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工业化潜力极大的地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一体化将更适应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开发建设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是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能促使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构成和物流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前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
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的演进及其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地区作为跨国经济合作区,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的空间结构演进规律。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贸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总体特征、演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与优化的对策,旨在促进图们江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空间结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提出等新的发展背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吉林省与图们江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全面参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4.
Marton  A 《地理科学》1997,17(1):8-17
在东北亚区域发展方向论述了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转移和区域贸易格局的特点,随着后分析了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国际环境以及图们江发展计划,指出图们江开发的几种可能选择和图们江与东北亚经济协作前景,特别提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图们江发展三角区的地缘经济与资源赋予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从图们江发展三角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入手,着重论述了该三角区的地缘经济、资源赋予与比较优势及其要素最佳配置,进而指出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图们江流域的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才 《地理学报》1999,54(B06):65-75
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央部位,中、俄、朝三国毗邻,是东北亚地区实现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交汇点,是未来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俄、朝的港口群与广阔的中国东北地区和俄西怕利亚与远东的腹地紧密相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的当今世界,多国合作与联合开发则是图们江下街区域开发的最佳模式选择,跨国自由经济贸易区是其最高的地域组织形式,为此,需要依据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律,不断协调地缘经济关系,促进这一跨世纪工程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跨境经济合作发展研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已有研究多立足于合作现状和某一时间段的研究,而对中长周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为例,基于地理学多尺度思想,构建跨境经济区域合作演变机制分析框架,并探讨每个历史阶段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提出阶段(1984—1992年)、开发热潮期(1993—1996年)、开发放缓期(1997—2004年)和开发重启期(2005年至今)。(2)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每一阶段跨境经济合作的开始都是在上一轮物质实践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阶段间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和政策创新性,具体影响表现在跨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上。(3)整个过程中,在政治磋商与经济合作成为全球地缘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次区域开发中的作用减弱,国家层面主导作用增强,省和地方参与性不断增强,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日益紧密。本文有助于破解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困境,同时丰富人文地理学跨境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珲春-图们江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吉林省向外开放的门户,也是东北地区向外发展物流的主要节点地区。借助珲春-图们江地区边境口岸通道优势,发展边境口岸物流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意义非常大。本文阐述了珲春-图们江地区边境口岸、对外通道、陆海联通航线的物流运输载体的建设情况,指出该地区边境口岸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边境外贸量小,东西向物流量少,对外通道“通而不畅”,物流企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珲春-图们江地区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图们江国际大通道,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长(长春)吉(吉林市)图(图们市)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是连接吉林省东部与中部腹地的枢纽。长吉图充分考虑了吉林省在东北亚区域中的地缘、政治、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东北亚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充分发挥了长春、吉林两大城市和图们江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小区域合作带动大区域合作,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和新载体,将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新的窗口和通向东北亚市场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0.
(一)建设图们江地区出海口。2008年6月,延边图们市政府分别与朝鲜清津港和朝鲜清津铁路局签署了合作利用清津港协议;2010年3月,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取得罗津港10年租用权。图们江区域开发重点之一的“路港区一体化”工程达成协议后,延龙图可依托自身的口岸和交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冰冻圈旅游区,冰冻圈资源丰富,且旅游开发较好。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2008—2017年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受冰冻圈资源变化影响较大;(2)该地区以中等偏下发展水平为主,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3)冰川面积、冰川面积覆盖率、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冰冻圈资源萎缩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应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从实际出发,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前冰冻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冰雪旅游产业,以促进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进入90年人呈现出下的特点:各国交易额增加;投资规模扩大;跨国企业并购热潮;亚洲和拉美经济崛起;出现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地区化与全球化平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其成因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达国家采取了市场自由策略;电信技术的普及;跨国公司海外经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和地区化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3.
冯锐  高菠阳  陈钰淳  张婷婷 《地理研究》2020,39(9):1972-1986
科技创新与金融生态的紧密结合是社会经济取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地以及经济活力较高的区域之一,在推动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和产业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09—2018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面板数据,通过测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并分析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呈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公共科技金融投入力度持续增大,市场科技金融形式不断创新,制度日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优化趋势,但区域间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受到政府科技投入、金融效率、高新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正向影响,但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内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最后,研究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服务部门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能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韧性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① 黄河流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显著下降的态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中南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相对较高;②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经济韧性水平高(低)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空间自相关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③ 相关多样性、专业化、政府管控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的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④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经济韧性水平城市的发展将促进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发展战略探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赵晓斌  强卫  黄伟豪  线实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2):1597-1608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由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化合作而产生的新地理概念。作为新兴的全球化港湾,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突破新自由主义框架理论,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决策者和规划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梳理了现有的城市群、区域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集群理论,全球产业链网络理论并结合大湾区现状优势,对湾区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认为可通过粤港澳三方通力合作,创造一个内生型的经济与产业本土增长模式为主要方向。具体表现为:首先,要以先进制造业为立足点、实现自我创新的产业升级,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并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与区域性枢纽;其次,大湾区还应利用自身的科研与教育、金融与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尤其是与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全方位参与联动,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合规和规则经济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将大湾区打造为中国的科创中心及全球性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抑制水平测度及时空动态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峻峰  李巍  王绍博 《地理科学》2019,39(7):1102-1110
以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测算区域性金融抑制水平,运用核密度和动态度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GIS技术采用四分位数分类方法展现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经济危机对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具有正向冲击作用,被冲击区域主要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危机时期的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经济危机过后,政府政策使得各地金融发展水平逐渐恢复,金融抑制水平逐渐缓解;然而政府对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具有局限性,降低金融抑制水平需逐步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依靠市场促进金融发展。依据经济危机前后金融抑制水平变化对比,尝试性提出金融抑制水平可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7.
I.HistoricalAssessmentonTumenRiverGrowthTriangleSincethelate1980s,Asiahasbeenreputedforitseconomicdevelopment,economicgrowthtriangleshaveemerged.AhostofcountrieshavejoinedhandsinSoutheastandlaterinNortheastAsia.Althoughtheyarestillintheincipientstage,they…  相似文献   

18.
王晓阳  蒙克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82-1489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经济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相关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作出了解释。论文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研究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形成,指出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并描绘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地理塑造的空间差异。对中国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外部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消费收缩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危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其次,解释了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动摇中国的金融体系。制度的空间异质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多样性、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都是重要因素。第三,金融危机之后中西方金融地理学家对中国问题的兴趣逐渐增加,文章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在西方金融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