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又发现两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继梅厄和奎洛兹发现飞马座51的行星飞马座51B之后,今年年初马西(GeoffMarcy)和巴特勒(PaulButler)又宣布发现了两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大熊座47B和室女座70B。他们从1987年起,便用里克天文台的3米望...  相似文献   

2.
飞马座51b──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十多年来,国际天文界有几个小组,一直用探索分光双星的技术,测量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以冀从中推断是否存在有大质量行星。例如,若视太阳与质量为其千分之一的木星为双星系统,两者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运行,木星的轨道速度为每秒1...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天空中搜寻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但一直颗粒无收,直到1991年亚历山大·沃尔兹岑(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尔·弗雷尔(Dale Fral])在奇特的脉冲星PSR B1257+12周围发现了一个行星系统。4年后,米切尔·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克洛茨(D1dler Queloz)则在一颗普通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它每4.2天就会绕其宿主恒星转动一周。  相似文献   

4.
1.脉冲星的计时法室女座脉冲星(PSRB1257+12)离地球1630光年,1992年观测到它的脉冲信号到达时间存在周期性提前和推迟,推断它有三颗行星环绕,最近又推断有小的第4颗行星,它们的质量跟地球质量(ME)相当。还发现另三个脉冲星可能有行星:PSR1829-10离地球3万光年,有一颗行星,其质量、轨道半径、绕转周期分别为10M_E、6个月;PSR1620-26离地球6000光年,有一颗行星,其质量(M_J 为木星质量)、轨道半径、绕转周期分别为5~10M_J、约10天文单位(AU)、100~120年;PSR0329+54有一颗行星,其质量、轨道半径、绕转周期还  相似文献   

5.
王素 《天文学报》2011,52(4):355-356
自从Maryor和Queloz于1995年在51Pegb周围发现了第1颗主序恒星系统内的行星以来,人类已经利用越来越精密的探测方法获得了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信息.截至2010年3月,人类已经探测到了431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包含了45个多行星系统.从统计结果来看,系外行星系统的构型以及行星的特点与太阳系存在很多差异.研究这些系统的形成过程可以对太阳系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将推进行星系统形成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星座赛马会     
第一位进场的是我们熟悉的飞马座。一月这段时间里,日落之后在西面就可以观测到很显眼的四边形(叫作秋季大四角,或者飞马座四边形),从而找到飞马座。但要注意的是,秋季大四角并不全部都属于飞马座,还有一颗和仙女座共用的星——东北边的那颗是仙女座的α.星(壁宿二),这颗仅星以及东北方向的部分星空就是仙女座。  相似文献   

7.
新闻速递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3,(12):14-17
发现首颗地球大小岩质外星行星 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在太阳系之外首次发现了一颗有着与地球类似岩质成分且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这颗行星被称为开普勒-78b,绕其宿主恒星公转的周期约为8.5小时。这使得其温度过高,无法承载生命。  相似文献   

8.
吴光节  陈道汉 《天文学报》2001,42(3):225-239
阐述地外生命搜索的意义,手段和现状,地外生命搜索的SETI计划及其发展,并着重介绍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的发现,它的目的,成果以及未来。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的发展是当代天文学最时髦的,也将是未来21世纪成果最丰富的研究领域之一,从1992年第一个确认了脉冲星PSR 1257+12的行星系统以来,1995年确认主序星51Peg有一颗行星,至2001年5月,已经发现了60个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的发现与地外生命搜索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新的发现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谜,这项研究近10年来发展很快,它的研究也促进了航天学,宇宙化学,天文生物学乃至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宇宙信息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09,(11):16-19
发现首颗系外岩质行星 十几年来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数百颗行星,但绝大部分是气态的巨行星。最近几年,和地球质量相仿的行星也开始陆续被发现。“科罗”探测器在其第个观测周期中,发现了有46颗恒星存在凌星现象,其中就有距离地球150个秒差距的类太阳恒星CoRoT-7。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天文学家发现时钟座τ有一个质量至少是木星2倍的行星,这是在大小类似地球轨道上找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最近,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用欧南天文台3.6米望远镜上的近红外适应光学系统(ADONIS)获得的图像显示,在同一颗恒星的周围还有一个尘埃盘。  相似文献   

11.
M型恒星(M dwarf)是主序星中质量较小的恒星,也是银河系中数量最多的恒星类型,在其周围形成的行星通常距离主星较近,宜居带也比F、G、K型恒星更靠近主星,更有利于发现系外宜居行星.研究表明, M型恒星周围平均存在2.5颗小质量行星,约为F、 G、 K型恒星的3.5倍,但M型恒星周围巨行星的出现率(occurrence rate)则比F、 G、K型小一个量级.基于M型恒星周围发现的401颗行星的参数开展了统计研究,发现质量越大的行星平均轨道半长径越大.类地行星约占行星总数的74%,且轨道半长径均小于1 au,其中28颗行星具有潜在宜居性.根据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在质量等于4倍地球质量(M⊕)处存在一拐点,除少数几颗行星外,大部分小于该质量的行星可能都是由约65%的硅酸盐和约35%的铁组成,大于该质量的行星半径则随质量增加而迅速增大.约60%的M型恒星周围的行星位于多行星系统且轨道分布紧密,相邻行星轨道在3:2、5:3及2:1等平运动共振位置处存在峰值. M型恒星的多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等问题对现今的行星形成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迷你太阳系     
卫星环绕行星,行星环绕恒星,而现在天又学家发现行星也可以环绕像行星那样小的天体运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发现一颗质量格外小的褐矮星周围有一个构成行星的尘埃盘。这颗褐矮星称为OTS44,仅有木星质量的15倍。以前发现的有行星盘环绕的褐矮星都比木星质量大25~30倍。  相似文献   

13.
卫星围绕行星转,行星围绕恒星转,这是传统的天文认识。1995年,科学家发现了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总共发现了120颗太阳系外行星。现在天文学家又发现行星也可以围绕大小和行星相当的天体转动,从而有可能改写传统的天文知识。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速递     
使用意大利的伽利略国家望远镜,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颗新型的岩质行星,其质量达到了地球的17倍。行星形成理论认为,这样的行星不会形成,因为如此的大质量会吸引氢气生长成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但这颗行星却完全是固态的,其质量又比之前发现的“超级地球”要大得多,故称“巨型地球”。  相似文献   

15.
赵佳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12,30(1):48-63
自1995年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随着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的增多,对系外行星性质的统计分析变得重要和有意义。截至2011年6月9日,共发现系外行星555颗。以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参数为依据,对系外行星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简要介绍现有的行星形成与演化模型并依据得出的行星统计性质对其进行检验,这对于系外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凌星太阳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正在革新人类对太阳邻域中行星的认识,但发现新的行星只是开始。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旁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到2005年,太阳系外行星搜寻仍处于襁褓中。天文学家当时依然不清楚,环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还是罕见的个案。  相似文献   

17.
经过10年的研究,天文学家7月宣布发现了最老或许最特殊的外星行星,球状星团里围绕一颗超密白矮星和一颗脉冲星运行的气体巨行星。 这颗行星的年龄估计已经有130亿年了,并且是围绕一个由白矮星和脉冲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行的,这个称为B1620的双星系统位于距地球5600光年的球状星团M4里。行星的质量是木星的2.5倍,它在天王星到太阳的同样距离上绕白矮星和脉冲星运行。该  相似文献   

18.
仙女座和三角座成怡然冬季的夜晚当我们仰望飞马座时,在其东北侧可以看到几颗亮星排成一列.它们属仙女座。飞马座四边形东北角的那颗亮星是仙女座α.仙女座所占天区面积722.3平方度,位于赤经:22时56分~2时36分,赤纬:21.4度~53.9度。每年11...  相似文献   

19.
谢基伟 《天文学报》2013,54(1):79-81
自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第1颗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以来,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已达500多个.恒星一般诞生在双星系统中,因此在双星系统中发现行星是很自然的.目前的观测统计显示,双星系统中具有行星的恒星比例大概为17%.显然这个比例应该看成一个下限,因为很强的观测选择效应使很多行星观测计划避开了双星系统.目前发现的有行星的双星系统大都为S型,即一颗伴星围绕着里面的恒星-行星系统公转.一般S型的双星轨道间距在100 AU以上,不过目前也发现了4个S型双星轨道间距在20 AU左右.这些系统包括Gamma Cephei、GJ 86、HD41004和HD 196885.除了以上介绍的S型双星,还有一类叫P型,即行星围绕两个恒星公转.P型的双星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并确认了两例.本论文将主要研究S型双星系统中的行星形成. 在第1章,我们首先概括了到目前为止有关单星和双星系统中行星的观测特征.然后,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行星形成的理论模型,特别是这些理论模型应用到双星系统中时需要考虑的情况变化.双星系统中,由于伴星的引力扰动,行星形成与之在单星系统中相比变得更加复杂.伴星的引力可以激发起星子的轨道,从而使得它们的碰撞速度增大到大于星子的表面逃逸速度,甚至大于使星子碎裂的极限速度.行星形成的中间(第2)阶段—从星子到行星胚胎,因此变得问题重重和扑朔迷离.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将主要集中在这个问题很多的中间阶段,看星子能否以及如何顺利通过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星空探宝飞马座中的球状星团M15(NGC7078)是一个不寻常的球状星团,它是已知的唯一的含有行星状星云的球状星团。它的位置为:赤经21时300分;赤纬12°10′(20000)。这个星团是1746年9月7日首先被意裔法国天文学家让·多米尼克·马拉耳第发现,当时他正在星空中寻觅德·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