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连云港兴起和沿海城市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方面,论述亚欧(连云港—鹿特丹)大陆桥的贯通,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守红 《热带地理》1999,19(1):45-49,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湖南地处我国内陆,外资发展较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湖南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带来新的机遇。本语文对湖南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迁安县经济发展的过程,认为强化资源开发类工业的发展是迁安县经济滕飞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了迁安县工业发展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作者认为,虽然迁安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但迁安模式对于我国中西部资源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并且据此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模拟计算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 1 999年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达到 2 1 39%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由9 1 %提高到 1 0 2 4 % ,提高了 1 1 4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对外开放较晚 ,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 ,从 90年代初期开始的沿江、沿边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为 4 2 4 % ,仅为前者的 2 0 %左右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也仅由 8 96 %提高到 9 2 7% ,仅提高 0 31个百分点 ,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变生产机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在分析外向型农业基本特征和中西部地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1979-1992年,中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三个地带发展战略。1980年代末,国家大规模开发长江沿岸地带,构成“T”字型的宏观布局战略。1980年代以后,以沿海为主的宏观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2000年以来,沿海地区区域重构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均质区域”的角度,并通过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就业行业人口数据,对东部沿海地区不同空间层面的经济结构重构转型进行研究。总体而言,“核心-边缘”理论能够揭示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结构和区域重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且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1  
闫小培  林彰平 《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开放性增强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选取25项城市发展指标,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990年和2000年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的变动特征是:① 城市发展水平的东西空间差异增大,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重心南移;② 城市发展速度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南部大于北部,基础较好的城市集群发展速度较快;③ 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和上海集聚性、外向性和创新性特点都很显著,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特征结构仍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及其效果累积,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和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是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在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 ,就近 2 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效果进行了计算模拟分析。首次 ,从数量上 ,探讨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 1 )在对外开放中 ,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吸引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 2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 3)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使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 4 )对外开放政策 ,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布局 ,加快了基础产业发展 ,较好地解决了以往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问题。通过模型计算 ,在对外开放的 2 0年中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GDP增长总额为 9670 .42× 1 0 8元 ,其中对外开放政策的贡献作用达 2 0 68.0 7× 1 0 8元 ,即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 GDP的作用效果达 2 0 68.0 7× 1 0 8元 ,平均作用效率达 2 1 .39%。  相似文献   

9.
以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加工制造活动的区位因子分析为基础,结合各省区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要素禀赋和交易成本节约的综合优势才是决定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区位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加工贸易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原因。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易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这为加工制造活动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培育高级要素以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也要注重创新加工制造活动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国加工贸易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现象及其主要症结,提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2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3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4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1982~2015年的长时间序列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和收集190 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降雨数据,运用空间数理统计方法在像元尺度上分析34 a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NDVI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发生频率在0~13次/a,平均为2次/a。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总的暴雨发生次数在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NDVI均值为0.54,植被总体生长状态良好。NDVI分布呈明显的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且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平均增加0.002/10a。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暴雨灾害对NDVI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暴雨灾害发生频率每增加1%,研究区植被NDVI将降低0.01%,但空间上表现为苏北和山东地区显著的抑制性,而河北与广东和广西北部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论述了探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济、政策成因,提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择定原则,并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动力的结构性变化,指出苏州应采取分而亲集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以期对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城市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已执行四年。在30余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和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08,27(2):479-4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项目组,按照预先设计的项目研究样带、样区和样点方案,采取与政府相关部门座谈,深入典型村镇实地考察和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在集中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考察与调查,以及结合实地调研举办两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和完成前期若干专项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建设理念、科学命题、主导模式与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产出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论述了探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苏州城市化发民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济、政策成因,提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择定原则,并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和的结构性变化,指出苏州应采取分而亲集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以期对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城市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现象及其主要症结,提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呈快速扩大态势,虽然相对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②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③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高收入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目的地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张雷  刘毅 《地理学报》2004,59(2):311-319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动机,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地区自身而且决定着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人地关系对应公式进行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的总体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第一,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实际紧张状态严峻的多,人地关系演进系数达到了2.13 (表观);第二,在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中,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起着决定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活动的作用最为关键,其贡献度达到75%;第三,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和改善主要取决于地区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扩展和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山市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市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环伶仃洋马蹄形沿海地带的核心区,但长期以来却是中山市的经济最落后地区。该地区有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海港交通的优势,有国家级的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包装印刷基地,是中山市最有发展潜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地区。该地区应充分发挥滨海的优势,开发深水港口、滩涂,发展港后工业和旅游业,使之成为中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