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及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天山造山带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是由一系列前寒武纪微陆块、古生代洋壳残片及陆缘弧相互拼贴而成的多聚合带、多成矿带,其独特的造山-成矿过程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构造单元划分与编图,建立了古生代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格架,认为古生代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依次经历了: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与北天山早古生代多岛洋盆形成阶段(Z-O_2),北天山早古生代多岛洋盆闭合与南天山洋盆开始形成阶段(O_3-S),南、北天山洋晚古生代洋盆形成与发展阶段(D-C_1),南、北天山晚古生代洋盆全面闭合与天山碰撞造山带形成阶段(C1-C_2)和碰撞后板内演化阶段(C_2-P)。  相似文献   

2.
北天山前陆盆地中段成煤及后期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宪 《新疆地质》2002,20(3):205-209
早石炭世哈萨克斯坦板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拼接,古亚洲洋闭合,褶皱隆起形成造山带,与其相邻的地块由于造山带隆升产生的构造负荷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在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形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丰富的能源矿产,而且记载了造山发展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高小芬  林晓  徐亚东  乐明亮 《地球科学》2014,39(8):1119-1128
南天山位于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前人研究表明, 该区在古生代经历了洋盆的扩张、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 中生代则进入到陆内发展阶段.但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 洋盆的闭合时间及盆地演化的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争论.在广泛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对我国境内南天山地层大区进行了地层分区, 并对每个分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盆地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终划分出5个演化阶段: 寒武纪-奥陶纪, 南天山洋从有限洋盆发展为成熟洋盆, 洋盆性质为弧后盆地; 早志留世, 南天山洋盆开始俯冲消减, 东部红柳河段洋盆在早泥盆世闭合, 而西部的俯冲消减则延续至泥盆纪晚期; 石炭纪-早二叠世, 西部仍存在残余海盆.中二叠世, 残余海盆消失, 南天山西部碰撞造山, 南天山造山带最终形成; 中生代, 该区进入陆内发展阶段, 在三叠纪接受剥蚀夷平; 侏罗纪, 西部发展成为断陷盆地, 东部继续接受剥蚀夷平; 白垩纪, 西部延续侏罗纪断陷盆地特征, 东部则发育成拉分盆地. 关键字: 南天山; 古生代; 中生代;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国朝  李绍雄 《中国地质》2011,38(4):945-960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构造带包括了新疆东天山及甘肃—内蒙北山广大地区。本区早古生代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对接带展布于由西段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向东与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一线。晋宁运动(800 Ma)本区经历了广泛的岩浆热事件,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曾一度合并到罗迪尼亚超大陆之上。南华—震旦纪古大陆解体,哈萨克斯坦板块及塔里木板块块断区以多岛群体弥散于古亚洲洋内。塔里木板块东段的陆缘区,震旦—寒武纪显示海湾型沉积区。奥陶纪沿花牛山—五峰山—帐房山一线裂解为裂谷带,晚奥陶世末前碰撞期岩浆活动导致裂谷关闭。早、中志留世,古亚洲洋洋壳板片沿着尾亚南—芨芨台子山—白云山—月牙山—洗肠井一线向南俯冲,构筑了公婆泉火山岛弧带及相匹配的红柳河—牛圈子—碱泉子弧后盆地。晚志留世的碰撞初期花岗岩浆运动极为活跃。泥盆纪进入主碰撞期,造山阶段的岩浆热事件波及到隆升中的造山带,在其南缘沉陷为火山-磨拉石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5.
刘训 《古地理学报》2001,3(3):21-31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本文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而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产生的不同效应,形成了本区现代的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西天山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地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西天山地区是指位于奎屯南的北天山与库车北的南天山间的广大地区。早古生代,该区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南缘中段与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交汇部位,其主缝合带处于长阿吾子—乌瓦门一线。通过各构造单元地层系统及蛇绿混杂岩定年研究,认为本区博罗科洛山南缘霍城—哈希勒根一带为奥陶纪—志留纪的赛里木—准葛尔和乌孙—阿吾拉勒微板块的接合带。塔里木微板块北缘的南天山地区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显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早古生代板块活动经历了上亿年。晚古生代早期的洋盆较狭窄,生存时间为数千万年。北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地段隶属于早石炭世微型沟弧盆体系。晚古生代晚期由裂谷转为走滑拉分体制,此时壳—幔岩浆活动及物质交换频繁,为本区主成矿期。中生代进入板内陆块构造堆叠并伴随走滑的动力学环境。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效应的汇聚作用,导致山体强烈隆升,造就了现今的南、北天山及伊犁盆地相间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
西天山地区是指位于奎屯南的北天山与库车北的南天山间的广大地区。早古生代,该区处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南缘中段与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交汇部位,其主缝合带处于长阿吾子—乌瓦门一线。通过各构造单元地层系统及蛇绿混杂岩定年研究,认为本区博罗科洛山南缘霍城—哈希勒根一带为奥陶纪—志留纪的赛里木—准葛尔和乌孙—阿吾拉勒微板块的接合带。塔里木微板块北缘的南天山地区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显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早古生代板块活动经历了上亿年。晚古生代早期的洋盆较狭窄,生存时间为数千万年。北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地段隶属于早石炭世微型沟弧盆体系。晚古生代晚期由裂谷转为走滑拉分体制,此时壳—幔岩浆活动及物质交换频繁,为本区主成矿期。中生代进入板内陆块构造堆叠并伴随走滑的动力学环境。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效应的汇聚作用,导致山体强烈隆升,造就了现今的南、北天山及伊犁盆地相间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并发育复杂且变迁迅速的众多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可划分为7类(大陆边缘裂谷类、岩浆弧类、弧前盆地类、边缘海盆地类、弧后前陆盆地类、边缘前陆盆地类、海沟-洋盆类)19型。沉积组合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各具特色。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5次重大变革。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随新疆北部板块的拉张-俯冲-碰撞而产生、发展、消亡。  相似文献   

10.
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班公错-怒江一线的中特提斯洋盆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经历了从板内裂谷-洋盆扩张-双向俯冲-碰撞闭合-整体造山的全部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作为"活动陆缘"的羌南盆地记载着中特提斯洋盆从形成-消亡的全部沉积历史:包括裂离阶段的陆相碎屑岩、洋盆扩张阶段的稳定型碳酸盐岩、板块俯冲阶段的活动型碎屑岩、火山岩、碰撞闭合阶段的前陆盆地和弧前盆地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整体造山阶段的山间盆地陆相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11.
1.IntroductionAnimportantaspectofthestudyoftheGGT(i.e.GlobalGeoscienceTransect)istoreconstructthehistoryoftheterranesthattheGGTrunsacross(Mongeretal.,1985).Becausethesedimentsaretheproductsofvariousgeologicaleffectsinthegeologicalhistory,wecanreconst…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s the largest inland oil-bearing basin in China, the Tarim Basin is a large-scale composite basin that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from the Ediacaran to the Cenozoic. From the Ediacaran to the Ordovician, the Tarim Basin was i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From the Silurian to the Devonian, the Tarim Block switched from the presence of passive margins to active margins along 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edges, eventually colliding with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 in the Silurian. From the Carboniferous to the Triassic, the transition of the Tarim Block from an independent landmass to an internal component of the Eurasian Plate resulted from collisions with the Yili-Central Tianshan Terrane to the north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to the south during the Triassic. From the Jurassic to the Paleogene, several unconformities developed because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Meso-Tethys oceanic plate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and the Neo-Tethys oceanic plate during the Paleogene. After the Neogene, as a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 the Tarim Basin was activated along its margins and became an intermountain basin due to the intense regional compression induced by the Indian Plate. Based on a seismic profile cross-section of the basin, we conclude that the extension and shortening in the profile reflects the block amalgamation history and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 The structural-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is bas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peripheral plates.  相似文献   

13.
再论塔里木板块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长期以来,对塔里木板块属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还是一个独立的板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塔里木板前寒武纪基底的性质,古生代沉积建造序列,生物古地理区系的面貌和古地磁资料认为:(1)塔里木是属于前寒武纪陆壳基底的独立板块,与周边板块之间的存在不同规模的洋盆;(2)早古生代时,塔里木位于南半球,更接近于扬子板块,而远离华北板块(3)在古生代一中生代时,塔里木板块与周边坡板块先后碰撞,直到三叠纪末,塔里  相似文献   

14.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南天山主体为一上百公里宽的增生-碰撞混杂带-南天山(蛇绿)混杂带;其北侧为中天山岛弧,是仰冲壳楔;南侧为塔里木陆块,是俯冲壳楔。古南天山洋为一广阔的大洋,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新近纪-第四纪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崔军文  唐哲民 《岩石学报》2011,27(1):231-242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模较大的、近于直立的E-W向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相连,西延,插入西昆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剖面上具有背冲式(断背状)断裂组合,其形成始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期在三叠纪后。断裂带具有逆冲、走滑和垂向挤出性质,是目前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和塔中隆起带属于同一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在空间上是互为一体的,在早古生代为一强烈坳陷带,晚古生代以后逐渐转化为隆起带。大致位于北纬39°30'~40°的E-W向高正磁异常带,为一以基性麻粒岩为代表的结晶基底、基性岩墙和花岗质类岩石,并叠加晚元古-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岩浆弧的大型东西向构造杂岩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塔中隆起带)以南至塔南前陆盆地的塔南地区,以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上叠NEE向断裂构造(断隆和断凹)为基本特征,其断裂组合完全可以与南阿尔金断裂以南的南阿尔金地体的断裂组合相类比。中塔里木断裂带以北至塔北前陆盆地的塔北地区以长期坳陷为特征。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表现为西昆仑山体的北向逆冲推覆和山前带的强烈挤压及塔南前陆盆地的急剧沉降,而西天山-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则表现为由于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复合造山体的强烈北向俯冲导致的南天山的南向逆冲推覆和塔北(前陆盆地后的)隆起。塔里木盆地处于南北两侧向盆地挤压、东侧左旋走滑和西侧右旋走滑的复杂构造应力状态,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基本上是上述4类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场对先存的E-W向构造经多次强烈改造、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夹持在天山与昆仑山褶皱带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个长期发展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地区岩石地层、沉积建造的对比分析,划分出塔里木新元古代-古生代的被动陆缘、夭折裂谷、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残余海盆、混积陆表海、陆内裂陷盆地、前陆盆地共8种沉积盆地类型,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进入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青白口纪发育裂谷和被动陆缘,南华纪-早震旦世发育夭折裂谷和大陆冰川;古生代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和混积陆表海;受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影响,南天山石炭纪洋盆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末俯冲消减;中二叠世始,塔里木大部分演变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7.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盆山高差缩小,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由于板内伸展作用,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山耦合方式,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生代沉积岩的褶皱与断裂、侏罗纪煤层自燃及烧结岩的形成、强烈地震与断层活动、以及新疆独特的镶嵌状盆山格局,都是新近纪以来构造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曹守连  陈发景 《地球科学》1994,19(4):482-492
循天山地区板块构造作用这主线,系统地讨论塔里木板块北缘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的构造演化,将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和类前陆盆地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前陆盆地演化具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特征。早期前陆盆地以深水复理石建造为主,夹火山岩建造,晚期前陆盆地以磨拉石建造为主。前陆盆地和前陆隆起具横向和纵向上的迁移性,这种特性影响了类前陆盆地的演化和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