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软弱破碎围岩双连拱隧道安全施工与监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软弱破碎Ⅱ类围岩双连拱隧道采用三导洞施工方法的特点,阐述了其安全施工技术要点,实际施工中,就其监测内容及监测结果进行了实时分析,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长期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该隧道结构是安全的,达到了围岩与支护结构体系安全与稳定的要求,所采用的安全施工措施以及信息化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龙路横龙山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介绍了横龙山隧道超大断面喇叭口段施工监测对围岩位移及受力变化的监控量测技术,介绍了该项目根据监控量测分析处理结果及时调整隧道预应力锚杆等支护系统设计参数。实施结果表明,周密的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工作对于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支护的经济合理,以及获得可靠的设计参数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监控量测是隧道竖井信息化施工与安全的重要保障。由于竖井结构与施工空间限制,对于离掌子面较远的断面,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监测手段可操作性差,使得竖井施工监测成为一个难题。依托墨临高速公路泰和隧道竖井工程,研究了一套竖井自动化监控量测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施工监测,并对施工期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竖井监控量测工作的注意事项。研究成果对类似竖井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的工程实践为依据,利用常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围岩变形跟踪监测系统及二次应力场测试,获取隧道围岩动态综合信息,为围岩分类、大变形预测、岩爆预测、优化二次支护时间及反分析等提供依据,是岩土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铁道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铁道网络工程的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超长隧洞、超大断面隧洞的应用越来越广。这就对隧洞施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合适支护时间及支护方式,将影响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的控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围岩量测监控技术,对围岩变化情况及支护结构进行量测,及时提供围岩稳定程度与支护结构可靠性的安全信息,预见事故及险情,作为调整与修改支护设计的依据,并在复合式衬砌中,依据测量结果确定二次衬砌施做的时间,以达到监控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化不超过设计标准。在周家湾隧道施工中应用了围岩量测技术,全过程监督施工中围岩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选择适宜的支护措施,确保了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益并节约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6.
论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地质灾害预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以京珠国道高速公路旦架哨隧道左右线量测断面1-1和3-1断面为例,对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中的超前地质预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采用锚杆轴力和围岩应力量测分析成果,同时结合地面地质调查与观测以及隧道洞内边墙地质观测.前者为定量的现场施工监控量测手段;后者则为定性的研究手段.建立了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框架,即,地勘-设计优化-施工-支护优化-现场监控量测等一系列互动式的反馈序列.成功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报,有效指导了隧道进行及时的支护与加固,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工.对类似的工程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政 BJ-1 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J-1隧道为一浅埋、偏压的市政隧道,泥、页岩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岩溶及地下水发育,地下管线和地表建筑物密集,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地表建筑物及居民安全,隧道的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非常重要。在分析隧道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地质预报重点及难点,以地质法为基础、以地质雷达和HSP声波反射法为主要物探手段,对隧道进行了综合地质预报。根据施工安全控制需要,制定BJ-1隧道施工监测实施大纲,重点实施隧道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和爆破振动等监测工作,建立隧道工程监测预警制度。对超前地质预报及隧道监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为本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地避免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危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方法对同类城市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向刚  李术才  王刚  王书刚 《岩土力学》2006,27(Z1):322-326
阐明了公路隧道位移反演的重要性及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公路隧道智能反演的原理及过程。通过隧道工程实践证明了隧道位移智能反演的可行性、正确性与实用性,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智能化施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现代遥测技术,把选测断面传感器(频率类、电压电流类、开关量类、数字类等)数据采集、三维激光扫描、地质超前预报、爆破振动监测以及可视化监控融合在一起,实现隧道施工掌子面可视化实时显示与分析、隧道施工监测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形成隧道施工多元信息监测系统TIS(tunnel intelligentized monitoring system),确保复杂围岩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安全。该系统测试项目的全面性、实时性和预警性对隧道施工的动态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断面小净距大帽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结合大帽山隧道的工程实践,通过围岩内部位移、拱顶沉降、围岩压力和锚杆应力的现场监控量测工作,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围岩的稳定性。阐明分导洞开挖时围岩内部位移的变化趋势、特点及位移场,相邻导洞施工时的相互影响,围岩与支护结构间的相互调整变形机制,拱顶沉降捕捉的变形小于围岩实际变形的原因,支护结构的压力和锚杆应力状态及其与围岩位移的变化关系。监测结果表明,大断面小净距隧道Ⅴ级围岩段的破碎带采用现有的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是可行的,围岩变形可控,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显著,围岩基本稳定。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孙钧  戚玉亮 《岩土力学》2010,31(8):2353-2360
为了降低海底隧道施工风险,确保隧道施工顺利穿越海底几处风化深槽和风化囊区域,解决难以获得隧道围岩力学参数的技术难题,采用位移反分析方法建立了动态反演预测模型;作为比较,还简单介绍了弹塑性反演的一种全局优化方法。根据隧道典型断面实际监控量测的围岩拱顶沉降量和周边收敛位移量,结合先行服务隧道揭露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优化反演分析,得到该类围岩初期支护后的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侧压力系数。在相应的同类地质条件下,对后续将开挖的左、右主洞围岩采用边界元法进行正演数值计算,使之能为主洞施工方案比选以及支护设计参数调整与修正提供定量依据,做到信息化动态设计与施工。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正算反演分析法得出的围岩等效力学参数是可靠的,可据此对类似地质条件下主隧道围岩进行正演计算分析,预测主洞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判断其围岩稳定性。位移反分析法是隧道施工变形理论预测分析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效平台,为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决策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波  刘明贵  张国华  李祺 《岩土力学》2010,31(4):1217-1226
结合大帽山隧道Ⅴ级围岩段施工参数优化的试验,通过爆破震动速度、岩体声波波速和围岩内部位移的现场监控量测工作,研究既有隧道旁新建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岩体的损伤程度和范围,进而优化导洞的单循环进尺、爆破参数等施工参数。研究表明:推进式往复爆破作业的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隧道必然导致围岩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破坏,尤其是小净距隧道间的中夹岩岩墙;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大断面隧道,控制岩体的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是相互矛盾的,通过减少单循环开挖进尺来减少爆破震动速度,只能控制岩体的损伤范围,多次的重复爆破导致损伤岩体的损伤程度更大,极大影响围岩稳定;相反,通过适当加大单循环开挖进尺来控制损伤程度的同时,过大的爆破震动速度导致损伤范围更大,极大影响邻近既有隧道的安全运行。利用现场监测数据,通过在UDEC软件中实现的岩体各向异性爆破损伤模型,计算导洞推进式开挖全过程围岩压力的变化和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的状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优化得到折中的单循环进尺。  相似文献   

13.
刘泉声  彭星新  黄兴  雷广峰  魏莱  刘鹤 《岩土力学》2018,39(9):3406-3414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简称TBM)在穿越深部软弱地层时围岩收敛变形较大,围岩容易挤压护盾,导致TBM卡机,影响TBM正常掘进。通过分析TBM卡机灾害孕育过程,得到了预测TBM卡机的重要条件:一是围岩变形量大于预留的空间,二是额定推力不能克服摩擦阻力。为了监测实际工程TBM卡机状态,提出了一种监测护盾变形的方案以及护盾受力的计算方法,可通过监测得到的变形估算护盾的受力,进而计算出护盾受到的摩擦阻力,得到TBM卡机的状态。根据TBM受到的摩擦阻力、TBM正常掘进时所需推力和TBM额定推力之间的关系,将TBM卡机状态分为4个等级,即无卡机、轻微卡机、卡机和严重卡机,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结合TBM卡机条件以及护盾受力监测方案,提出了TBM卡机灾害预警流程。在兰州水源地输水隧洞工程中应用了该监测方案和卡机灾害预警流程,应用结果表明,预测的卡机状态与TBM实际状态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指导TBM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年冻土区姜路岭隧道施工水热力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路岭隧道地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其高海拔、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年冻土及软弱大变形围岩的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属国内乃至亚洲首例,也是共(和)玉(树)高速公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为研究姜路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水热力(变形)状态及其演变,采用冻土工程水热力耦合计算理论及数值仿真程序,模拟了该隧道三个关键施工步骤的水热力分布规律,以此提出了隧道修建过程中的重点监测位置及注意事项。研究成果可为姜路岭多年冻土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进而为类似寒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Rock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their uncertainties are critical to rock stability analysis, engineering design, and safe construction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The back analysis is widely adopted in rock engineering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but this does not consider the uncertainty. This problem is addressed here by the proposed approach by developing a system of Bayesian inferences for updat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their statistical properties using monitored field data, then integrating the monitored data, prior knowledge of geotechnical parameters,and a mechanical model of a rock tunnel using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 simulati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by a circular tunnel with an analytical solution, which was then applied to an experimental tunnel in Goupitan Hydropower Station, China.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were modeled as random variables. The displacement was predicted with the aid of the parameters updated by Bayesian inferences and agreed closely with monitored displacements. It indicates that Bayesian inferences combined the monitored data into the tunnel model to update its parameters dynamically. Further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ayesian inferences is improved greatly by regularly supplementing field monitoring data. Bayesian inference is a significant and new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in a tunnel model and contributes to safe construction in rock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6.
某公路瓦斯隧道综合勘察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斌  利奕年 《岩土力学》2011,32(4):1273-1277
瓦斯赋存位置的确定和瓦斯动态监测是瓦斯隧道勘察的两大关键问题。针对某公路隧道掘进过程中发现的瓦斯气体,采用地质调绘、施工地质预报(物探、地质超前钻探)、瓦斯监测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研究瓦斯储气构造,分析瓦斯成因,并对该隧道未开挖洞段的围岩瓦斯特征进行了预测预报,提出瓦斯风险段落。研究表明,虽然该隧道具有充分的瓦斯形成地质背景,但瓦斯赋存特点是分散型、浓度低、储量低;瓦斯通过单斜构造中的岩石裂隙、孔隙富集运移,分析认为,该地区不具备大量瓦斯生成的地质构造条件。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预报精度,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对类似隧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评估地质条件以及开挖风险是地下空间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阶段之一。在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法和支护系统时,识别和估计岩体的变形潜在趋势非常重要。在本研究中,对萍莲高速莲花隧道中的岩体变形潜在趋势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莲花隧道的工程地质环境、隧道围岩工程特性、岩体质量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的隧道变形情况,然后运用经验法和半经验-半理论法预测莲花隧道变形趋势,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变形监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莲花隧道的大变形主要受松散破碎、遇水膨胀的软弱围岩和丰富的地下与地表水以及断层破碎带与构造活动的影响。对于莲花隧道而言,现行大变形预测方法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经验法主要依据岩体质量分级结果进行变形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变形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半经验-半理论方法中运用围岩强度与应力关系进行预测效果较好,但基于围岩强度应力比的Jethwa法、Hoek法与ISRM法预测结果偏保守,且针对无变形段的预测效果较差。综上所述,在工程勘察与设计阶段,应客观、细致地进行围岩质量分级、地应力量测、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勘探等工作,结合经验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对大变形趋势和变形量值进行预测,综合研判隧洞沿线变形趋势,为大变形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措施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曹国金  姜弘道 《岩土力学》2002,23(6):795-799
针对地下工程设计中“地质环境复杂,基础信息匮乏”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隧洞工程,对信息化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设计和编制了工程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场施工监测取得的位移资料,用优化方法反演了围岩力学特性参数。利用反演分析求得的围岩力学参数,应用有限元法对该工程的施工过程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