time farms. In additio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been greatly diversified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the areas (land use and landscape elements) thus appear more resilient than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declining number of full-time farmers and increasing number of owners engaged in other gainful activities). However, at some point this discrepancy will disappear and rapid land use changes may be expected.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探讨武汉市城市边缘区实现生态框架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诉求、城市整体空间优化与农用地资源保护协调共赢的土地利用机制。分析武汉市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导向作用对村镇建设模式与土地利用政策的要求,将该区涉及的12个区、37个乡(镇、街、场)分为生态控制型乡镇、引导发展型乡镇和城镇发展型乡镇3类。以区域产业布局为支撑,构建"镇区+社区+园区"的区域村镇发展体系;将区域内650个原有村庄分为搬迁型、控制性和发展型进行社区化建设,以期为促进城市边缘区村镇发展提供模式借鉴;并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用地制度改革及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探索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济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具体分析济南市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型。此模型充分考虑了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类主要因素,体现了公平性与合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济南市土地利用的状况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对比分析规划期内新增城区和全部城区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之后,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配方案,为政府规划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修芳  牛叔文  冯骁  王文蝶 《地理研究》2013,32(12):2312-2323
以不同时期的天水市地形图和TM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指数(AGI)分析各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城市用地由小范围到大范围、AGI 强度由低到高再趋缓。1996 年前,城区人口密度一直下降,此后又开始上升,与AGI 的变化相对应。受“两山夹一川”的地形限制,天水经历了由二点向多点分散扩展、内部填充与沿河谷延伸的空间演变过程。形成了南北窄、东西长的带状格局,不同于平原型城市以同心圆外扩模式。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动因不同,初期是人口和工商业迁入,中期是行政力量和市场机制,近期是人口、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重点开发的需要,天水需要走出河谷、开发新区,提升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综合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城市土地类别基准地价测算基础上,依据土地最高收益原则和最佳利用原则,并借用阿朗索竞租理论和边际分析法,可评估出城市土地的综合基准地价.本文概略说明了上述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对苏南某一城市的综合基准地价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